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高楼谁听一声桩——陆原长篇报告文学《谁为翘楚》述评

来源:文艺报 | 王学海  2017年06月02日06:23

《谁为翘楚》是浙江作家陆原创作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是一部讲述打工仔成为亿万富翁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小公司成为民营企业500强的创业故事,是一部浙江建筑业走在全国前列不平凡的奋进故事,也是中国第一部叙写建筑业的长篇报告文学。它的特点可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历史眼光,人物分析和整体把握。

首先是作家开阔的历史性眼光。在第一节“船停流淌河”里,陆原把宁波市与余姚市比作一根扁担挑起两座城市——姚江像一条长扁担,东头挑着宁波,西头挑着余姚。而这样的叙述,深刻之处就在于河姆渡,宁波与余姚,它们都位于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边上。作者并没有絮絮叨叨地把河姆渡文化硬硬地塞进去,而只用简约的一句话,“这两座城市最初耸立的房屋,是不是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便一下把中心凸显了出来。从山洞走向田野,“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是文明史和物质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和进步。这部作品画龙点睛地告知读者,人类最早的房屋,是由浙江人在浙江率先建造起来的。《谁为翘楚》的开首,作者便用历史性的眼光将书的品位与寓意,定位与提升运腾到了一个与别的同类报告文学绝不等同的高度。

《谁为翘楚》是一本描述改革开放后浙江建筑业的报告文学专著,更是以建筑业引出无数个闪亮在浙江建筑业工程中的建筑人物。且看,作者在此书中是如何安排这些人物的。若初步罗列一下,便先后有楼永良、何品苏、庞宝根、王永泉、丁欣欣、赖振元、郑宏舫、陈于玲、王良财、吴建荣、单银木、叶洋友等一大批木工、瓦工甚至泥水小工之类的最底层最不起眼的一批人。这些人物,作为浙江建筑业的领头人物,又都被作者巧妙神奇地像镶嵌宝石般地被镶嵌在这本书里:创大业的楼永良、长子当父的何品苏、一走到底的庞宝根和无悔的王永良、心高的丁欣欣、好学的赖振元、野心的郑宏舫、豹子胆的陈于玲、自信的王良财、全能的吴建荣、坚强的单银木等。比如叶友洋,作为台州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原先只是个小学未毕业的建筑工地的小工,然而在改革的春风里,叶友洋敢为天下先,承包了黄岩县路东乡建筑公司,并且一上来就钻入大城市杭州的污水沟,在100天内完成了工程。就是这么一个能苦干也愿意苦干的先进人物,因为盈利多交税也多,同时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却被判有罪而入狱,后来由于叶友洋的“顽强”上诉,才打赢官司,这本来和一些改革中都有此经历的人一样,没什么特别,可作者的笔却写出了令人意外之处,他写出狱后的叶友洋被通知参加党员会议,“叶友洋感到很惊讶,自己被判刑六年,已经坐了将近两年牢,怎么还没有开除党籍?乡里干部说,我们一直认为你是无罪的,因此,还保留你的党籍”。正是这样的文学报告,既感动着主人公本身的生命,更撼动着读者的灵魂。正是选择和刻画了这一个个典型的人物,以作者自己的心灵去融入这一个个的人物,从而能使这些人物真诚的信仰、真实的思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复杂的情感,在书中真真切切地感动我们。

《谁为翘楚》的第三个特点,是整体把握。何谓整体把握?就是作者把改革开放后的建筑时空与中国文学当下叙事的优势智巧真诚地契合。作品中,作者将负责浙江建筑业的分管部门和具体分管领导的胆识,浙江在上海等外地,开劈江山的重大举措,与中天、中南等各个不同特色企业的人敢拼敢搏的魄力与活力等一桩桩具体的人和事,既真实感人又气象万千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眼前渐渐隆起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浙江建筑业的生存形象史和发展史。

此外,作品还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态度。报告文学真实性是它的生命,现实生活是它的舞台,思想性是它的灵魂,文学表达是它的翅膀。所以《谁为翘楚》的写作立足点,首先建立在浙江建筑业一路走来的真实性上。由单一的小土建施工走向综合的大土木建设,由乡村的小修小建到大都市的高楼大厦的构造,由临时稀拉的建工队或乡镇企业向大营民营企业嬗变,如此艰难曲折、由松散而聚向正规,走出了一条全国建筑行业领头羊的道路,这正是陆原之笔驰骋的大舞台。

浙江的建筑业为什么能引领全国?陆原在采访中亦有自己的思考。“浙江省各级领导胆子大”,作者的一句话体现了浙江建筑业改制的魄力,以及改制中的相关政策的支持、改制后的积极引导和后勤式的帮助与支撑。而这一切,在《谁为翘楚》中,正是以既专业又文学的方式朝你铺陈而来。

《谁为翘楚》以改革开放后浙江建筑业的进程及其发展为着眼点,以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建筑弄潮儿作串联,描述了浙江建筑业由分散到凝聚,由本地到全省,再由全省扩展至全国的发展格局,并在这个大格局中竖立起了浙江建筑业自己的品牌。作者既从宏观上予以点明,更从细节上给予了报告式的文学描述。在这里,我们读到了浙江建筑集团初创时的艰难、发展中的气魄、走向未来的信念和推动历史的夯基声。

纵横本书的结构和创作的手法,我们不难发现,它体现了时代美学的精神:一是关注底层,关注个体的小人物,从中引出浙江建筑业发生与行进中的美学生态;二是从地域、差异中找出浙江建筑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形态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三是把握浙江建筑业的多元性和一体格局,让浙江建筑业在发展中由多元朝向一统;四是作家审美的视角始终注视着各个建筑集团之间发展中的差异,并让其在全省建筑管理新理念与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自觉走向互动与竞争、拼搏与创新的新境界。

应该说,《谁为翘楚》是一部文化视域下的浙江建筑业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史,我们在阅读它的同时,相关更多地是想到建筑业的实干与发展、建筑业的道德与品牌、建筑业自身发展与浙江外部环境相辅相成共向发展的新面向等问题。欣喜的是,《谁为翘楚》在书的最后以“新常态下的盛宴”,为我们指出了浙江建筑业产业现代化,即“新型建筑工业与工程总承包”的新模式,我们在这里合上了书页,但我们的目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亲切和客观地关注着浙江的建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