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视文化节目《朗读者》: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来源:文艺报 | 任晶晶  2017年06月07日06:48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推出的重点项目,由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联合播出。节目播出后迅速成为了文化热点事件,不但引发了新媒体的海量传播,还成功渗透到百姓生活中,通过朗读亭在社会上带起了一股朗读文化热。5月23日,《朗读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教育部和全国多家媒体的领导、专家出席会议,与会者从不同层面深入地剖析了《朗读者》节目成功的原因,同时也探讨了由节目带动的文化热现象。

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是情怀

对“《朗读者》为什么火?”董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董卿说,《朗读者》的走红首先是一个时机问题,当大屏小屏都被同质化综艺节目霸屏很久时,《朗读者》以清新隽永的面目出现了,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观众有借助朗读来表达情感的需求。“谁来读”、“读什么”是节目启始面对的两个重要问题。制作团队最初也曾考虑过全明星阵容,但后来发现是一个误解,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一定是情怀。“有独特的人生、有饱满的情感、有深邃的思想、有质朴的品格、有顽强的精神、有高远的志向,这些就成为挑选朗读者的标准。” 《朗读者》第一季12期节目主舞台共有68位嘉宾,包含了科学家、外交家、作家、曲艺家和普通人等。在“读什么”这一问题上,节目组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据介绍,节目组建立的读库有超过1000篇文章,第一季节目中读过老舍、巴金、冰心、梭罗、莎士比亚、海明威等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董卿说,要和嘉宾经历相符合,又要被大众所理解,因为有人物短片介绍与现场访谈的铺垫,有主题词引导,所以当一切铺垫做好、经典被朗读的时候,观众并没有任何违和感,“很多几十年前甚至一两百年前的文字所包含的精神力量,彰显的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也会穿越时空击中人们的内心”。

抓住时代和群众需求,塑造文化传承的情感纽带

作为一档立意深远的视听文化盛宴,《朗读者》用真实的嘉宾故事打动受众,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借助综艺的形式直抵人心。节目爆红的背后,正是恰逢其时关照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朗读者》不仅是一档成功的文化栏目,它已经融入到大众文化生活之中。”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续梅认为,节目强化了典型示范,对观众的人生选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引导观众提升欣赏、审美水平,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心灵。节目也深挖了阅读的意义,实现了价值的引领。

作为《朗读者》忠实观众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给出了他的独到解读。赵白生说,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8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从这个角度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档“老人秀”受到了新媒体的热捧和年轻人的喜爱。节目刷新了电视节目传播的各种记录,多位嘉宾意外走红。

参与过《朗读者》节目录制的作家毕飞宇说,该节目最精彩的部分不是“谁来读”、“为谁读”,而是“为什么读”。主持人尽可能把嘉宾人生最有价值的、最有戏剧性的部分理出来,通过一段文字、一段朗诵充分表达出来。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朗读者》是一次在大众文化层面上、大众文化媒介上的情感交流,述出我们内心最深的经验、最基本的情感、共同的敬意,这本身就是情感教育。教育不是灌输、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在这么多的生命相互敞开和交流中,让人去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从学校的朗读亭感受到了节目的热度,他说《朗读者》有一点是创新的,就是每一位朗读者有倾诉的愿望,倾听者也有被诉说的愿望,满足最广大观众的诉求是这个节目最根本的生命力。史家小学副校长陈燕说,她在学生中做了调查,大家对《朗读者》都非常喜欢,节目对孩子们的阅读方法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孩子们在读中品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很多同学会在观看过节目之后去找出原著来阅读,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那些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这也是节目对教学的影响。

创新传播思路,体现全媒体影响力

《朗读者》作为电视节目尤其重视新媒体传播,新媒体视频全网播放量达9.7亿,音频收听破4.25亿,体现网友搜索热度的微信指数最高达2400万,线下活动“朗读亭”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均遇到了排长队等候朗读的情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认为,《朗读者》的持续火热充分说明,光做出好的节目还不够,还得重视推广和媒体融合,这是新环境下做好电视节目的必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说,《朗读者》局部解决了当下网络环境中的网民阅读习惯问题,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倡导了深度阅读。她认为,《朗读者》体现了电视和新媒体融合的思路,新媒体的流量也能回流到电视层面,电视应该回归当年的识别感,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观众转变成用户。另外,她也建议《朗读者》放大节目文本价值、提升节目的文献价值,使节目在新媒体端、手机端持续发酵。

北京大学教授俞虹称,《朗读者》用文化节目的探索姿态回答了市场的严峻问题,对媒体的发展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回答。《朗读者》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空间和多方面的视听传播渠道,用碎片化、主题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推广,这一模式值得借鉴。

对于《朗读者》的持续火爆,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魏地春认为电视节目要坚持内容为王,节目能够赢得观众靠的是节目品质和思想内涵,好的文化节目要给人以精神上的滋养,打动人的是节目中蕴含的人文理想和美好道德,做节目要有文化担当。《朗读者》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责任的本来定位,中央电视台以高度文化自觉引领节目创新,以适应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