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罕岭上觅书圣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沪杭梁李董  2017年05月26日10:53

王羲之墓朝南,圆形,条石青砌,墓前铺青石平台,中立石碑,碑阳镌刻“晋王右军墓”,上覆以方形石亭,单檐歇山顶。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弃官后即归隐剡东。“……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徧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那么,王羲之为何归隐剡东?

据说王羲之得了卫夫人书法的真传后,畅游名山大川,偶遇一所古刹,冷清大殿满是灰尘。惋惜中他信手拈起躺在殿角的一把扫帚,在地上挥洒出三个箩筐大的“惜”字。未几,一位银须飘飘的老和尚肩挑山柴进来,瞥见地上三个“惜”字,只是淡淡一笑。这下,年轻气盛的王羲之下不来台,递上扫帚要老和尚出手。老和尚不慌不忙解开柴担,理好粗细不一的柴枝,转眼间就在地上摆出三个比箩筐还大的“惜”字来。王羲之定睛一望,只见为首“惜”字,气势雄伟,虽非翰墨,却独具神韵;居中“惜”字,笔触自由,静与神会;最末“惜”字,却似山泉轻泻,垂柳临风。王羲之知道遇上了世外高人,当即伏身下拜,祈请不吝赐教。

老和尚携着王羲之的手来到禅房,于藏箧中取出黄绢裹着的小包,赠给王羲之。王羲之打开一看,只见内有一书,封面写着《书魂》二字,书中评述了李斯、蔡邕、梁鹄、钟繇、张芝等各家书法的成就。老和尚要他锲而不舍,博采众长。还提出书法意象源于自然,作书应从自然中领悟要义。王羲之感激万分,伏身再拜。抬头看时,只见老和尚已端坐大白鹅上,向羲之挥手告别。蓝天白云间,一页素笺冉冉飘下。羲之拾起一瞧,却见上书:古刹安《书魂》,金庭慰平生。

王羲之沉吟良久,终不解“金庭慰平生”的涵义。直到后来官任会稽内史,才晓辖区有金庭一地,方知命中注定与其有缘。这个传说虽然荒诞,也可看出他与剡之渊源。

其实,王羲之归隐剡东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剡处曹娥江上游,会稽、四明、天台诸山在此交叉盘结,群峰过峡,众山关键,层峦叠嶂,洞穴幽奇。李白留下“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句;《剡录》序云:

“山阴兰亭禊,剡雪舟,一时清风,万古冰雪……天下多奇山川,而一禊雪,致有爽气,可谓人矣!江左人物如此,然二戴在剡,王谢在剡,孙阮辈又在剡,非天乎?汉迨晋永和六百余年,右军诸人乃识剡。”难怪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

唐《裴通记》则称:“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洞在县东南七十里,得小香炉峰,峰则洞天北门也。”因此陈寅恪认为,王羲之“欣赏自然界美景之能力甚高,而浙东山水佳胜,故于此区域作‘寻田问舍’之计……”

王羲之归隐剡东已成共识,但隐在何处仍存分歧——五代时剡地析为新嵊两县,嵊州认定所辖金庭就是羲之晚年故居,最后卒葬于此;新昌则提出羲之最后归隐在该县王罕岭,嵊州金庭只是唐后的迁徙。

何不上王罕岭探个究竟?

王罕岭是剡东大湖山西的一条古道。大湖山为四明山脉南峰,与天台山脉青天岗南北相向而揖,中间剡界岭是新嵊剡溪和奉化剡源江的分水岭,也是四明、天台两脉的分水岭。

从金庭王羲之墓到王罕岭,也就十来公里路程。车到岭脚,我们有些犹豫:一条玉带似的公路,挂在陡峭的山腰上,飘向白云深处;路面仅供一车通行,万一有车下来,弯急路陡上哪里交会?但已到岭脚,岂肯失之交臂!我鼓励着大家,重新上车前进。就这样,每一次转弯,都是一次赌博;每一步前进,都是一种挑战。好在没有碰上一辆来车,终于爬上了一个叫外湾的村庄,开车的亚珍说背脊已经湿透。

公路在向更高处延伸,我已没有再乘上去的勇气。当问明村前小路可达羲之故居里湾,我们就开始下车步行。

外湾数十户人家,与岭下已然两个世界。没有车鸣只闻鸟声,不见霓虹只见花开,没有雾霾只有云来。等到我们登上龙潭岗,眼前的眠牛湾让人眼睛一亮:开满鲜花的山冈怀抱着一泓碧水,灿灿油菜花为水库镶上了一道金边。

这个集雨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的瓢形小盆,竟然筑起一个可蓄66万立方米的水库!说明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泉水资源。《剡录》有云:“东为丹池山,积翠缥缈,云霞所兴,神仙之宫也。池有水赤色,勺之洁白。(县东七十二里,旧桐柏山,唐天宝六载改为丹池。道径曰,上有桐柏金庭,与四明天台相连,神仙之宫也。)是为金庭洞天,晋右军羲之居焉,墨池书楼遗雅不绝。其南为刻石山,山旧有卫夫人碑,山之半有巨井,井有蛟。”

南朝沈约和唐朝裴通都对这里赞不绝口:《裴通记》有云:“但见其山水之异也,其险如崩,其耸如腾,其引如肱,其多如朋,不三层而谓天可升。”沈约《金庭观碑记》则赞其“高岩万沓,遂涧千回”。

我们翻过龙潭岗,经过“上马石”,只见右边一峰突起,中间万丈深谷,谷底一村如鱼,漂游于暮霭山岚之中。我们往左一拐,就来到里湾。

里湾村口兀立着一颗千年古柏,仿佛等待着我们的到来。铜肤铁骨,浑身沧桑,嶙峋的躯干中镌刻进太多的历史年轮?屈曲的虬枝上缭绕过太多的岁月云烟?古柏四周围起花岗石栏,并竖有一碑,碑书“王罕岭右军旧宅保护区 古金庭观遗址”,落款为新昌县人民政府。村庄仅有十多户人家,就这样蹲坐在岁月的深处,看云留云飞,听花开花落。

村头碰见一位老乡,他建议我们去看看发掘现场。发掘现场只是清理干净的一处老屋基,面积大约五六十平方米。我们问一位村民挖出了什么,他说有些碎瓦和破碗,具体年代说不清楚。

《剡录》有云:“去观(嵊东金庭观)东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旧为右军宅,东庶设右军像,有书楼墨池鹅池。”裴通游金庭观时“临墨池,登书楼”,作了更详细的记载:“(书楼墨池)在观之西北维,一间而四顾徘徊,可二丈已下;墨池在尊殿之东北维,方而斜,广轮可五十尺已下;池楼相去,东西羡值才可五十余步。”

王羲之辞郡后,在这里携子抱孙,修植桑果,享受田园之乐,最后在此长眠安息。他在这条山径上或游或憩,留下过多少屐痕和笑语?他在这座书楼上举目四望,生发出多少思考和感悟?周遭四明、会稽、天姥、华顶,大小山峰,“其多如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苍苍茫茫,尽来眼底……

其实,王羲之晚年百疴缠身,不适合高山雾湿的环境。为什么与云雾共进退,同烟雨齐出没?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对书法的钟爱。为了书艺上的再次提升,在学习众碑的基础上,他屡屡邀集好友登山涉水,去发现自然万物之美,并筑起了“迥出万物表”“云绕三级楼”的书楼,来领略霏雨烟露、白云苍波的千变万化,探寻自然与书法的内在联系。

因此,王羲之的笔墨中,积蓄着太多的江南山水,飘洒过太多的江南烟雨。那秋露春条,那轻霄朝阳,那云飞雪舞,那倒松卧谷,那万岁枯藤,那长天排云……他从初住会稽山阴,到晚年隐居剡东,面对的不是戈壁风沙,大漠孤烟;不是巨海怒涛,蜀山萧森。这里的水,温润明秀,明净澄碧,纡徐潺缓;这里的山,苍翠深蔚,云遮雾绕,宁静秀美。或杏花春雨,或淡烟疏柳,或莺飞草长,或渔歌唱晚,使他完全进入了一个宁静的精神天地,心灵与山水完全融为一体。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不像两汉士人那样壮伟方正,不像建安士人那样慷慨悲凉,而是轻轻写来,不见斧凿。“茂林修竹”,“飞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追求着宁静的精神世界,享受着丰厚的自然馈赠,表达着潇洒的人生意趣。

现在的王罕岭上,由于大山阻隔,地处偏远,山中居民不堪其静,纷纷迁出。也许只有王羲之这样超凡脱俗之人,才能和天地造化融为一体,并且独处一隅清心自守。

只有爬上了王罕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书圣,了解他弃官归隐的初心,追求艺术的童心,师法自然的决心。(梁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