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非虚构”打开了更多写作的可能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17年05月26日06:38

5月19日,鲁迅文学院在京举行“大地行走者”唐荣尧非虚构作品研讨会,研讨作家唐荣尧几十年来的行走与创作。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及徐可、李朝全、顾建平、宁肯、敬文东、钟正平、牛学智等作家、评论家参加研讨。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主持。部分鲁院高研班学员与会。

作家唐荣尧曾是一名记者,几十年里他坚持田野考察,丈量山河故土,写下了《大河远上》《王族的背景》《西夏史》《宁夏之书》《青海之书》等许多较有影响的非虚构作品。李敬泽以《大河远上》为例,认为唐荣尧以一种特殊的眼光和气魄书写黄河,其背后是丰厚驳杂的文化经验和历史积淀,充满了差异和断裂。一个人沿黄河行走,并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写作打开了黄河巨大的丰富性和可能性。这也正是非虚构文学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各种写作类型之间,“非虚构”打破了惯常的观察、思维和写作方式,去除了很多早已有之的限制。

与会者认为,唐荣尧创作了大体量的非虚构作品,他写故土山河、西夏历史,背后是扎实厚重的积累。作家以自己的方式复活了古老的民族、难以言说的文化,打捞出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经验,写出了一个连绵不绝的中国、繁复多样的中国和生生不息的流动的中国。作品充满了多种可能性,具有历史学、文献学、文学、新闻学、地理学、人类学的种种价值。在写作中,作家将诗意融入非虚构写作,使得作品具有了巨大的空间和张力。为了写好作品,他一方面在辽阔的土地上不断行走、考察,十分重视实地的体验,另一方面,他又做了大量史料爬梳的工作,希望建构起一个真实的中国。大家还谈到,在驾驭一个个颇为宏大的题材时,唐荣尧显然也面临着处理历史与文学、宏大脉络与幽微细节的问题,这也使得他的某些作品具有文学性不够的弱点,有时缺乏个人化的观察和写作视角,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改进加强的。由此,与会者进一步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现状及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意义,尽管关于这一写法仍存在诸多争议,但非虚构无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写作方式,“非虚构”或者说“非虚构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认识和写作世界的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