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纸质大地上行走

来源:文艺报 | 徐剑  2017年05月22日07:22

彭程的新作《纸页上的足印》,可以看作是一部有关读书的随笔集:或读书纪言,或阅读感悟,或作家评论,或经典笔记,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让我讶然的是,作者在70余篇文字中,呈现了一个如此广袤的精神世界。他的读书视野堪称辽阔,将众多人文经典尽揽腹中,有一种高蹈而舞、凤翥九天之感。

读这部作品,我最强烈的印象,是作者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与作品流露出的敬意与虔诚。他巧妙地将对作品的阅读,比拟为在纸质大地上的行走。这是一种何等潇洒的气派襟怀,又是一种何等快乐之事啊。读书,可择一间雅室而读,可择一座候机楼而读,可择熙熙攘攘地铁中而读,亦可择春风明月中而读,凡此种种皆可视作修为之境。斯时,彭程案头上纸质的小书被无限放大了,每一页书,每一段文,每一行字,皆延伸为艽野无边,扩展为阡陌田畴。他像一位在燕赵大地上出生并长大的农民儿子一样,徐纡前行,蹚过河流,走过树林,穿越茂密的青纱帐,蓦然回首间,已经在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的脚印。而这本书,便是他在纸页的大地上行走的记录。他或对话先贤,皆成哲思,或躬身抚草,皆成慈航,或抵近苍生,皆生悲悯,或仰首天穹,皆纳甘露。因此,收入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便是关于读书的大思考,既有哲学的高度,更有历史的深度,复有人性的温度。一篇篇读书华章中,颇多隽语警句,可为儿童少年读书开示,以资启蒙性灵,即便对成年人,也不乏启悟之效。于是,一瞬一世界,一息一人间,人与苍茫大地种种物事便有了一种心灵感应。彭程在书页大地上如此神游,其乐何如,又夫复何求。

不论是读经典作家,还是评论作家道友,彭程的文章都折射出一道智性的向度。一种客观冷静的理性,如同古老的罗盘一样,规范着他阅读时的判断,使他在一片书海的汪洋里,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姿态。他没有因为评论对象是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便被其光芒迷乱了视线,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发人云亦云之声。同样,对那些刚刚出道的无名之辈,也不会因为其在文坛鲜为人知,而敷衍了事,只要文章才华闪耀,就不吝奖掖鼓励之辞。即便对那些过从甚密的文友,彭程也不迷失于友情的魔障,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分寸拿捏到位,在激赏其才华的同时,也不讳言其短板之所在。这些文字,彰显了一位评论家应有的风范气度。

通观全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部分,即彭程对域外著名文学大师和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这一部分涉及的经典作家作品,也多是我的枕边书、案头书,惠特曼、赛弗尔特、米沃什、帕慕克、安德森,还有凭一部《冷山》一举成名的查尔斯·弗雷泽,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传世之作,我也曾反复阅读,再三玩味,但读了彭程的评点,仍然要服膺于他的崭新的发现,并颇受启发。他很像一位云山万重里的采药人,林海茫茫中的拾蘑菇者,能够准确地判定方位,径直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灵芝、松茸等珍异之品。他从这些作品中所获得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启发借鉴,而是经过精神的深度涵泳后所达到的充分感受和深刻理解。彭程立足于一种世界文学的宏大坐标系中,对这些大师进行品评,秉持的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精神、情感与艺术的尺度,在优雅的笔调中,以将文学、美学、哲学融会贯通的姿态,表达了关于生与死、美与善、社会与自然等重大主题的思索。今天,全人类都处于同一个屋檐下,对于在这个语境下的思考与书写,彭程表现得充满自信,从容不迫。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他为报纸的一些版面及栏目撰写的发刊词,以及他在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的评委时对于作家作品的点评之语,后者涉及到铁凝、韩少功、徐坤、叶广芩、王祥夫、裘山山、付秀莹等一干宿将新秀,篇幅虽然短小,但颇得“螺蛳壳里做道场”之妙,剔微发幽,直指要穴,评点精准,且文采斐然,显示了作者的另一种才华。

以书为媒,彭程多年来在编辑与创作之间,在评论与散文之间,往复来去,应付裕如。这部读书随笔作品集,印证了他阅读所抵达的广度和深度。既读中国古典,亦读世界经典,他的目光拂掠过中国文学的佳木奇卉,又投向世界文学的葳蕤林苑。纸页之上,能够感受到一股浩荡的文学之风迎面拂来,东风里梳就其英姿华发。文学之外,他的关注还延伸到历史、哲学、生态学等等领域,欣赏其间思想和理性呈现的姚黄魏紫、摇曳多姿。不妨说,经由阅读,他登上了一个偌大的精神看台,尽览面前的无限风光,并为之深深沉浸和由衷赞叹。

在纸质大地上,彭程留下了自己清晰的脚印。倘若不停下脚步的话,他一定会走得更远,目睹更为辽阔壮美的精神风景。对此,我充满期待。

(《纸页上的足印》,彭程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