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凝重优美的张抗抗散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hewtest2012  2017年05月25日09:22

散文是什么?我的理解,散文是散文和随笔的总称,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以真实为核心,却富有诗意的文体,近似于不间断断的诗歌却又不需要诗歌的音韵节奏,是真情实感的人的心灵产物,是凝重优美的思想艺术作品。

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张抗抗,读她的应山东文艺出版社所邀,收集编选她的数十篇散文随笔近30万文字的《张抗抗经典散文》,是感到那么沉甸甸的凝练厚重,透过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优美文字,尽阅山水物态、人生情怀、历史沉思,尽窥作者的心灵史、成长史。

哦,张抗抗是一位有洞察力的大手笔的女性作家。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她的作品呈现几种独特的内涵品性:

文字与心灵统一在运用自如的行文中,往往在在不经意的一瞬间,给人以深思感悟。作品共四辑,第一辑行走,有《故乡在远方》、《同里之思》、《印度迷思》等14篇散文,写她对故乡与第二故乡的眷恋及其国外访问地的沉思;第二辑是阅读,是《追思中的拷问》、《青春文学的裂变》等9篇读后感;第三辑感悟,为《牡丹的拒绝》、《我的节日》等16篇心灵感悟的随笔;第四辑追思,收集了她的《不会褪色的记忆》、《天涯何处》、《荒原里的燃烧》等9篇抒情的怀念思亲的散文。张抗抗的散文,正如她序言中说 , 是给人们以静思遐想,构成了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但却体现了客观理性的人生哲理。例如 她生在杭州西子湖畔,外婆家是在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外婆的祖籍又是江苏丹阳,而她19岁就上山下乡来到北大荒,所以 《故乡在远方》 一文里,她说,“几十年来,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家园我的故乡?”她把故乡定位在“太多的第二故乡”,所以她眷恋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同时,更多地仍然想起那时住的帐篷,想起隆隆的森林火车牵引拖拉机轰鸣声,仍然想起北方的融进青春血汗的原野土地。她的随遇而安,四海为家,热爱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宽阔胸怀,就不是一般的故乡观,而是达到一种祖国到处都是我的家的高尚的人生境界,这篇散文厚重的价值分量,是我阅读应该关注的角度,这也是我国当年一代上山下乡知青体会最刻骨铭心的思绪。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当年1600万知青怎么会打起背包,奔赴塔里木、北大荒、云南的万古荒原战天斗地?怎么会有10万上海知青长期在天山南北在塔里木河畔参加边疆建设,不少人献了青春,还献子孙!《西湖杨公堤》一文,那西子湖杨公堤在作者笔下“水既通,桥已设,舟亦行,”,风景如画,然而,“我是一个西湖的女儿,正在北方的风雪中变老,而西湖,却一年比一年更年轻了。”短短几句,引读者无限遐想与感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衰老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只有在有生之年,多为祖国建设做点什么,才无愧于自己来到世上这一生。作品留给我们深长思考。同样,《同里之思》写苏州的小镇同里,“果然让我喜欢,江河湖汊天相连,同里镇就像浸在水中一粒珍珠,圆润得然人不忍抚摸”,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就写同里风景点退思园,就展开作者在本文主题。相传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台任兰生在最后一次追杀捻军中,不愿斩尽杀绝,放一条生路。慈禧下诏传任进京问罪,问他意思欲如何?任说:“退而思过,进而报国”。在别的官员求情下,慈禧应允。任兰生遭贬后回故乡同里建了独一无二的树木比一般园林低矮的退思园。既然退了,那么应该太太平平过日子了。两年后,回民起义,任被慈禧重新起用。当年的任将军仍然固守他对朝庭“忠义”和他的功名利禄,在镇压回民起义战斗中死于沙场。用作者的话说,“一个黑色的玩笑”——退至其更加远的位置了。在张抗抗散文里,优美的文字里,总是有更多撞击人们心灵的内心情感。一篇《印度迷思》,让我们看了后爱不释手,去印度自然是为了追求古老印度的文明,作品自然有不少穿行于德里恢宏华丽的皇宫内殿的流畅描写,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就写了当代印度的文明,例如印度的交通事故很少,印度的居民保健的免费医疗以及对于教育倾力投入很得民心。洋为中用,作者的文字,给我们以启迪。在张抗抗的散文里,写江南的诗性,为老虎代言,描绘云与梯田,画太阳岛景物等等,都能够转抓住事物的本质与个性,给我们以这一个那一个思想艺术的享受。例如作者属虎,因此爱虎,更爱东北虎,老虎大气、沉稳、雍容华贵,老虎之美具有不可替代的震慑性,使人忘记它原本是凶猛动物。作品对于老虎的稀有,小老虎、老老虎的各种习性,以及人们的用语,虎头虎脑,放虎归山等都作了表述。不得不看出作者对于老虎这一动物是做出了细致研究与考证。这样文字就有了可读性。

思维与表述相通,但她的随笔却没有一丝随便,透过厚重的文字,认真给作品更多的思想含量。无论是读后感,或者感悟,还是追思怀亲朋好友,张抗抗的随笔都非常优美而凝重。她说话斩钉截铁,一点也不含糊,有一种振聋发聩感觉。《追述中的拷问》是一篇作者读了受过极左路迫害的杜高先生作品《又见昨天》写的读后感,作者称《又见昨天》的叙述语调平实而温和,但是几十年的审查、劳教、监视与无休止经审精神摧残,这记述反过来又成为红色暴力的铁证,“被还原的历史真相,将拷问所施难者与受难者的灵魂”。“一个不善于在今天拷问昨天的民族,是没有‘明天的’”,请想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分量多么沉重啊!在她阅读随笔中,目光国内外,多元化多视角,一朝打开,色彩斑斓,但篇篇充满理性分析,篇篇有厚重的定论。读苏联作家巴别尔短篇小说随笔,优劣并济,分析中肯,最后的一句是巴别尔“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短篇小说集可作为另类长篇小说阅读的新范式”;读周洪立《援外手记》医疗支援文字,作者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看到了跨越国界、阶级、民族的人性之光和大美大爱”;读杨振华文化随笔《永远的江南服赋》,作者的题目是“人踪史迹.文化密码”,称赞杨振华的随笔具有一放水土中潜在的文化密码、文化精神。作品也有涉及新世纪文学作品的评论性文章,有《新世纪文学与社会互动之新》、《青春文学的裂变》,都有作者新的见解。

审美与哲理融合,通过修辞而提炼的优美、凝重、流畅的语言,传播的是一种心灵境界,一种人生哲理,这是张抗抗散文又一鲜明特色。我国文坛众多的女性作家,撑起了我国当代文学半壁江山,她们的语言特色各有千秋,我特别喜欢张抗抗的大气而优美的文字,她的修辞功夫比较深,排比的应用,含蓄的暗语,流畅的长短句运用,都比较熟练,因此,她要想的东西与审美的静思一结合,写景与抒情,感悟或追思就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荒原里的燃烧》是作者纪念陈荒煤先生诞生百年而作,作品的开头,就写到了“荒煤老,他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做火把,为文学事业燃尽了自己毕生精力”,这样的修辞后的语言令石头也要感动。来源于作者对于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的深深敬仰。陈老是经过反右、“文革”等风暴摧残与历练,在80年代至90年代坚持反对艺术僵化的艺术家。《我敬仰荒煤老,是因为他是一位清醒的思想者》、《我敬仰荒煤老,是因为他是一位勇敢而坚强的行动者》、《我敬仰荒煤老,是因为他是电影与文学的一座桥梁》,作者用了三个排比段,写了陈老如何在极左路线的夹缝中坚持电影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作者又意味深长地写“我何德何能有幸得到他的关爱”,而她的小说,受到了陈老的指导,陈老在去世前住院期间还要她把新作品给他看,看后还来信指点。这一老一小的深情厚谊,真情实感,确实让石头也要感动!同样作者为纪念老一辈文坛领导我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张光年先生百年诞辰,用“我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水滚滚”形容张老为我国文学事业贡献全部生命的光辉一生。张抗抗的文学气质,注定对《延安颂》歌词的喜好,由此形容老文学艺术家张老的“战士、诗人”的战斗足迹和人品气质、文学贡献,使得读者读着格外感到有气氛。张老经常关心问询指导她的作品,当她收到张老的读书日记,看到他如何认真阅读她的长篇小说,成为她永远的温暖而亲切的记忆。作者非常注重散文的切入点,强调要如刀刻般准确,落笔之处力透纸背,每一笔都要有沉重的分量。如果说《延安颂》歌词内涵作为象征张光年诗人气质人品,那么她在《牡丹的拒绝》的切入点,就不是牡丹花的雍容华贵,而是牡丹的高贵气质的品位,那是魂灵、那是神韵,那是脊梁。花儿也有灵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感悟与良知统一,张抗抗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有良知有良心的当代女性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几篇感悟的散文,都写得非常流畅,却又非常沉重。正如她在序言中说的“可随意书写而又不可书写的随笔”。在《我的节日》一文中,她向人们展示了母爱的伟大,母亲每年都给自己做生日,而她发现自己就没有想到“给母亲做生日”;《他人》一文,她说,他人就是大家共同利益,就是社会公德,当天灾人祸危害个人时候,我们应该更多想到他人。张抗抗的不少散文,确实让我们刮目相看,引起历史性深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