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广州,全力打造“戏剧之都”
来源:南方日报 |   2017年05月31日08:53

“戏曲进校园”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粤韵操”推广邀请赛拉开序幕。 李细华 摄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跟演员学习粤剧的基本身段。

刚刚闭幕的第28届梅花奖,为广州带来了一股戏剧旋风,曾小敏和苏春梅为广东粤剧再摘两“梅”。与此同时,与戏剧相关的“喜事”也接二连三传来:《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2017广州“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近聋哑孩子等特殊儿童;广东省中小学“粤韵操”推广邀请赛拉开序幕……这一切无不展现了广东在发展戏曲、传承传统文化上的探索和创新,也体现了广州在全力打造“戏剧之都”中的努力。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淡出。5月23日,中国戏曲学院还特别在广州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论坛,并宣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广东)中心和学院在北京外的首个分会——广东分会正式成立。当天,各界戏曲艺术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戏曲艺术如何在中小学中普及推广,戏曲教育的传播方式如何进一步拓展等问题,为广州进一步打造“戏剧之都”出谋划策。

优势

戏剧土壤深厚,优秀作品、人才频出

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已经落下帷幕。赛后,本届梅花奖组委会特意组织了获奖演员座谈,多位梅花奖得主与戏剧界专家,为广州肥沃的戏剧土壤、热情的观剧市民点赞。他们纷纷表示,广州与“戏剧之都”的距离正在日渐缩小。

“这么多高手在家门口同台竞技,不同剧种和不同行当,大家就像一面面镜子助我了解自己的水平,让我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向前冲。”凭借《搜书院》摘“梅”的红线女亲传弟子苏春梅说。同时摘“梅”的还有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她也有相同的感受。在看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之后,曾小敏对广东粤剧充满了信心。“表演都是共通的,大家都是同一个时代的演员,在这个时代,不管是戏剧的市场运作还是生产都会遇到很多同样的问题,另外,他们的表演中也有很多精良、讲究的细节值得我们学习。”曾小敏说,广东不缺好演员、好平台,但在制作上可以更精致、更细腻。

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大惠民演出的力度,2016年广州市属文艺院团共演出1608场,观众达68万人次,培育了大量戏剧观众。除了梅花奖,此前“羊城国际粤剧节”“世界戏剧日活动”等戏剧盛典在广州的成功举办,都为广州打造“戏剧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平台也为更多优秀的演员、作品在广州演出提供了机会。譬如,广州就是上海昆剧团的“福地”,团长、梅花奖得主谷好好表示,该团连续三年摘得“梅花”,都是沾了福地广州的光,“广州组织工作做得好,观众欣赏水平也高。”扬剧虽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剧种,但演员龚莉莉却在广州感受到了强烈的戏剧氛围,“他们懂戏、爱戏,现场非常热烈,这个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整个梅花奖竞演期间,广州各大剧场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蜂拥而至,各场演出一票难求。据主办方介绍,本届梅花奖终评竞演总上座率近九成,其中苏春梅主演的粤剧《搜书院》、曾小敏主演的粤剧《白蛇传·情》等8场演出的上座率达到100%。

建设“戏剧之都”的前提是有大量优秀作品、艺术家的不断涌现,目前广州话剧《去往何处》、音乐剧《西关小姐》、木偶剧《哪吒》、广东音乐《南风》和《粤韵》等原创作品均深受观众喜爱,随后还将陆续有新作产生。此外,一年一度的广州艺术节,今年将更名为“广州艺术节·戏剧2017”,首次让艺术节凸显出戏剧的主题,通过品牌活动的打造,强化城市的戏剧氛围。

梅花奖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表示,“戏剧是一种符号,是承载广州传统文化的样式。”他指出,目前广州拥有以广州大剧院、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友谊剧院为代表的多个优秀剧场,粤剧艺术博物馆已经建成开放,加上近年来国际名剧名团正轮番进入广州演艺市场,广受好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戏剧协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戏剧之都’品牌命名活动已酝酿多时,广州完全有能力申报。”在他看来,“广州具有深厚的戏剧传统与土壤,是其打造戏剧之都的最大倚仗。”

突破

推广粤韵操,戏剧、教育界联动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广东戏曲艺术中的瑰宝,粤剧的传承发展一直是戏剧人的心头大事,“戏曲进校园”更是培养戏曲年轻观众的有效途径。

最近,经过两年多筹备的广东省中小学“粤韵操”推广邀请赛拉开了序幕。“粤韵操”是倪惠英及其团队,以粤剧身段结合学生体操运动而创编的健身操。它的创编,不仅让青少年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在保持艺术体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粤剧的基础表演程式,如“云手”“拉山”等动作,同时还以南拳等武术姿势增加了动作的力度和幅度,让整套艺术体操看上去既柔美又刚健。

值得一提的是,体操配乐采用的是旋律亮丽、节奏明快、结构独特的广东音乐。为了编排这套操,倪惠英连同广州中学艺术科、体育科的老师们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倪惠英希望,通过粤韵操等手段,真正从娃娃抓起,让“戏曲进校园”有一个载体、落到实处。

不仅如此,粤剧界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接近粤剧。上周末,“2017广州市学校师生观摩粤剧精品专场”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举行,来自广州市白云区、番禺区、南沙区、增城区的30多所学校、近1500名学生老师走进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观看粤剧演出。一连两天的粤剧表演,涵盖花旦、青衣、老旦、彩旦、小生、武生、刀马旦、须生、花脸、丑生等多个行当。在互动环节中,专业粤剧演员梁晓莹、苏临轩还在现场教起了水袖以及把子功,学生争相踊跃登台,学习粤剧的一招一式,体验粤剧的魅力。

难得的是,在观演学生中,还有16名来自启明学校(盲人学校)的学生们,他们用“聆听”感受粤剧艺术。带队的肖老师说:“他们平时只能从电视、收音机中认识粤剧,这次通过现场欣赏,对粤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除了学习粤剧、体验粤剧,广州近年来还举行了名家进校园绘脸谱、粤剧戏服绘画创作大赛等相关活动,力图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孩子、引导孩子,效果显著。

展望

专业人才齐聚,共探戏曲教育之法

5月23日下午,广东以及各地戏剧专家、艺术家齐聚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高峰论坛,共同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广东)中心的诞生。与此同时,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以外的首个校友分会——广东分会也正式宣布成立。该会会长、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导演梅晓激动地说:“院长、老师们到广东为我们这些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游子’打气撑腰,我们一定会尽己所能,推动戏曲事业在南粤大地发扬光大。”

现场,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巡视员李小鲁说,戏曲缓慢的节奏和现实生活的快节奏之间存在差异,青少年对戏曲程式的不熟悉和对文化的多样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加上传统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现代人的思想存在距离,因此,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戏剧文化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如何认识和缓解这些矛盾。他建议,发挥戏剧审美功能之外的现实教育功能,通过戏剧提高学生的志趣,促进学生现代社会品格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广东“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工作的不断推进,因地制宜地推出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戏剧曲目成了一大重点。国家非遗京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宋丹菊这次也来到了广州,期间,她和一众专家、艺术家参观了佛山西樵小学,观看了该校的粤曲原创节目,并对广州中小学打通戏曲展演、互动、教学示范的做法表示赞赏。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透露,在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心成立的初衷之一。未来中心将以戏曲为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中国戏曲学院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说,近两年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推广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每年参加戏曲校本课程的小学生超过5600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广东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土壤,在广东工作的戏曲界同行数量众多,未来可以考虑借助中国戏曲学院在广东的校友力量,把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结合起来进行普及和推广。”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朱轩 图片为资料图片(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