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支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队伍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工作,日前,由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民族文学杂志社、德宏州文联协办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会在云南德宏举行。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名誉主任玛拉沁夫、主任乌热尔图、副主任阿扎提·苏里坦和景宜,《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中共德宏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侯胜等与会。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但相应的文学理论批评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缺乏创新,理论批评队伍文化积淀不足,文学评论家与文学创作现场脱节、批评精神缺失等,这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一大瓶颈。会上,来自全国的15位少数民族作家、评论家及当地近30位作家就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的具体举措等展开深入研讨。
玛拉沁夫谈到,创作与理论是文学的两翼。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态势迅猛,而相应的文学批评却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为确保两者平衡发展、并驾齐驱,应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尽快培养一支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队伍,引领文学创作和批评健康前行。
“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引导。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也为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乌热尔图表示,我们应深入理解和把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立足本民族文化的沃土,以开阔的艺术视野、清醒的历史意识,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实现理论创新与创作实践的共同突破。阿扎提·苏里坦说,没有文学理论的研究,文学创作难以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作家应牢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推出更多饱含真实情感、具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应提高对文学理论的重视,培养更多的优秀评论家。在景宜看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为精神指向,构建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以此指导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设,从而最大程度推动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发展进程。
会上,多位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评论家谈到,文学评论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以及广泛、及时的阅读与思考,这对研究者的耐心与恒心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现如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的刊发平台较少,相应的奖励机制缺乏,也都对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制约。纳张元认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必须找到文化的原点,立足所书写民族的文化沃土,保持与时代、社会和世界的互联互通,密切关注作家们的最新创作实践,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冯艺表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家队伍的培养扶持方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的发表渠道如何拓展,都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理论评论人才建设,与会作家、评论家提议,可筹办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培训班和文学翻译培训班,为理论评论家的交流与成长提供平台;精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评论家的优秀作品结集成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开发行,凝聚共识,促进交流;设置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奖,鼓励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创作。(孙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