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南锣鼓巷一家书店倒掉之后……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吴嘉葆  2017年05月23日07:21

青砖、绿瓦、古风街道,经过大刀阔斧整改后的北京市南锣鼓巷焕然一新:道路拓宽了不少,路面也整洁了许多,之前始终弥漫在空中的油烟味儿也轻了很多,路边多了一些民俗文化商铺……而位于南锣鼓巷深处的一家书店却关上了它的大门。 今年4月底,一篇名为《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的文章曾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一个月后,笔者为此再次前往南锣鼓巷,发现这家一度引起热议的书店最终还是以关门为结局。一番热闹之后不禁令人深思,这一事件为何没能有一个古意伴书香的双赢结局呢?

书店可以被杀死吗?

《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一文的作者就是南锣鼓巷帽儿胡同4号朴道草堂书店的店主,文中称南锣鼓巷整治“开墙打洞”导致书店要关门。随后,就像绝大部分互联网事件一样,此事也几经反转,真相迅速清晰:朴道草堂书店因涉及违章“开墙打洞”,被街道办勒令限期封闭违章大门。

但整治“开墙打洞”并不仅仅针对这家书店,为何引起舆论风波和最终以关门收场的是这家书店呢?据了解,该书店的经营布局和那个因违章需要拆除的大门息息相关,大门如果被封闭,那么书店内部格局也要大幅度调整,可谓是牵一发则动全身。此外,还涉及院内平房私建二层的问题,如果要改,平房是否还原?或保持原样?都是未知。于是,“封闭违章大门”这一简单问题对这家书店而言就显得复杂且麻烦,店主不愿封门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

除此以外,始料未及的舆论压力想必也是书店关闭的原因之一。《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一文用抒情手法和略显夸张的用词表达了书店经营的困难和店主内心的苦闷,获得很多围观网友的支持,但是,当整治“开墙打洞”并非针对这一家、书店大门确系违规开设,特别是这家书店特殊的收费制度和较贵的收费标准等真相一一传出,网络舆论迅速反转,原本同情书店遭遇的网友又齐刷刷地站到了讨伐书店的立场。

当然,网民可以戳穿这种说辞上的隐瞒,但也不应忽视实体书店生存越来越艰难的现实。尤其在人流密集、喧嚣嘈杂的南锣鼓巷,开一家书店为爱书人守住一角清静,是值得肯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书店的关闭对正需提升文化内涵的南锣鼓巷而言,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有双赢的可能吗?

回过头再看,书店的倒掉与普遍存在的“开墙打洞”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是分不开的。20世纪70年代,“开墙打洞”在北京十分普遍,几乎随处可见,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既有利于居民也有利于市政的一个举措,沿街的居民将改造后的房子或租给商户或自主经营,在当时的确能给附近居民带来生活便利。

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墙打洞”的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比较突出的是,擅自拆改建筑不仅造成了安全隐患,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同时也带来了治安混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开墙打洞”后用于经营的房屋多半并不具备基本条件,如本次被影响到的书店就是如此。

如果一开始政府有关部门就能注意到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隐患,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或许有可能避免书店关门这类事情发生。另一方面,作为北京旅游热点的南锣鼓巷正面临着改造升级的压力,在未来的商铺规划和房屋改造上,是否应考虑硬件改造对未来社会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是否应该吸取“开墙打洞”的教训,请有关专家参与文化老街的改造?在面对同类的整改问题上,是否可以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或者根据实际情况留给商户一定的缓冲时间,而不是说拆就拆,毕竟“开墙打洞”的整改实施直接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其实,除了南锣鼓巷,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文化老街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有朴道草堂书店作为前车之鉴,其他文化老街在遇到类似改造的问题时,是否可提前进行调查和规划,分类区别对待,甚至酌情给有文化内涵的经营户一定的补偿?在南锣鼓巷这家书店倒掉之后,我们应有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