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少儿科幻:在乱象与迷思中前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马传思  2017年05月25日10:17

按:马传思这篇文章是“及时雨”,很有“看头”。全球华人科幻同仁创建的“华语科幻星云奖”,从第四届开始,增设了“最佳少儿科幻图书”奖项,坚持至第七届,感觉只设一个图书奖份量不够了,第八届设立了“最佳中长篇少儿科幻小说奖”和“最佳短篇少儿科幻小说奖”。对此举,业内众说纷纭,有人赞赏,有人持有异义,乃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科幻的逆流。因此,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少儿科幻的问题十分必要。

目前,中国的少儿科幻作家队伍已初具规模,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是,少儿科幻的理论研究滞后,除赵海虹等少数科幻作家外,几乎无人问津,对于什么是少儿科幻小说,少儿科幻小说有哪些要素,评判优秀少儿科幻小说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这严重阻碍了中国少儿科幻小说(儿童科幻和少年科幻)的发展,以及向世界水平进军。因此,马传思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开了一个好头。希望有更多这样研究少儿科幻的理论文章面世,这对于中国少儿科幻走向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董仁威

2017年5月25日

一、现状:增势喜人的少儿科幻创作

作为当代华语科幻界的顶级大奖,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推荐评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在今年的参赛作品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少儿科幻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参赛作品数量,短篇、中长篇全面发力,其中,短篇超过250篇,参赛中长篇也超过30篇;另一方面,在参赛作者中。我们既能看到科幻名家的身影,也能看到儿童文学界的大腕,同时也有很多冲劲十足的新锐作者。

但在面对这种爆炸式增长时,我们或许需要冷静的分析和对待,更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如果少儿科幻理论建构上的空白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这种量上的增长就会表现为乱象横生。

这一点,在时下已经表现了出来。

二、乱象:处境尴尬的少儿科幻文学

少儿科幻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似乎和科幻文学、儿童文学都沾边,但都进入不了两者的主流视野。

当然,这种尴尬主要还是由现有的少儿科幻创作领域的现状导致的。一方面,有些少儿科幻作品则在“科幻性”上严重欠缺,只是随便窃取点科幻作品的边角料,就敷衍成篇,甚至敷衍成系列;另一方面,很多的少儿科幻作品仅仅是纯粹的冒险想象故事,没有在“文学性”上多下功夫。

当然,这样说不是要让少儿科幻作品远离冒险故事;实际上,“冒险”主题是少儿科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能把这个题材写好,并不容易。在这方面,科幻作家超侠倒是做得比较成功,他从传统武侠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以至于他的“冒险”总带有几分侠气。

但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纯粹的科幻冒险故事,与冒险主题的科幻小说,两者的区别就如同“儿童故事”和“儿童文学”的区别一样:儿童故事重于故事情节,儿童小说则重于典型人物的塑造。

以上两种典型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少儿科幻”似乎成了一件可以随便穿搭的外衣:似乎任何故事中只要随意添加几个科技名字,或者加一艘飞船,加两个外星人,就可以名之曰“少儿科幻”。这种情况,无疑在拉低当代少儿科幻创作的总体水平。

三、少儿科幻的三大维度指向

顾名思义,“少儿科幻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门类,是由“少儿”、“科幻”和“文学”三要素构成,因而它的创作,就应该是兼顾这三者,向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延伸。

如果要做一个比较简单的描述,那就是:“少儿”本位,“文学性”和“科幻性”为两翼。

首先是“少儿”维度。

少儿科幻有特定的阅读主体——童年期和少年期读者群。

需知少年儿童并不是不成熟的人,而是特定的群体,他们生活在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中,那个世界里,有精灵,有魔法,那里,万物有灵,天人通感;那个世界与成人世界也有很多交集,但并不是像我们通常以为的那样,他们只是“受教育者”当我们俯下身来,我们会发现,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有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

举个例子,在尼尔盖曼的名作《车道尽头的海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警察打来的电话。”爸爸说,“有人报警,说看到我们的小车停在车道尽头的路边上。我说我不知道车被人偷走了。运气真不错,我们现在就去把车开回来。嘿,面包又焦了!”

“他们是想偷我的漫画书吗?”

“不清楚。警察在电话里没有提到你的漫画书。”

是的,这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哪怕是一辆车,也不如他的漫画书宝贵;只有在成人的世界里,你才会去计算:一辆车和一本漫画的价钱区别又多大,一辆车有多么实用等等。不好意思,在你这么计算的时候,你或许就已经关闭了通往那个世界的一扇门。

正是这个世界的独特性,决定了少儿科幻作品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重故事性,轻描写成分,因为这符合少年儿童特有的阅读兴奋点;二是鲜活、幽默、童趣化的语言;三,也是最难的,是把握住儿童特定的视角。

其次是“科幻”维度。

少儿科幻作品应该有好的科学背景设定,有充满想象力和前瞻性的科幻元素的使用,以及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体现出鲜明的科学逻辑。

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说,优秀的少儿科幻作品,和成人科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这里的科学背景和科幻元素都应该是以少儿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还可以是与童话、魔法、神话混合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少儿科幻创作上,有的作家侧重其纯正的科幻性;有的作家则不局限于此,而是侧重于“广义的幻想”,打通神话、童话和科幻这几大幻想门类的围墙。

两者的区别,其实在所有的科幻文学创作中已存在。比如科幻作家王晋康老师就提出“核心科幻”的观点,他认为核心科幻的科幻点应“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其科学内涵具有冲击力,科学的逻辑推理和构思能够自洽”。小说的“科学内核能符合科学意义上的正确”。他认为正是“核心科幻”可以承担“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性思维,浇灌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这样的科普功能。

对于王老师的这一理论观点,同为科幻作家的赵海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完全认同王晋康的意见,科幻小说具有‘科’字,必然不能入纯幻想小说那样天马行空----但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既可以是符合已知科学规律的假设,也可以是以无法证伪为底限、以丰富想象力来引导的奇想。”‚

最后,是“文学”维度。

客观来说,这也是时下少儿科幻创作中存在问题最严重的一个方面。

在当今各大文学门类中,少儿科幻似乎是在商业运作上比较成功的几个门类之一。以至于有些作家从不讳言自己就是要对作品进行商业运作,部分系列作品甚至动辄卖出数百万册。

这种现象当然不是坏事,实际上,站在少儿科幻作者圈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对这些作者的成功表示祝贺和感谢,因为他们的商业运作,导致了对幻想文学的关注度的提升。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商业运作一定是要符合市场要求的口味;过分重视商业运作,很难不牺牲或者忽略作品的文学性。

少儿科幻作品中的“文学性”,到底有什么样的标准?这其实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依愚所见,所谓的文学性,首先当然是不仅要讲出一个好故事,还要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但除此之外,最少还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审美追求上,欢愉、质朴、谐趣、惊奇之美。

少儿科幻的“儿童文学”属性,决定了它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应该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与欢愉,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具有美感意义的内容,也就是游戏精神的张扬;另外,简洁朴素的表达风格,作品心理内涵的素朴,这两者所表现出的“天然的淳朴美”。

总之,以浑然天成的方式,去体现出美感;而不是以暴力、血腥等方式去博人眼球,这是少儿科幻应该有的基本的审美追求。

其二,价值取向上,“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并重。

少儿科幻作品应该引导少年儿童去理解科学,去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让它们明白科学具有造福人类的能力,也有毁灭人类的危险。

而另一方面,一部优秀的少儿科幻作品,一定缺少不了必要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与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尊严等命题休戚相关,集中体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和重视,着眼于人的命运与人性善恶,尤其是对人的心灵、情感和精神关怀等。”ƒ

有人说:少儿科幻的“科幻文学”属性,决定了它关注的应该是科技发展、宇宙等宏观问题,在这里,“人”的问题并不重要。

这种观点其实是对少儿科幻与成人科幻界限的混淆所致。实际上,就算是纯正的成人科幻,也会经常从科技的角度来审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以达到对个体和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少儿科幻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了它更应该侧重关注“人文”,而不是“科技”。

换句话说,少儿科幻作品在引导少儿读者重视科学与理性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通过理性、科技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身份的认同,来反思道德观念,以及从他们的视角来进行“人到底来自何方,去往何处”的终极思考。

由于不同的作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可能会侧重其“理性精神”的一面,注重科学,重视作品的科普功能;有的则在人文关怀上比较用力,由此衍生出董仁威老师所说的“科普型”和“文学型”两种主要的少儿科幻类型。

比如被视为“科普型少儿科幻作家”的姜永育,他的少儿科幻作品,一直致力于将科幻与科普、防灾避险等因素结合。这一点,在陆杨近期的《小鱼大梦想》系列中,亦有体现。相对而言,我个人的创作则更加侧重人文关怀,在我的作品《你眼中的星光》中,主人公阮小凡面对着成百上千只章鱼的死亡,产生了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索;在《冰冻星球》中,主人公塞西则在那条星际逃亡旅程中,不得不面对“失去是生命的常态”这一问题。

本文粗略谈了一些对少儿科幻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对“少儿科幻”这一独特文学门类的重视,错漏之处,欢迎指正。同时,期望少儿科幻在理论和创作方面,能迎来更为蓬勃的发展。

马传思,写于2017.5.24

参考资料:

尼尔·盖曼:《车道尽头的海洋》第二章。

‚赵海虹:《科幻创作的小圈子和文学的大园地——从个人创作出发试论科幻小说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之关系》2015年9月《科普创作》

ƒ孙旭:《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主题意蕴和叙事形式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