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全面反映新世纪军旅文学发展的厚重史著 ——读《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

来源:文艺报 | 西元  2017年05月24日07: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极为不同的面貌。一方面是外部语境产生了遽变,另一方面是内在肌理发生了裂变,一些形态的军旅文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另一些形态的军旅文学又在悄然生长。这一新形势对军旅文学的研究与批评提出了严峻挑战。

朱向前主编的《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2000—2010》(以下简称《概观》)没有回避错综复杂的新形势,而是把挑战变成一次难得的机遇,大胆地深入新世纪军旅文学发展潮流内部一窥究竟。通过深度研究,不仅牢牢地把握住了其历史发展脉络,而且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对军旅文学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预判。这部书可以看作是朱向前主编的当代军旅文学史名著《军旅文学五十年1949-1999》(以下简称《五十年》)的延续,是近年研究新世纪军旅文学发展用力最勤、内容最广、立论最深、标准最高的权威著作,鲜活地反映了新世纪十年军旅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史论依据。

我有幸参与了此书的编写工作,对这部史著的缘起、经过、完成有一些亲身经历。

这部史著是新世纪军旅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作

这部著作的课题立项是在新世纪十年刚刚结束之际。那个时候,有关新世纪文学的研究不少,各种观点也很多,总体上讲,还没有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看法,很有点眼花缭乱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新世纪军旅文学,如何在坚持军旅文学特殊性的原则下,对其进行客观、公正、深刻且有远见的描述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了。

最初我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看法,我想,参与到课题组中来的大多数成员也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那时我与朱先生的交流比较多,还合作过几篇篇幅较长、分量较重的文章。我也集中读了朱向前几乎所有著作,对他的基本原则、观点、立场慢慢熟识了。我时常谈我的看法,他不断给予修正,渐渐地,新世纪军旅文学在我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比较脉络分明的图景。后来,再动笔去写理论批评这部分内容时就比较有把握了。

一部著作之所以有权威性,首先是在深度广度上,要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的最高水平,并且奠定了该领域的基本格局。依我浅见,这部史著是当得起权威二字的。在我们动手之初,新世纪军旅文学史论研究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不多的文章中,谈细微的多,谈宏观的少,有分量的著作几乎没有。当时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渐渐模糊文化与文学的界限,谈军旅文学时实际上是在谈军旅文化。因此,这个课题的起始阶段可以称得上是白手起家,经过不断地探索和修正才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7年过去了,这期间该领域诞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并没有超越《概观》的体量。其次,要看一部史著有多大的问题视野,提出了多少富有原创性的观点。可以说,这部史著是在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诞生的。“新世纪军旅文学”这个概念更多的不是一个描叙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带有问题意识的概念。每解决一个问题,新世纪军旅文学的图景便更清晰了一些,最终呈现出今天的样子。最后,要看一部著作完成的艰辛程度。对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想必课题组其他成员也会有相同的感受。我负责的理论批评这一部分字数并不算多,仅有3万余字。但整整花了一年时间读著作、文章、材料,直到下决心动笔之前,仍然觉得很多资料还没接触过。初稿完成之后,在朱先生的指导下,又经过几次大的改动。最大的一次是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发表之前,又读了不少资料,还把新世纪10年之间,文学理论批评的六本重要杂志和两张报纸的相关文章做了索引,记了半个笔记本。我把每一次修改过后的电子版都做了保存,后来数了数,差不多有10多个版本。著作终于出版之后,我真有如释重负之感。我一人尚且如此,作为主编的朱先生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付出的心血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这部史著体现了鲜活的历史感和时代特色

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发展的外部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研究批评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比如,军旅文学所反映的对象——就中国军队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言,军旅文学就有滞后于现实之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比如,与军事与战争有关的网络文学飞速发展,传统的军旅文学在迅速的边缘化。这种形势是喜是忧?还比如,“70后”、“80后”军旅作家在新世纪10年的后半期开始发力,开始成为中短篇小说的主要写作者。他们所表现出的精神世界与50、60年代出生的军旅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一种新的形态的军旅文学开始生根发芽。作为研究批评者,应该如何面对这股已经隐隐显现的潜流?总之,新世纪10年军旅文学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新质,要求研究批评者带着问题,并且拿出勇气去面对。

《概观》没有回避所有这些问题,而是拿出一种积极的、富有洞察力的态度去深入各种新出现的现象,按照自己的学术标准去梳理这些现象。《概观》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勾勒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发生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以及这个外部环境对军旅文学本身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概观》还在一定程度上把军事题材网络文学纳入到了观察的视野,分析其利害得失,也对其今后的走势进行了一些预判。值得一提的是,《概观》对“70后”、“8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应该说,“新生代”军旅作家在新世纪10年还仅仅是崭露头角,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有成为主流和中坚力量。但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那股带有新质的潜流却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因素。这些内容是《概观》中的亮点,也是当下关于军旅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另外,作为主编的朱向前本身就葆有活力,对于各种不曾出现的军旅文学现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也特别鼓励课题组的成员去思考去探索。而课题组的成员也大多数是“70后”、“80后”,朝气蓬勃、有股闯劲,遇到困难不退缩,敢于突破常规,提出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透露着生机活力。而且课题组的成员也都是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甚至是出类拔萃的青年学者。比如负责长篇小说部分的傅逸尘,负责中篇小说部分的廖建斌,负责散文、戏剧部分的谷海慧,负责诗歌部分的洪芳,负责影视部分的朱寒汛,负责短篇小说部分的徐艺嘉,负责报告文学部分的张倩,等等。总之,这是一个有朝气有活力的学术团队,他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和问题意识去面对新世纪军旅文学这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把自己对历史、对时代的领悟与理解灌注在文字中,使得《概观》这部史著具有难得的胆识与温度。

这部史著牢牢把握着当代军旅文学的精神脉络

在这个课题启动之初,朱向前就一直强调:当代军旅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切不可用当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般的所谓普世价值去框比军旅文学。当代军旅文学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核心价值标准,在观照新世纪军旅文学发展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特殊性和核心价值。实际上,这一条原则也很好地贯彻在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也体现在最终成果上。

这条精神线索主要体现在对新世纪军旅文学的总体描述上,体现在对各种军旅文学现象的解读上,体现在对军旅作家的评价上,以及体现在对军旅文学作品的存留上。依照这样一条精神脉络,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军旅文学发展实际上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但在某些潜在方面,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性。当新世纪军旅文学这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被赋予了这样一条可靠的精神线索之后,它便仿佛有了灵魂,不再是一堆琐碎的材料,而得以更加清晰更加鮮活更加丰滿,也更加辩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进一步说,坚持这样一条精神脉络,也体现着作为主编的朱向前对军旅文学精神的执著与期待。在描画了一幅有关新世纪军旅文学完整可辨的图景之后,他实际上也在告诉读者,真正的军旅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文学,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如果追溯源头,这条精神脉络实际早在《五十年》中就有了。《概观》既是在时间脉络上的延续,又是在精神脉络上的延续,并且与《五十年》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概观》不仅与《五十年》采取了一致的体例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同坚持了一个不变的军旅文学核心价值标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延续,更是精神上的延续。他们共同描绘了一幅新中国军旅文学发展的宏大历史画卷。

我们可以说,这样一本全面而深刻反映新世纪军旅文学发展的厚重史著将与那些优秀军旅文学作品交相辉映,相互发明与佐证,一道流传于世。他们将引导着读者,引导着作家,也引导着军人们深入到军旅文学精神的内部,领悟军旅文学精神的高贵所在,同时也完成自己精神世界的洗涤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