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年作家王勇英作品研讨会纪要:独特的乡土童年

来源:《南方文坛》2017年第3期 |   2017年05月31日06:56

王勇英,生于1977年,广西博白县人,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第六届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广西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南宁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有作品《巴澎的城》《青碟》《巫师的传人》《雾里青花泥》等几十部,曾获第25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2015年国际陈伯吹儿童文学奖,2012、2015年度全国冰心图书奖等奖项。

独特的乡土童年

——青年作家王勇英作品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7年01月13日下午

地点: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办公楼204

主办: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新蕾出版社

焦娅楠(新蕾出版社原创文学中心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作家、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首都。今天,由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新蕾出版社主办的《独特的乡土童年——青年作家王勇英作品研讨会》在各位师长的关怀下召开。请允许我先介绍各位与会嘉宾(略),非常感谢各位拨冗莅临本次会议,特别是对于专程远道而来的老师们,在此深表感谢。首先邀请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石才夫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

石才夫(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下午好!

承蒙各位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广西青年作家王勇英作品研讨会。请允许我代表广西主办方简单讲几句:首先,对各位嘉宾、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应邀出席这次研讨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一直以来,大家对广西文学创作、对广西作家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对青年作家的成长更是关爱、呵护有加。在座的有些专家朋友已经不止一次应邀出席广西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多次应邀到广西给文学爱好者讲课,广西作家的成长得益于你们的帮助。这份感情,广西作家是铭记于心的。今天,各位老师、专家、朋友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王勇英作品研讨会,倾注了对广西作家、对王英勇的关爱之情,对此我要表达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第二,恳请各位专家对王勇英的创作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广西十分注重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每次签约、重点作品扶持等都要单设儿童文学项目。王勇英是我们广西创作成绩突出的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她的成长不仅得到了广西的扶持,还得到了包括在座各位以及出版社的栽培。她有才华,勤奋,虚心,进取心强,这些年在儿童文学领域专注创作,佳作频出。我们十分希望她能有更大的作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今天举办她的研讨会,目的就是听取大家的批评、指导,帮助她更好更快成长。各位专家发言中对她的中肯评价和指导,有助于她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不断进步。这次研讨会的举办,对王勇英本人也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希望她能虚心听取意见,树立信心,发现不足,在今后的创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第三,请大家对广西的儿童文学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广西虽然有王勇英这样优秀儿童文学作家,这些年也推出了不少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但与全国先进省区相比,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比较少,后继乏人。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希望能从王勇英的成长中总结一些经验,培养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促进广西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

最后,借此机会,我代表广西文联、广西作协、《南方文坛》,真诚邀请在座的各位嘉宾、专家多到广西走走。相对而言,广西虽地处边疆,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四季如春,宜居宜游宜创作,欢迎大家多来。再次感谢!

束沛德(儿童文学评论家): 勇英的《乌衣》这本书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儿童小说。从当前儿童文学创作里面来说还是新的收获。这本小说在作品取材很独特,也很巧妙。把现实生活感受和永恒童年记忆交融在一起,把读者引领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境地,记录一个孩子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成长的过程。在绿树成荫的田野上,画院别墅近在眼前。

这部作品刻画的主人公叫乌衣,这个形象也是相当生动和丰满。生长在一个热爱土地的农民家里,从小爱听奶奶教给她的民族歌谣,喜欢乡味。跟前面男生不一样,不怕外来嘲笑和调侃,她就坚持穿麻布衣服。作者通过描写她和两个同学之间误会和理解。

这个作品真实生动符合艺术,让我们感受到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富有南国地域风情,也有壮族民族鲜明的特色。特色小吃,民谣童谣等等描写,多姿多彩,让人深深体验壮家风情。

王勇英年富力强,正处在创作活跃的旺盛期,还有发展势头正看好。我真正的祝愿她在创作上有新的开拓,更上一层楼。

金波(儿童文学作家):我觉得王勇英转身以后的作品,有这么两个特点。

一个是她作品里的民俗元素更加突出,显示出传统的文化基因,这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面是难能可贵的。民俗的东西当然也有,比如说过去民间传统童谣,传统神话传说。真正吸收到儿童文学当中,这个民俗元素我觉得王勇英把握非常好,因为我们知道民俗元素实际是我们国家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如果我们不传承下去,会影响我们儿童的成长。比如说文化自信,其实文化自信是体现在传统文化当中,民俗元素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像族人巫师写的很熟练,民族民间文化跟现实魔幻主义的这种相结合,以至于像《青碟》这样的地方特色跟世俗气息,都有浓郁的客家风情。这些地方我觉得每本书非常有意识很自觉把这样民俗元素和文化写进来,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有很大启示作用。

另外一点就是乡土童年,我们提出中国儿童文学要写好中国式的童年,中国式的童年我想不仅是我们现在童年,它的生活现状,它的经济情况,不仅是这些。因为不同的乡土,不同的地域不同文化。成人文学里面写好有一种乡土文学,在儿童文学里面我们也要提倡这个。所以王勇英写的很多东西是把童年写的很充分,更多特色是把乡土童年写的很充分。

从王勇英创作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一个青年作家在进入到儿童文学创作时候,要不断地思考,非常重要就是思考自己,思考生活,思考外界,但是思考自己非常重要。

比如王勇英这几年华丽转身,我觉得成功在哪?她的成功就是,她不是盲目创作,她是自觉创作,所以这个可贵经验对于青年这代儿童作家很有意义,希望她能够沿着自己找到切入点,找到自己长处,找到自己游刃有余发挥自己才华,这条路上勇往直前,踏踏实实往前走。

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家):王勇英是我好朋友,忘年之交。2011年去南宁参加她的研讨会,新书我仔细看了,我的评价很高。勇英原来写过很多系列小说,我觉得在我看到在儿童作家中,能够把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写到这样一种程度,非常罕见。尤其详细看到《巴澎的城》,写人物、狗、小动物、家乡、民间小吃。特别是她写到那个叫落水拐的小吃,我有一种强烈的想尝尝那个味道的欲望,这个很了不起。

此前广西儿童文学我们都找不到有谁能够代表广西的,最后王勇英冒出来了,成为广西儿童文学的杰出代表,并且在这么短时间内写了这么多的作品贡献给大家,很难得。说明王勇英非常勤奋,一个作家没有勤奋是不行的。而且她的作品里面,我一直强调小说要有活生生的细节,而人物必须突出体现在这些细节上,不熟悉生活的人绝对写不出来。

我们文坛希望就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我是特别注重年轻人的成长,他们是创作的新生力量,我祝愿王勇英继续努力。

张之路(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儿童文学作家):我想对《雾里青花泥》说几点感想。第一,读完这本书令人感动,《雾里青花泥》就是一幅温馨而有几分凄美的民族风景画。奶奶的善良勤劳,青麦子的身世,感恩,都为小说增加了丰富性、情感和正能量,叙说细致,从青花泥的独特视角看这个世界,很有特点,语言平实传神,有表现力。这是王勇英对当地民族文化营养的吸取与丰富。

第二,我们平常谈人性,动物性时,突然看到王勇英的这个作品,感到有一种神性在里面,这是少数民族非常独有的文化因素。用狗的视角表达,非常独特,写得也恰当。

第三就是语言和故事,看着不由自主就被带入了。我们就能够在里面感觉到大自然,感受内在的人性力量,而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突显和描述也非常突出。

我跟王勇英有书信接触,平常也有聊天,我觉得她非常朴实可爱,又谦虚。再聊得深度一点,就觉得她是非常有个性的作家,尤其谈到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故事时,突然有种她是当地一个望族出身的感觉。所以,我说王勇英本人很有魅力,广西大自然的灵风秀气,滋养了王勇英,要不然她不会这么出众。

王泉根(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阅读与研讨王勇英作品及其文学创作道路,可以看到我们年轻一代作家如何不断探索自己写作之路,不断探索自己的美学表达,叙事技巧,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王勇英我们都知道,她很长时间写类型化小说,不是通俗小说,通俗不恰当。从类型化创作到典型化创作转型,无论类型化,无论典型化,从文学价值目标来说,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一直反对打压类型化,其实我们文学创作是多元的,类型化也是有它的意义,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王勇英创作的两种作品都有价值和意义。

此前王勇英写一个叫做弄泥的孩子,跨越的纬度非常大。如果从王勇英作品找一个关键词,就是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哪里来?从我们民族土壤,民间尤其少数民族多重元素当中寻找,这是我们民族的记忆,从悠长的民族记忆当中寻找。

王勇英现在的作品注重民族文化元素,非常有特色,非常民族化,她是到民间去寻找创作灵感。正因为她对民族、土地、传统有一个比较自觉的认识,认同这么一个背景线,她的作品会出现现代文明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所谓城市化浪潮当中,我们农村,我们的乡土,出现了大量淹没,下一代的成长,他们的记忆,他们的今日家园在哪里?王勇英在这个作品中非常深刻的体现了,他没有写留守儿童苦难现实,恐怕它比留守儿童作品更加深刻。

在这种大变局当中,我们民族的根将来如何?这恐怕要探讨。所以我非常真诚地祝贺广西作家王勇英。从她自己来说,广西文化背景、广西民族土壤提供了很多的营养。

李东华(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人民文学》副主编、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2012年应《南方文坛》张燕玲主编之约,我为王勇英的童年风景系列写过评论,2015年中少为她出《巫师的传人》,她说你能不能写一个序,这是我写序的处女秀,请允许我以序的一段作为今天的发言:

我认识王勇英是在2007年鲁迅文学院举办的儿童文学作家高级研讨班上。她在班里是属于年龄比较小的,又是来自广西,那里之前几乎就没出过儿童文学作家,她就免不了给人横空出世、一枝独秀之感。勇英人很娇小,喜欢笑,朗朗的笑声有着金属的质地,让人觉得笑也是一种抵抗命运中一切不如意的武器。

王勇英有着跟她身材不完全相对的勇气。她擅长编织校园故事,写过魔法小子等等,搞笑好玩,读者爱看,书很畅销自然版税丰厚,养活自己不成问题。然而这个小女子却就此来了一个让人惊讶的转身,写起了儿童乡土小说“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

我说王勇英是一位很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从追求畅销到追求经典,从追求轻松的无难度写作到追求有难度的写作,来了一次彻底的转身。在浅阅读依旧流行的当下,这是一次冒险行为,意味着可能会流失一部分读者。然而王勇英也以她果敢的行为证明了,文学作品不单单被读者所选择,文学作品也要有勇气选择读者。一位作家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家,不能单单为了讨好孩子,怕自己的创作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而把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上的探索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单薄的层次上。

今天,当我再次面对自己的文字,我为我那种旁观者常常会有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态度而感到脸红。要知道勇英来自一个小山村,举目无亲地在南宁这样的大都市里打拼,写作不仅仅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用以谋生的唯一手段。现在,她宁愿冒着饿肚子的危险,也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写她想写的文学,让我觉得这位娇弱的,任何时候都像一朵还没有完全绽放开的蓓蕾的女作家,真的很像她的名字,是个很英勇的女汉子哩——要知道大家都嘴上说着不要被市场绑架自己的写作,然而面对名利双收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够像勇英这样说放下就放下了呢?

当我看了勇英的新作之后,我感到很开心。因为,如果说“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在方言、客家文化、自我童年记忆和当下孩子的阅读接受之间,还存在着叫人担心的能否产生共鸣的问题,在《鸟麻之城1:巫师的传人》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虽然这部小说在时间的隧道里比前者走得更远更深,直接就回到了文化的源头,回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但丝毫也没有一种陈旧之感。那个叫鸟麻的男孩自由地穿行于喧嚣的都市和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穿行于当下的流行文化和遥远的神话传说之中,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生硬和造作。勇英一直在为畅销和经典之间打开一条通路而努力,面对这部小说,不由得让人生发“苍天不负有心人”的感慨。

王勇英早期时候个人不是很顺利,这个世界给了她多少烦恼,她总是用笑声和爱回报,他总是有着爱的王勇英。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文学评论家):王勇英作品鲜明的特点是雅正的品质。“雅”就是大雅、优雅,这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正”是指传递正向、正面的价值理念。雅正是一切优秀儿童文学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品质。王勇英的儿童小说《雾里青花泥》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历程。青麦子是一个盲童,被人偷走拐卖,拐卖者发现是个盲童后又将其遗弃,而后她被青巾老妈收养。多年后,青麦子的生身父母找到了她,帮助治好了她的眼睛,青花泥却执意要回到生养她的雾里村。尽管抚育她长大的老奶奶青巾老妈已经故去,雪山下的生活很艰难,但她却一定要留在村子里。在这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中,她慢慢地懂得了眷恋,懂得了爱和感恩。就像青麦子自己说的那样,她完全认同奶奶的话,自己就是一棵青青的麦子,离不开生养她的这块泥土,和养育她的嘎娃嘎普雪山上的雪水。小说通过叙写一个少女离去又回归的感人故事,传达了感恩、反哺的价值理念和深厚的家园意识。

青巾老妈是人间大爱、大美和大善的化身。她的存在,是以呵护与养育盲孩子青麦子健康成长为最高追求的。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仍旧希望家里的狗青花泥能够代替她继续呵护关照青麦子。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性与神性的完美结合。青花泥是小说的重要角色,按照人类寿命已达到80多岁的这条狗,它的梦想是成为一匹雪狼,回到它的原始祖先,——这是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青花泥坚贞不渝地守望着青巾老妈的家,守护着这个家园,即便在青巾老妈去世之后,它仍旧守望着家,期待着那个小女孩的归来。最终,那个女孩确实回来了,而且永远不再离去。这条狗守望的意义于是得到了升华。在青花泥身上,体现了狗所有的优良品质:忠诚、执著、信守诺言。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雾里青花泥》是一个优美雅致的故事。作者对故事空间的选择也很讲究。作品开篇写道:青花泥在早晨的阳光中,伸直腰身,站了起来,望着远处的嘎娃嘎普雪山,这是丙中洛雾里村。——作者的叙述是节制的、不动声色的,却又不乏内在的节奏感。同时全书又是富于诗意的,让我们能够闻到泥土的清香和野草里所带有的太阳的香气。

王勇英的新作《乌衣》很独特,涉及了一个尖锐的时代命题,看得出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在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十分严峻。乌衣不仅是一名壮族女孩,她也是穿黑色麻布衣(乌衣)壮族的代表、壮族文化的代表。在社会大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壮族村落布村、以独特服饰等为载体的壮族文化正越来越成为孤岛一样的存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根系和灵魂,如何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是十分迫切的一个时代课题。作者借助乌衣这个人物的故事,揭示出确立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继承光大包括耕作、习俗等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一种可行的做法。作品设置的人物火麻爷、布婆、乌衣等都颇富寓意,包括村落——布村的名字,都在指向特定的民族文化元素。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在创作题材上的新开拓。

吴然(儿童文学作家):我在这里粗浅地谈一谈王勇英乡土儿童文学,以及乡土童年的书写。

我的阅读赶不上她写作的速度,我读的不是很全。在2012年,我们云南开过一个儿童文学青年作家培训会,我在会上介绍了王勇英,谈到“鲁院”改变了她,谈到她的从写作“弄泥童年风景系列”完成了自已创作上的转身。也谈到评论界对她创作中融合民族、地域、民俗多种文化给予的赞扬和指出某些不足。我说,我们云南儿童作家,和云南出版界一定要关注王勇英现象。因为我觉得以王勇英的儿童文学素质,她的儿童文学天赋和才华,她会以独具特色的创作给读者和整个儿童文学带来光荣和惊喜。她将是儿童文学一个奇迹。当时我说我们等待着。过了几年我们在这里研讨她的时候,她向我们奉献了大量精彩的作品,让我们感动,为她感到骄傲。

在新蕾版的《乌衣》里,王勇英一如既往地从乡土获得灵感,淋漓尽致地描山绘水,并回响着闪跃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歌唱与舞影。但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山村被挖土机吃掉了”,农民快速成了市民,农田变成了“别墅庄园”……口袋里有了钱的农家子弟陷入成长的迷茫,包括农耕、节庆等传统文化的丢失,让老人们安静地坐着,在沉默中回忆此前“家园”的种种细节,但难以化解“乡愁”。王勇英以一种文化自信,在现代多媒体中融入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而进城市小区,满足了人们的文化生话和精神需求。深度的开掘,精彩的描写,使这部作品成为深接地气的现实版的精彩的“中国故事”。在这里,王勇英激发了她儿童文学的天性和乡土文化的想象力。对如何把民族民间文化、乡土文化“鲜活化”,使之成为乡土童年书写弥足珍贵的资源,她作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性的贡献。《乌衣》故事的丰满,以及所展示的美妙山水风光、民族民间歌舞、美食、节庆和服饰等等,为影视制作提供了许多元素,是改编影视的极好脚本。如果在某些章节的叙写中,减少或弃绝新闻笔调,把握住文学的表达,那就更好了。

《雾里青花泥》这部小说描写发生在“人神共居”的怒江大峡谷丙中洛雾里村的故事,很童话,也很现实。人和动物和神灵,都在点亮一个失明的女孩心灵上的明灯。这是一种大爱,弥漫着人间的温情与温暖。2011年,评论家张燕玲到昆明参加“文学影响力论坛”时候,提到一个问题,她说文学需要与人心对接的书写。这句话对我一直记着。我觉得王勇英的乡土童年的书写,就是对张燕玲这句话最好的形象的表现。儿童文学该做的,就是要用与人心对接的书写,以一种悲悯情怀,关注孩子们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引导他们向上向美向善。在这方面我觉得王勇英为我们做出了很多探索性的贡献,而且富有创造力正在努力着。这种书写灌注在她整个乡土童年的书写中。而她努力建造的乡土童年文学家园,将依次带给我们大地的美和温暖。让我们感谢她,同时祝福她取得更大的成绩。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文学评论家):我真为王勇英感到幸福和高兴,这么多儿童文学大家坐下来静心讨论自己的创作,这真是她的福气!同时也是《南方文坛》的福气,不仅王勇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本评论的机会,继2011年广西作协联合《南方文坛》还有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一起举办过王勇英创作研讨会,今天两家继续联合研讨;这也缘于《南方文坛》是国内少有几家有意识编发国内外儿童文学文论的杂志,当然也与我本人对儿童文学关注和喜爱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儿童文学大家一直支持我们。所以,我以为今天的研讨不仅有益于益于王勇英未来的创作之路,也希望有益于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王勇英近十年的创作之路,本身就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典型个案。这位广西唯一可以用稿费养活自己的体制外作家,经历从跟风市场彼此模仿到重新自我认识,重新寻找到自己的南方的民族的文学根脉,将家乡民间神话传说和童年魔力重新注入自己的创作,回归儿童文学本质来审视自己创作。李东华在《巫师的传人·序》对王勇英有一个准确判断,即“从追求畅销到追求经典”;诚如刚才金波老师说她的“华丽转身”,张之路老师也肯定了王勇英的自我认识;终于,这朵南国之花开出别人难以模仿的形状与美丽了,也体现了她的文学自觉与艺术追求。

都说英雄的“复归”现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巫师的传人》塑造了一位成长中的少年英雄:巫师的传人,因家庭变故,返回故乡并选为巫师传人,从无忧无虑的城市孩子到面对自我的软弱,并在众人的帮助下,择善而生的成长中为仁为情为义。他的身上既有传统英雄的影子,有仗义豪侠、侠肝义胆传统,更有单枪匹马、拯救自己山寨能力,包括对抗幽暗的、狂野的力量,当然,更有童真与童心。尤其这位巫术世界沟通人神的少年英雄,他择善而生,他在现代社会的礼与仁及其慧根,使他善于发现一切被视为恶妖的万物灵长身上的善,或者化之为善灵。作品显示了作者出色不凡的艺术想象和虚构的能力,这样的文化想象虽是虚构的,艺术内核却是真实的,更是时代也是现实的。因此,从艺术层面上,王勇英的写作跟世界儿童文学潮流是相对接。

地处山地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山林迷莽、野气横生,奇崛苍劲;民风淳朴,巫术通行,人神互为。广西处于南国山岭边地,偏安一隅,勇英以广西多民族文化绚烂的眼光和巫气灵动,尤其颇具分寸感的表达,当然会收获文学个性。因为一种个性眼光和表达就是一种孤绝和个性,而孤绝和个性离文学最近。巫气横生在现代社会也许是偏僻的表达,因地处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山地,现代文明开化程度不高,因而人类意识起源“由巫入礼归仁”的演变对偏辟之处相对缓慢,因此,山地的巫师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是沟通神界与人世的尊贵地位。而王勇英笔下的少年巫师鸟麻从被动到主动,他是由礼与仁再感知巫性,由于其慧根纯净良善仁义,逐渐进入神意与灵境的历史事实与经验,在一个人与万物生灵你中有我、互存互为的世界里,族人利己避害,鸟麻逐渐进入了一个独特山寨以巫师精神为民间统领的山地伦理。学习着为大家解忧祈福,逐渐获得山寨尊重。鸟麻也逐渐成长为巫师的传人。

我非常喜欢第一部,写的非常棒,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连个疙瘩都少有,语言清新灵动给文本带来了新鲜的灵感和创意,全书灵动明净,充满奇思与温情,向孩子传递自我认识与成长,叙述灵光闪烁的天马行空与悠游无拘,既是对传统童话叙事的突破性探索,也契合了童话的艺术本质,那种神秘烂漫而纯净明亮的童心、唯美的画面与巫气横生的文字构成了质朴而鬼魅,精灵而温暖的幻境风格,真的喜欢,这是我读到的作者最好的作品,可惜第二部以幻境为结,我也与鸟麻一起跌落,当然我的审美期待也遭遇到从仙境跌落凡间的失落,其实文学的想象真的可以天马行空,尤其儿童文学更可以不拘一格,更应该成为我们平凡生活的梦想与传奇,一如另一星球的《小王子》,当然也是人类世间的小王子。

汤素兰(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我也非常喜欢《巫师的传人》,也很同意吴然老师的观点,王勇英是非常值得未来期待的儿童作家。我觉得王勇英写作经过一个阶段,这种写作对她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比我们所有人做了更多探索。从魔幻写作、市场写作等等,最终回归到自己的这些作品。如果没有市场化写作,《巫师的传人》不会这么好读,这些东西没有浪费。《巫师的传人》这本书出来以后我也是一口气读完,我还写了6000多字的文章,发表在《南方文坛》。

我认为从这本书来看,王勇英是非常有文学野心的一个作家,在她外表下面我能看见她在建构自己的文学城池。她找到自己文学的根脉,就是生活的南方。她在这个作品里面呈现很多特点,这部作品可能和经典作品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是算得上是王勇英自己创作当中一个丰硕成果,可以称得上好看的作品。

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具有独特性和独创性。自我童年资源是推动儿童文学第一动力,文化自觉之后,作家更加从文化,人文印迹当中挖掘写作的素材,建构自己文学世界。我觉得王勇英就是一直在这样做,我认为她“弄泥的童年风景”拘于写实,包括语言和方言,在广泛接受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但是她的《巫师的传人》已经克服了这一点。

她的想象瑰丽,巫师传人是一部幻想小说,王勇英带着巫气文字,构造奇幻的巫妖世界。她表达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成长的故事。

王勇英在她的很多作品当中,都写了成长,少年成长,她的少年成长有特色,一直置身于美丽自然环境当中,纯朴的乡村民俗之中,优美自然环境和美好善良人民,对少年成长起到心灵净化和灵魂的作用,这也是独特文学的资源。

作品当中体现了她自己对于成长书写,与思考,体现了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对于童年生命的尊重和信任,体现王勇英对于自然童年成长表达非常独特的观点。最后对于人和自然生命的思考,我觉得体现到了文化的层面上一些思考,其实她这个《巫师的传人》里面的巫师原来生活在大都市,他有个名字叫舞风,后来他回到他的故乡,一个叫鸟麻的山中小城,之后他就叫鸟麻。这其实是由一个人分裂成两个角色,是传统与现代、独特性与统一化的撞击和较量。鸟麻最后接受民间文化,成为出色的巫师传人,这显然是作者的理想,也是作者的希望。

我在对《巫师的传人》进行思想性和艺术性、独特性进行评说时候,其实一直没有忘记这部作品的其他优点,就是故事的巧妙安排,人物关系的精心设置,文笔的流畅优美,这是王勇英非常成熟的写作。正是这些因素,保证了这部作品的可读性,使它变得好看,正是作品思想和艺术的独特性,让这部作品好读同时耐读,这是我对《巫师的传人》的阅读体会。

安武林(儿童文学作家):我今天基于亲友团身份说一下,我在广西南宁的《儿童创造》很早就投稿,后来王勇英到了《儿童创造》杂志那边当编辑。她当编辑的时候,我又到了出版界。我主编一些儿童文学汇编的书。王勇英短篇小说,散文,童话都选过,有不少短篇佳作可圈可点。我觉得王勇英创作路子很宽,她也很勤奋。我们这批人就写短篇,进行过文学创作实践和积累,写了大量的短篇,被出版社重视才有出书的机会。

王勇英短篇一篇一篇发表,后来进入了长篇。她的长篇我看不多。我觉得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其实还没有18世纪人厉害,18世纪文艺复兴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人的伟大,但我们现在我们谈作品依然不愿意谈人。没有人哪来的作品呢?我觉得王勇英就是一个很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家,那一年,她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我去看望她,结果发现她屋子里全是水果,我还误以为进了水果店。她这个人活得很纯粹,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没有一颗纯粹的心,要像商人一样,政治家一样,投机分子一样,搞儿童文学就很不好。作品再好,那也是一种欺骗和谎言。在这一点上,王勇英让我很敬佩,她是一个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家。

王勇英的作品突然让我充满了深深的理解。她生的环境,其实我们很多评论家或者研究学者,不了解她的生存环境和她那片热土,所以评价都是从写作技巧,文学经验这个角度谈,完全脱离她本人。我发现她写的是壮族儿童的生活故事。而从少数民族这个角度去关照儿童文学的作家还不多,尤其写壮族。我觉得儿童文学写长篇,反映壮族儿童生活,反映壮族改革开放,反映城乡差别中的冲突,这种东西我觉得几乎没有人写过。从题材这个角度审视,《乌衣》非常震撼。

王勇英是一个内心善良,充满慈悲情怀的儿童文学作家,她一直对贫困儿童赞助,自己花钱买书给他们捐赠。我觉得作家不仅作品要写的好,还应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不要一直关注作家的文字,我们更多关注一些他们生活。在我看来,这就叫人文一致,言行一致。我看到《乌衣》以后有点意见,觉得新蕾社怎么做这样书,结果一看是假书,不好意思批评了。我从出版专业的角度,善意地提一点建议。

第一点我建议这个封面,最好选一个摄影作品,找一个壮族小姑娘是名人实地摄影作品,因为你这个封面显得是一个幻想小说封面。第二个插图精美一点。第三个希望这个书比现在做厚一倍的程度。

梅子涵(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是一个有特点的作家,对作家而言,特点要排第一位。王勇英的小说是写脚下的那块地,脚下的故事变成文字,气息真切又细致。不少写作儿童文学的人,似乎有儿童也有故事,但是没有脚下,气息是编撰的。

一个好的作家,要找到自己写作的那个“邮票”大的地方,要有“邮票”概念。在你写的故事中呼出你的味道,甚至看得见你的户籍,贴上邮票,你的故事可以寄到你的家门口。好作家有邮票感、家园感。王勇英的小说里有这些,她作品里的人物名字也特别,是从她的小邮票里出来的,从她家门口的路上走来的。

优秀儿童文学,最后还是要追求一个准确的叙事感,不但讲一个故事,还必须是准确讲给儿童听的。我一直觉得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都需要在不断地为儿童的写作中,学习和修塑自己的叙事感,这也是王勇英未来的写作要面对的,我们都要面对。我们都要追求一个更标准、经典的儿童文学叙事方式、文字、语气、趣味和符合的精神气象。

建议王勇英不要追求170部或者270部,快速地达到那个数字其实很吓人。慢一些写是珍惜自己。我们都不是天才!而真正的天才恰好懂得珍惜自己,结果也珍惜了文学。

徐鲁(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是年轻一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实力派人物。她有自己坚实的生活根基和志存高远的创作追求。这些年来她潜心于西南边陲芒花飞舞、稻花飘香的乡土上,从容地书写着自己的乡土童年,书写着具有浓郁的客家地域文化气息和民间神话风味的儿童小说、童话和散文,不仅写得多,更重要的是写得美、写得好。

我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前些年我为她“弄泥”系列写过评论,并发在《南方文坛》上。

只有在乡村中才能写得好,这句话对王勇英也是对的,她只有在乡村中才能写得好。有的时候我喜欢对比,乔治·桑写的乡土故事、乡土童话和王勇英追求的东西有一致的地方。他从乔治·桑回到巴黎之后,她说身为乡下人适应不了城市繁华,还是喜欢家乡的胡桃树。不知道王勇英有没有这种感叹,因为她的作品我没有全读,我觉得她的乡土小说里的乡土童年故事是她真正的非常好的作品。

刘頲(《文艺报》评论部主任、文学评论家):先表示祝贺,这些书我还没来得及阅读,但王勇英给我带来不小的震撼,比如她得了“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青碟》。咱们当代文学里面有很多传统文化,王勇英很多作品都关涉传统,难能可贵的是,王勇英对民族文化的表达,是发展性的。她在《青碟》里,她的眼睛是向前看的,所以她的文化与生活是共存相依,相互滋养。她拒绝挽歌式的书写,而且在现代生活中,尤其在现代少年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或者对传统文化存有一份感情,并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探索。

还有,当代儿童文学中关于都市少年儿童书写很多,而乡土文学的儿童文学写作,大多是回忆性的,但是王勇英的少年乡土写作却是关于当下的乡土,尤其土地上生长中的少年。比如《木鼓花谣》《小城》,都是生长在这个土地上的正在成长的少年形象。我认为,王勇英自己是有自觉意识,即她对土地怀有感情,她要在泥土中寄予她的情怀。

翌平(儿童文学作家):我读的是王勇英《青碟》短篇小说集。她的短篇小说有一种纯朴和实在的气质,现在写短篇小说很多时候作者需要借力,而不是凭借小说的文学性和叙事触动人。王勇英她的小说不一样,写水边远山,村中厚重、淳朴的民风,很舒缓地讲述一种脉脉含情,那些日常、琐碎却凝结着人性之善的故事让人怦然心动。在氤氲的文字里感受人生滋味。

王勇英是一种慢写作,是脉搏慢跳时写出的文字。她写出客家的风土人情,特定客家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流传下来的人文传统,这些都很难能可贵。

她的小说结构非常简约、自然。短篇小说在很有限的篇幅里,形成一种能激荡人心势能是很难的。所以有的作者喜欢制作高潮和编写离奇的情节取胜。还有很多作品喜欢预设主题,按主题去写,王勇英作品不是这样,她写生活本来的样子,同样可以让读者感到别有一番情趣,这种追求特别好。

另外我觉得她的语言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呈现文学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给孩子阅读带来障碍,王勇英应在语言的应下更大的功夫。保留客家的文字气韵,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

李利芳(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儿童文学评论家):我这次特意从西北过来学习,当你在认真阅读一个作家作品,形成一个你的自己评论文字时候,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想法,尽量和大家一起来说。对她创作现象不是简单评价与评论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它可以构成一个理论问题。

王勇英在艺术创造上具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意识,近十年来,她的创作面貌变化很大,一直在进行自我更新,这一点是最可贵的。最主要的是,她的创作属于“有根写作”,而且她把这一根系扎得很深,很牢,且已经寻觅到了可靠的路径与方法,有的放矢逐步推进,所以成绩很显著。她是一位能够自觉思考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并身体力行地去进行建设,对其作出丰富与发展的优秀青年作家,她的“原创性”无可复制,主要导源于其创作思想的深刻性。

汪玥含(中少社儿童文学中心副主任):王勇英在中少社出版了好几部作品。《青碟》是我们第二届《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系列中的一本,是短篇集,集中了她很多优秀的短篇作品。《巫师的传人》和《花语风声》是2015-2016年推出的幻想类长篇小说。我们在2017年1月刚刚推出王勇英的三本现实主义题材的书《水边的孩子》《小城》和《木鼓花瑶》,这三部是《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升级版系列里面的,是我们今年的重点书。

王勇英也是我们《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升级版系列里的一位重要的作家。我用三句话介绍一下典藏书库里的这三本书的特色。《水边的孩子》赞美机智、坚韧的乡土少年性格,体现纯澈、清新的人间温情:展示苦难、刚强的生活;是一部有着水一样质地的儿童小说,情节浓淡相宜,眼前能出现青山绿水、明丽清幽,是一枚难得的坚硬果实,安静而精致。《小城》讲述服刑人员的孩子小城,被寄放在一个残障儿童聚集的地方。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用完全艺术化的方式来处理残障儿童形象,使这群奇怪的孩子组成了一个魔法学校一样的地方,这样的儿童视角和文学化处理是非常独特的。《木鼓花瑶》是典型的儿童成长小说中,现实性和自然性结合的非常好。一个城市单亲家庭的少年男孩木鼓,遇到山野中的留守儿童女孩花瑶。和花瑶的爷爷狼爷在花苗村生活的故事。而他们玩耍和成长的过程就是一副民俗风情图,在这个风情图中,两个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在成长。我想这就是王勇英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最大的特点。

杨蔚婷(晨光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非常荣幸今天能代表晨光出版社参加王勇英作品研讨会,同时代表晨光出版社出席的还有程舟行老师,他是《雾里青花泥》的策划和组稿编辑。

就《雾里青花泥》,我简单谈一下我的感受。首先这本书书名给读者带来一种非常美的意向,“雾里”是云南怒江大峡谷中一个宁静美丽的村庄,四周雪山环绕,江边满眼绿田。3月桃花盛开,红花绿树,非常美,就像人间仙境一样。青花泥是一只狗的名字,这个名字也非常美,蕴含着中国古风的元素在里面。

我们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邀请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插画师来呈现这个美丽的画面,就是各位现在看到的这本书的封面:细腻、唯美。图与文相得益彰,美丽的山水中,人与狗在一起,演绎出一个诗意的传奇故事:在遥远的滇西,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怒族村庄——雾里村。

这部作品创作视角多变,非常独特。作品现实与传说相结合,构思巧妙,感人至深。

这部作品情感细腻,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浓浓的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青麦子虽然找到了亲生父母,在上海治好了眼睛后,却无比思念美丽的家乡,毅然回到故乡。这个结尾蕴含着人们对生态和谐家园的美好向往和对“我的美丽乡愁”的追寻。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思想内涵深广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教人积极向上。《雾里青花泥》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

马玉秀(新蕾出版社总编辑):本来在这个北京订货会比较匆忙,大家能够出席,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么长时间里面,能够凝神静气听完这个会,这点值得我好好学习。

我简单说一下跟王勇英老师合作的经历,当时王勇英从校园文学走到乡土文学创作,“弄泥”系列《巴澎的城》等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品。最明显就是乡土题材吸引了我,独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带给她素材,她的这一系列乡土童年作品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标志。她的作品不仅写到了成长,而且体现出儿童成长的智慧。作品角度多元,每一部作品都是在重塑自我。基于这三点,我想跟她有合作,所以邀请王勇英老师加入到新蕾作家创作阵营中来。

让中国原创文学相传,同时展现勃勃生机。刚才李利芳老师提到王勇英老师很擅长写女性题材作品,我们确实有这个感觉,所以想要找王勇英老师来写,写21世纪。21世纪中国是发展迅速的,这里面我个人感觉最突出的社会特点,是城乡文化融合,以及其中的文化冲突。因此,让王勇英老师担当主笔,主题创作非常有难度,有挑战性,王勇英老师没有让我们失望。乌衣这部作品发生在广西壮族地区,村庄远离城市喧嚣,保持民族特色。很多孩子因为物质突然富足而陷入成长迷茫,乌衣坚守自己的文化,坚守自己的信念。作品还写到民族与民族间的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的纠葛等等,作者明智地抓住坚守纯净土地的壮族女孩的视角,探索他们的成长历程,探索新时代中国的嬗变。乌衣为我们中国女孩系列划上圆满句号。

在设计各方面应该做好我们的工作,最应该保护好我们每一位作者,以最好的面貌,最好的作品呈现给所有孩子,在未来我希望我们能够一直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监督我们,新蕾能够越走越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