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法
阅读文学作品,人各有法。我喜欢在一个时期内读同一个作者的各类作品,比如把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伟大作家的书,全部搜集过来,从处女作开始,一本一本地读。只要是同一个作者的书,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传记、评论,尽可能全部都读一遍。在一个时期内,我迷上了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作品,我买来了这个作者的符号学著作、写作随笔、个人传记、摄影专著和日记体作品,甚至他亲密的朋友写他的文章也没有放过。这样的阅读有一种研读的效果,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个作者的作品、创作过程和写作经验,对作者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脉络也会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如此,有助于理解他那些艰涩难懂的符号学理论。
我还把文化背景相同的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着读,这样,会读到不同的作者写类似主题时,他们对题材的切入和处理方法。比如赫塔·米勒、奈保尔、萨义德等都是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作者,但是他们对世界的关注方式、表达方式却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式阅读,会对作者的关注点和写作切入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赫塔·米勒是出生于罗马尼亚后移民德国的作家,奈保尔是生长在印度后移民英国的作家,萨义德是出生在巴勒斯坦后移民美国的作家,纳博科夫是出生在前苏联后移民美国的作家,这样的移民作家还有很多,这些作家因为都有跨文化背景,他们的作品中,有很多共性,也有许多不同的特性。比如他们比别人多一种语言,因此,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他们都是天才,他们往往以多重视角观察世界,有着一般人不可及的独特性。如果深入关注,对阅读理解他们的作品非常有好处。
把不同作者反映同一类主题的文学作品比较着读,也会别有洞天。比如,基兰·德赛、奥尔罕·帕慕克、卡勒德·胡赛尼,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作品都透射出一种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作品可以放在“冷战以后的世界文学潮流”这个大背景下去解读。近十年,边缘文化、混血文化已经成为国际文坛的主流,这股文学潮流的核心就是体现个体身份的焦虑,这是世界大融合中出现的普遍现象。从他们作品的比较研读中,可以看出不同作者在写作上,对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同一个现象的不同解读,从这一点上来说,喜欢写作的读者尤其能够获益。
我一些偏爱的作家,像以色列的阿摩司.奥兹的书,我是一直追着读的,出版一本买一本。他的书并不是都写身份危机,破解家庭生活之谜,家庭悲剧和夫妻情感是他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最有代表性的是《爱与黑暗的故事》,家族的谜团,民族的叙事;如歌的行板,如泣如诉的历史,对童年不可磨灭的记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悲悼! 以无止境的深刻和宽广,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喜怒哀乐的迷宫,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我刚刚读完的一本书,是阿摩司.奥兹最新的小说《乡村生活图景》,这两年我经常驻扎乡村,对这样的作品自然格外关注,尤其是我喜爱的作者写的乡村生活图景,更不能错过。这本书被公认为是奥兹继《爱与黑暗的故事》之后,小说创作的新高度,故事的背景在同一个乡村,这个长篇的每一节都换一个主人公,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在追寻,却一无所获。日常生活的表象下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实,作者并没有说出来,读者却能感受到。
看到阿摩司.奥兹将要出的《朋友之间》、《犹大》(暂名),我的心又开始期待。
我喜欢的像赫塔.米勒这样的作家,作品中每句话都能引发我强烈的共鸣,我常常感叹能跟她活在一个地球上,真是无比的幸运。我追着读的还有读索尔.贝娄这样的人物心理剖析大师的作品,他常常让我揣测:这个人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能如此深刻而精妙地将无奈而又颓废的人生如实奉上呢。
我喜欢这些作家,归根结底,是他们的书契合了我阅读的心理需求。挑适合自己的书非常重要,别人的推荐只能做参考,每个人看书的口味都不一样。每个作家的关注点也各有不同,并不是著名作家们推荐的书对你就有价值,因为你的兴趣点跟他们不一致,他的兴奋点,可能是你的冰点。
我给一位年轻作者介绍了阿摩司.奥兹和赫塔.米勒,他觉得后者文字灰暗冷涩,前者简直让他提不起兴趣,尤其是那本我奉为奇书的《一样的海》,充满了诗歌一样的节奏和语言张力,让人回味无穷。《一样的海》是一部诗体小说,是奥兹本人最看重的作品,是他将自己的理想与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的小说,被誉为"以色列《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将奥兹的语言才华发挥到极致。这位年轻人无法忍受用这本书没头没尾的诗歌形式,质疑奥兹这样写小说究竟是意欲何为。
我知道这个年轻作者的小说完全追求小说靠故事情节取胜,对那种外国小说家那种没完没了的心理剖白觉得无法忍受。而让我读得热血沸腾的作品,往往不是那些靠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的作品,而是书中描述那些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体验。
前几日,读了一本中国青年女作家的中篇小说集,前面两篇对人的内化迷住了我,让我叹服竟有人能把如此隐秘的心思看得那么透。读到后面两篇,有点靠情色和惊悚取胜,且两个小说的结尾雷同,一个简直就是另一个的翻版,这倒不是说这位女作家讲述故事的手法不高明,而是世界上的故事总是大同小异。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每个人的反应和体验都是千差万别的,小说的可能性,也许就在这心理体验的不同中得以展开的吧。
读书是很私我的事。挑适合自己的书,以自己的读书之法去读,这我的读书秘籍。
那些杰出的作家为什么会杰出,他们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有谁影响过他们的创作,他们吸收哪些营养?从作家的传记、创作札记、读书随笔和文艺评论就能看出蛛丝马迹。能偶然窥探到自己崇拜的偶像,阅读兴趣与自己一致,也是一种大幸。我这几年爱看一些关于苏菲思想的书。某日,突然看到多丽丝.莱辛在她的观点与评论集《时光噬痕》里,提到她也喜欢研究苏菲哲学,顿时觉得这位作家更加亲近了,也觉得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自己痴迷苏菲哲学和诗学,并不是在孤独地探索一个冷门的领域。
作者简介
帕蒂古丽,维吾尔族。出生在新疆沙湾县老沙湾镇大梁坡村,现就职于余姚日报社。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等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已经出版散文集《跟羊儿分享的秘密》、《混血的村庄》、《隐秘的故乡》、《散失的母亲》、《思念的重量》。长篇小说《百年血脉》,获得“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第三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北京市优秀图书奖”,“第三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
散文《思念的重量》获得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模仿者的生活》获2012年度《民族文学》奖、最佳华文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散文《被语言争夺的舌头》获得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