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夏炎炎:以诗人的敏锐去划生活的硬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轩扬  2017年06月08日10:15

读夏炎炎的诗,给我的感觉犹如惠特曼的代表作《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一样,让人身心激昂澎湃。他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联。在我对作者有限的阅读篇章里,给我最主要的思想倾向,便是诗人“殚精竭虑”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观察和发现生活的细节——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总会有一些灰色地带,那些不干净、不明朗、不淳朴的“人际关系”及“不和谐”的纽带,刚好是当下社会容易被人垢病的“黑点”。批判是一种脏活、累活,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上,弄不好还会碰触到一些人的利益,更有可能会招惹到一些人的不高兴、不痛快,严重的情况下会遭遇打击报复。

夏炎炎的诗象征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诗的意象浓而不结,繁而不乱,可谓环环相扣、丝丝在理。如别人写诗往往是含而不露,欲说还休,涩得让人难懂。而他的诗多是直白如话,一目了然,也正是这种明白如话的诗,给人一种“泥土的芳香”和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让我们和他的诗没有距离和生疏感,如同与同事和朋友之间的一种谈心、聊天、喝酒,直抒胸臆,快人快语。这样的诗放在谁的面前,读者都会喜欢。因为诗人呈现出来的文字,往往是我们大众想说而又没有说出来的,这种别人代说的快感,怎能不让我们心胸开阔,如沐春风。

现实是一种难写的题材,写好不易,但往往是容易被写偏,意象混乱,甚至会写的不伦不类,不是太深,就是太浅。而夏炎炎的抒写,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不管这些诗,在他人眼中是不是好诗歌,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的。因为其文笔畅通,说理叙事融为一体,让人觉得不生涩、不古板、不刻薄,又有一针见血的正义感,读罢有种痛畅淋漓,浑身透着热血沸腾的涌动。这样的诗,就是我欣赏和喜欢的好诗歌。

书写人间大爱与亲情的悲悯诗人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的变化体现在自然的消长之道,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可分为阴阳,比如月为阴,日为阳,水为阴,山为阳,雌为阴,雄为阳等等。同时又认为每个事物自身又分为阴面和阳面,比如山有阳坡和阴坡,人体表为阳,里为阴,阴阳相合,万物生长,进而形成各种自然现象。这就是夏炎炎的作品给我最深刻的“阴阳”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用“一阴一阳”来形容夏炎炎的诗,我觉得是十分贴切的,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其与众不同的孤傲,又颇具凛然之慨正义之气。我喜欢他这种山顶观望的姿态,喜欢他这种“与民为善”的悲悯情怀。每一位心怀悲悯情怀的诗人,都是一位“愤世嫉俗”的真君子、真文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刀如剑”的文字,直插丑陋与罪恶者的心脏,让他们“胆颤心惊”,不敢再任性妄为,不敢再为所欲为。这就是文学,诗歌的“功德”和震慑力,在此,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夏炎炎的诗中,也有亲情的一面,且写得如此动容和情意绵绵。例如:《那年21岁》、《爱人》、《约会》、《沙滩》、《七娘山》,《清晨,在深圳河邂逅一对夫妻》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回忆21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令作者一生都不可忘记的事。对于具体的细节作者没有直接描述,而是用“吸吮沉默”与“忧郁被熏得亮黄”,以及“突然响起的鞭炮声,偷袭了我的双脚”这样的一种文字游戏和猜测的心理活动,让我们通过这些意象的词组,去根据自己的大脑去构思遐想故事的严重性和故事中爱的浓度。

父爱如山,那一副严厉的表情,凶巴巴的牵挂始终没有落下——父亲如山般沉甸甸的情,厚重重的爱——那是亲情那是父爱。爱不能溺,爱也不能自由——爱是山,爱是溪水,让我们读出了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

作者通过“亲情的柔软,家庭的温馨”这些事和文字的“垒积”,将亲情之爱呈现到读者面前,让我们从中品味出爱就如同人间的春天般温暖。

渔号子除腥祛味搬进宽敞阔绰的高楼

只有淡淡的咸腥味

还在码头恋恋不舍

在《蛇口渔人码头》一诗中,夏炎炎以一个地名为落笔着墨,却写出了生活的味道,写出了生活的种种可能性。比如“背后群楼的阴影不断向你使压”,以及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城市”,正被人们用“无数双贪婪的眼睛”诟病着那些比房价还高的“手段”,每个来城市打工,闯世界的人,都想钓你——只是你这肥美的大鱼,是不是每个垂钓者的“肉”,则另当别论了。

这个初夏,我时常去公园里阅读夏炎炎的诗,也常常被诗中的真情和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浓缩,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复揉搓”,使我在树荫下感受着打磨的炽焰和诘问的烈焰,陡然升腾在我的面前,她就像是夏炎炎的身影,站在我的对面,与我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他那高大的身形透着一股正气,使我不得和他一样以“铁骨铮铮”的“凝重心情”紧随其后——向着“脚步厚重而辽阔”的时间空间迈去。

在对历史的追问中,他想到“锈迹斑斑的长矛”,想到“发黄的苦难和辉煌”,想到“马鞍的倦意”,想到“旗帜依然不失当年的血性”,想到“那沧桑岁月的褶皱里是如何演绎”。这就是夏炎炎笔下的《阳光洒在深圳的东边》。他以现实落笔,写着写着就走进了历史的画廊和记忆的漩涡。因之才产生出“你的一砖一瓦是历史的一章一节”这样的神来之笔。思想的大门不容打开,一旦泄洪,便会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曾经的“风起云涌”以及巍峨下,依然虎虎生威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在作者心中掀起了层层涟漪。

由此可以得知,夏炎炎是个历史感颇强的人,更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以他的诗文,挖掘着对历史的追问。

现实告诉我们:每一位诗人都是生活的隐者

隐喻一般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法,但实际上在诗歌中除用作修辞以外,更主要的则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法来使用。诗人通过隐喻来表达自己更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一种不能直接言说的思想,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就不能直接在诗中明言,而得通过隐喻手法来婉转的流露出来。

夏炎炎是位关注现实的诗人,他在《杨桃树》中就写了一直争议不断的“计划生育”:

这南方的母亲,喜欢生儿育女

背上背着,怀里抱着,手臂搂着大大小小的骨肉

而满身的花,开得娇艳

不断诞生新的生命

疲惫,深藏不露

皮肤上早生的黄斑告诉了路过的风

你的艰辛

我指使了优生优育的黑手

掉下去的仿佛是你的眼泪

又好像是满脸泥巴和泪水的留守儿童

离开母亲的哭喊

作者以我哭诉的现身说法,阐述了这一被时间证明了的“错误”决策。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在《荔枝》中,诗人更是借助荔枝这一物品,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那时年轻气盛,相见恨晚

把你抱在怀里便不肯撒手

充耳不闻他人的忠言

直到被人硬生生的敲掉一颗智齿去抵债

这种“被人硬生生地敲掉的一颗智齿去抵债”便是现实,便是生活,便是个体无法阻隔和改变的历史洪流。书写到此,作者并没有停下思绪和手中的笔,而是由着情感的性子和想象的翅膀,去讴歌美人与荔枝的传奇。

在这首诗中,荔枝不只是诗人歌咏的一个事物和现象,在诗人笔下的荔枝,不只是一种具体的事物,而是隐喻着某些参照物的象征。

打马从长安远道而来的妃子笑

魁梧丰满,细皮嫩肉

像唐朝的风尘女子

妖艳,俗气且心粗,非我所爱

天生丽质,万里挑一的挂绿

刚刚成年便被豪门摘走

跟我等平头百姓自然无缘

罗曼罗兰在其作品《名人传》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文字:“它是唱给受伤的心灵、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它复醒了,它振奋了,而且它在感谢救世主。我很清楚,这个救世主被我进行了改头换面。但所有的信仰的和爱情的行为全都如此。”这里所说的爱情,信仰,救世主无非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和内心驱动的力量。

在我看来,夏炎炎的诗,也具有这种歌唱与赞美的功能。

接下来他将荔枝与美人联系在了一起。便写道:

我最爱土生土长的岭南姑娘

长得不急不慢,精致朴实

脸颊饱满,色泽红润,持久耐看

而且心细,清甜

让我欲罢不能,魂不守舍

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情绪、文字去想象她的美,她的温柔,甚至她的呼吸。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托物喻人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可以说夏炎炎的作品里,多有这样的神来之笔。这或许就是作者的一种刻意为之,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风格和无意之意吧!

读夏炎炎的作品,最大的收获,也是最让我享受的——“一个人能看到一滴泪水,能浇灌出稻穗成长的足迹”。这本身就是一种“写实”的艺术。

夏炎炎的诗在艺术手法上,充分地体现了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在意象的营构上独具匠心。诗人的多数作品均采用了这种与生活,命运感受颇为密切的意象营造出出人意料的组合,表达了其对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鲜体验。他的诗打破了政治诗的“直白,怒吼与说教”,以丰富的想象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意象来打动读者,从而使作品既本真又充满诗意。

夏炎炎的诗不仅写现实里种种“机关算尽”,还写“等不到心上人,你,宁愿凋谢”,这种“男欢女爱”的怡情别趣。

“等不到心上人,你,宁愿凋零。”——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的心思,如此剖析情感和爱,这爱也许是男女之情,也或许是祖国之爱,更或许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情愫。

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过深圳。然诗人心中的深圳,有着不一样的景致和故事。他以“在清晨邂逅一对夫妻在河边散步”开始,到“我是多余的/慢慢升起来的太阳是多余的”结尾。他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一幅生活长镜头:

唤醒河水的

是一对早起捕鱼的黑脸夫妻

它们洁白的翅膀轻轻抚摸着水面

脖子像推着犂铧在水中耕耘

动作整齐,步覆轻盈优雅

仿佛在演绎一曲双人芭蕾舞蹈

其间双方的头,脖子,胸和翅膀不断磨蹭

这些亲昵的动作频繁上演

这样的场景充满了时代气息和画面感。可谓是有生活有故事,有情境有人物。“太阳还没睁眼,深圳河打着呵欠,准备入眠。”如此去写深圳,颇有个性。更为可贵的还在后面,不信你读:

现在它们依偎在浅滩

含情脉脉的给对方梳理羽毛

可能还说着别人听不懂的情话

河畔长椅上有两个人在小憩

身上的黄马甲莹光灯一闪一闪

累弯了腰的扫把倚着水泥护栏一言不发

女的把头枕在男的大腿上

一支粗糙的手掌不停磨擦她的黑发和脸颊

她呢喃着我听不懂的家乡话

像河中那对恩爱的黑脸琵鹭

在这春寒料峭的早春

彼此用柔情温暖着对方

以这种笔触去写喧嚣下的安静深圳,别有一番滋味。

看多了他人写灯红酒绿中的深圳,诗人这种对深圳的安静描述,不得不使我心起疑惑,曾经幻想中的五彩斑斓,她,是不是真的。

在夏炎炎的笔下,深圳就像是个安静的女孩,以她的柔情温暖抚慰我略感寒凉的心。这样去写深圳,让我这个从没踏上这座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崛起城市,有了几分憧憬和向往。

如此美的画面,怎能不让人神往——我开始谋划着下一个计划,希望有一天,能一睹其“少女”般的神韵。

夏炎炎:一位有力量的文化使者

夏炎炎的诗歌多以淳朴直白的诗句,再加上清新明快的意象与节奏取胜,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质朴,画面感十足的生活场景,但这里的灯红酒绿却未必是单纯的世界。

如《那一点渔火》、《阳光洒在深圳的东边》等作品都是这方面的佳作。由此可见,诗人善于以超越现实的亲历人文情怀,去思考和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他的诗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精巧,意境隽永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景交融的画面感,再加之其作品的真情饱满,笔调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极富艺术感染力。在当下,人心皆浮躁的社会大环境里,能写出如此厚重的诗歌作品,实属不易。

细读夏炎炎的诗,之后,我发现除个别情诗外,大多作品是状物抒怀的。《韭菜》就是这样一首诗。

出身卑微

长得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

对阳光温良恭顺

对风言听计从

就算被风捉弄

你也毫不犹豫的选择顺从

你痩长而弯曲的身影

像在土地上耕作的善良的人民

我们有着与你一样与生俱来的谦卑

多像一个人活脱脱站在我们面前,和我们聊着家常,说着生活的丰富和复杂,这也许就是夏炎炎的诗,总是给我们一种不脱离这个纷繁复杂的世俗世界,但又充满了诗意地在这个大地上健康地生活、工作、成长和拼搏。

夏炎炎的诗除了一些写亲情和生活,点滴感悟的诗外,还有一些是批判性的。比如《萝卜》中,

“你像一些机构,养尊处优的办事窗口,总是让泥土仰望”。——这里的泥土是百姓是人民,而那些“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是不是萝卜,也许他们知道,也许他们不知道,但不管他们是不是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该站立的位置,但人民的心里是明镜的,眼睛是雪亮的。

清热解毒,养胃生津

用老字号口碑作掩护

携带无色无味的暗器

直奔人们的肠胃

我相信你是无辜的,白菜

如果给你选择的权力

你会奋不顾身的选择烂在地里

做高尚的肥料

你却无法选择,白菜

像哪些原本活沷可爱的儿童

罪恶的幽灵摧毁了他们烂漫的童年

并在搬运他们的过程中

喂吃超量的安定片

这些狰狞的同胞在贩卖未来的途中

丧心病狂的剥夺了他们哭泣的权力

——《无辜的白菜》

把白菜写得与生活有关,与权力有关,这是夏炎炎的“才气”,也是他的一贯风格,希望他继续延着这种手法写下去,相信明天一定会诞生出一个不一样的诗人。让读者刮目相看的诗人。

这样的诗,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一些用词不够精准,有些地方还存有堆砌词汇之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请读者自己去感悟吧!总之,一个成名于少年,一个因学生时代发表大量作品和十数次获奖而受到韶关市人民政府嘉奖的少年诗人,自1995年至2016年12月为了工作和生计离开了文坛21年,几乎是参加工作不久便告别了文坛,悉心经营他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而且颇有成效,刚刚回到诗歌现场便能写出不俗的诗来,很让人佩服——他——夏炎炎,似乎天生就是一位诗人。

我认为,做为一个男人他是成功的,做为一个诗人,他是合格的。我还是用集著名诗人,评论家和诗歌活动家于一身的沙克对他的一句评价做为本文的结尾吧:“一个真正的诗人,就是他二十年没写诗,他还是一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