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先驱精神 铸史诗品格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05月22日07:19

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河北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监制,河北省话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出品,黄维若编剧、胡宗琪导演的话剧《詹天佑》讲述了“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在当时思想观念、经济发展都极为落后的社会背景下,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科技报国,发扬工匠精神,为了中国的铁路事业拼搏奋斗,最终完成京张铁路修建的故事。应观众要求,该剧日前在河北石家庄进行预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好评。专家认为,该剧用文献剧的叙述样式刻画了大时代下詹天佑的爱国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恢弘的史诗气魄,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体现了优秀作品的艺术素质和文化品格。

好戏贵在突破与创新

□孙德民

一部好的戏剧创作和演出,都会有这样几个突出的优长:其一,有突破和创新,有新的思考和发现,让观众有陌生感;其二,在舞台呈现上,特别是在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深刻性和复杂性上独辟蹊径,有强烈的艺术感动;其三,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有当代性,能反映当今观众深层次的思考。近日,看了由黄维若编剧、胡宗琪导演、河北省话剧院演出的话剧《詹天佑》,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第一,话剧《詹天佑》突出地表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谋求发展、改革,从贫弱走向强盛的民族力量和情怀。

剧作从贫穷落后的晚清拉开序幕。留学归来的詹天佑,把自己的生命、热血和激情全部投入到建设中国铁路的艰难事业中,他想用学成的科学和技术,来改变当时落后愚昧的中国,想用“实干”来挽救奄奄一息的祖国命运。然而,他的铁路梦想,不仅冒犯了三品大员,他的议案也招致群臣的激愤和诋毁,就连当初他与一群留美学生回国,也被侮辱、取笑……同时,外国的洋人们又千方百计地为了攫取利益而插手中国的铁路建设,此时,早已愤愤不平的詹天佑据理力争,面对一切艰难、困惑,下定决心自己修建京张铁路。为此,他面对王爷们披麻戴孝,他在八达岭的隧道中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直面列强的炮火发誓:“就是死,就是粉身碎骨,也要用尽自己的本领,为祖国的强盛而出力!”詹天佑作为我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终于实践了诺言,一条蜿蜒几百里的京张铁路铺设在崇山峻岭之间,他完成了西方列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艰巨工程,让“中国制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所有这一切,包括詹天佑的理想、信念、艰难的实践和为之奋斗的精神,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而这种精神和力量,对于当前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如何将个人的追求、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的爱国主义情怀,都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同时,詹天佑在这场重大的历史变革中所经历的痛苦与牺牲、愚昧与觉醒、无奈与奋斗,对于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也有十分重要的启悟和借鉴意义。

第二,独特的叙述样式和舞台风格。话剧《詹天佑》的导演根据这部文献体话剧的思想意蕴和崇高追求,采取了多空间转换与并存的假定性舞台结构,让演出成为一部个人传记式的全景史诗剧。

全剧的舞台呈现有实有虚、灵活自由。它通过詹天佑自己的回忆,用其少年与中年对话的时空转换,以及隔空对话,揭示了詹天佑从少年到中年、从稚嫩到成熟、从自我矛盾与困惑到成为一个伟大的铁路工程师的整个过程。每当詹天佑遭遇艰难、犹豫踌躇时,都是少年时期的理想和激情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报国志向和热情。这样的结构设计为人物的成长、成熟找到了一个别样的、与众不同的手段和样式。总之,无论是剧本还是舞台呈现,都在试图创新,试图对司空见惯的思维定式进行突破,创造一种不同寻常的“陌生化”的表达样式。

第三,关于文献体话剧的价值和意义。近些年来,看了黄维若多部写名人的话剧,诸如《范长江》《陈嘉庚》等等。这位学者型的剧作家不仅在舞台上充分表现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让作品有了深刻的文献价值,这是十分难得的。话剧《詹天佑》以大量真实的史料,详尽地写出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写出了中国晚清时期贫穷与落后的现实,也写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写出了那个时期心存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追求、痛苦、无奈与勇敢前行,而剧中的人物与情节,作者都在历史资料中找出了依据。当然,也做了一些虚构。黄维若称这部戏是一部真实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剧,任其带有心理剧的特点也好,布莱希特式的叙事剧也好,不可否认的是,作者以十分负责和严谨的态度,写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与人物的真实,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写出了詹天佑的命运过程。因而,这部戏不仅有它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展鸿鹄之志 筑腾飞之路

□姜志涛

詹天佑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他指挥修建的京张铁路成为国人永远的骄傲,他的爱国精神、坚毅品质,成为激励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因此,有关詹天佑的文艺作品可谓是种类繁多层出不穷,电影、电视、戏曲、话剧、曲艺、舞蹈都有涉猎。最近,河北省话剧院又把这个看似老旧的题材重新拾起,然而却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凝重的氛围、翔实的史料、叙事体的手法、纪实性的呈现,是该剧的显著特点。看戏的过程中我一直思绪翻涌,热血沸腾,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河北省话剧院的艺术家将带着历史厚重感,散发着炙热温度的詹天佑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对这位心怀赤子之情、遇难百折不回的中国铁路第一人,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也为他克服重重阻力、最终实现筑路梦想肃然起敬。中华民族的崛起,靠的就是这些无私无畏的先驱者的不懈奋斗。詹天佑在腐朽昏庸的社会环境下,硬是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用中国技术、中国工匠、中国设备、中国原料建起了让世界为之震惊的京张铁路。看到这些感人的情节,观众由衷赞叹,詹天佑是国人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同时也为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而唏嘘不已。

剧中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表现得细腻透彻。当初他在美国学习铁路工程专业,就是要报效祖国。他认识到“美国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那都是大规模高速度建筑铁路而带动起来的。”就在詹天佑要为祖国建设大展身手之际,国内却发生了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清政府官员用28.5万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买下洋人在中国建的吴淞铁路,买铁路的目的竟然是为了拆毁,理由更是荒谬:“铁路乃奇技淫巧,火轮车一开,山川草木不安,地脉震动,破坏祖宗风水。”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朝廷把好不容易修起来的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硬是给禁了,理由也是因为“火轮车震动地脉,祖宗不安,破坏风水”。为了运煤,只好改用驴马在铁轨上拉拽火车。这些情节不是作者的虚构,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事实。詹天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回到祖国的,可想而知,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该有多么艰难。他的爱国情怀不仅表现在对荒谬事物的勇敢抗争上,更表现在直面封建势力时的恒久忍耐,忍耐是为了抓住机会施展抱负。

为了实现修筑铁路的理想,他只好按当时的潜规则花钱捐官;他披麻戴孝,手持白幡在坟地里违心地为别人的祖宗磕头谢罪;他在福州船政学堂谋过差、在广州博学馆教过英文。苦熬苦等了24年,终于等来了报效祖国的机会,慈禧太后把修建京张铁路的重任交给了他。战胜恶劣的环境比克服工程中的困难要艰难得多。剧作家用大量笔墨描写大清帝国的黑暗落后、官员的昏庸无能、国人的愚昧无知,让观众切实感受到,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是多么不容易。以往写詹天佑的作品,作者不是表现施工环境恶劣,就是渲染詹天佑吃苦耐劳,与筑路工人同吃同住,或者是冥思苦想,最终巧妙解决施工难题。总之,把詹天佑写成劳动模范、筑路英雄。话剧《詹天佑》几乎没有出现铁路工地、修路工人,但观众时刻能感受到詹天佑一直在为修路殚精竭虑,奔走呼号,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修筑铁路的事业上。

该剧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编导运用大量的史料、文献、图片、影像介绍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营造出真实的历史场面和戏剧氛围。这种纪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史诗剧的艺术效果,凝重、深邃、宏大、逼真。

编导的时空运用可谓娴熟老到。全剧用詹天佑自述的形式来连接弥合场次和段落,期间又创造性地安排了成年詹天佑和青年詹天佑同时出场,交替叙述,两个人可以交代过去,也可以讲述现在,可以倾吐心声,也可以叩问心灵。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时空自由,场面灵动,情节闪回自然,时间跳跃有序。传记式的内容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呆板地讲述,会有平铺直叙的疲劳感,黄维若、胡宗琪用这种灵动自由的叙事方法来铺陈故事、演绎剧情,显示出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力。

河北省话剧院举全团之力,排出最强阵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台演员众多、场面宏大的戏立在舞台上,这种精神可喜可贺。相信经过不断加工打磨,《詹天佑》会更加璀璨、绚丽,熠熠生辉。

有筋骨有温度的好戏

□陈家和

看过河北省话剧院演出的话剧《詹天佑》,回味良久。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成功的话剧、一部难得的好戏。

《詹天佑》的成功首先是编剧选择了叙述体的表达方式,这就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主要以描述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这一单一事件为核心的剧作,它不以情节故事、矛盾冲突取胜,而是以纪实性、大跨度、多时空、全方位胜出。剧中众多的人物都是真名实姓、确有其人,每个事件都史有其事、有据可查。该剧讲述了詹天佑从10多岁的留美学童到40多岁成功修建了京张铁路的全过程,30多年的时间跨度,从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北京紫禁城、王府、上海吴淞码头、唐山滦河、八达岭到美国费城、西海岸小镇。

其次,《詹天佑》的成功在于编剧的巧妙构思。通过修建京张铁路时成熟的工程师、朝廷三品官员詹天佑和青年时留美的青春似火、热情青涩的詹天佑心灵的对话,展现其心路历程,编织出了一个立体的、厚重的、鲜活的、真实的艺术形象。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戏,编剧给我们揭示了三重历史,一是趋于没落的晚清史。开篇詹天佑的几句话就交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唉,戊戌变法失败了,甲午战争我们输了个精光,八国联军洗劫了北京城,俄国占领了东北,英军进犯了西藏——八个字:千疮百孔,危如累卵!”二是通过清政府买回铁路竟然是为了拆毁铁路,骡马拉火车等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早期的铁路史。三是通过中年、青年两个詹天佑的对话和詹天佑的回忆与独白在剧中揭示了詹天佑的个人成长史。一个修建京张铁路的大事件与三条历史线交织纠缠在一起,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鲜活的詹天佑。

这是一个热血爱国、心怀壮志、痛苦隐忍、聪慧过人的詹天佑。

当他的美国小学校长诺索布夫人劝他留在美国时,说:“你们的朝廷那样愚蠢,那样可笑,你回去能行吗?”詹天佑的回答是:“我的事业与永恒在一起。吃什么苦我都不怕。”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当他与英俄两国领事据理力争要自己修建京张铁路时,袁世凯说:“我让你来,是让你说点硬话,杀他们的价,让洋人别那么狂。你昏了头啦?怎么能自己修京张铁路?”詹天佑的回答是:“那洋人说修中国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我就要修给他们看看。我不是为自己争气,我是为亿万同胞争一口气,我要修这条铁路!”当他与英国工程师金达争执时,金达说:“我真的很喜欢你们的文化。我始终就想不明白,这么好的文化,你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詹天佑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会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对,用我们的文化思维。”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透出了他的壮志凌云。

詹天佑又是痛苦隐忍的。穿工作服比穿官服舒服的詹天佑为自己曾两次捐官而痛苦无比,他扪心自问:“捐官,这是一个耶鲁毕业生做的事吗?”当我们看到他披麻戴孝,举着一竿招魂幡,在广宅家坟场上走着,向人家的祖先磕头行礼,求告人家,说自己有罪时,观众的心灵被震颤了,并对他所说的“为了爱我的祖国,我什么都可以做”有了深刻的理解。

詹天佑更是聪慧过人的。剧中,他借用古赵州桥的技艺成功修建滦河铁路大桥,发明京张铁路之字形的筑路方法等情节都是体现。再加上他告诫自己“尽量不要陷入政治漩涡,那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一种损耗”。更显出他的清醒明白。

最后,《詹天佑》的成功在于导演舞台呈现的恢弘大气。三块影像大屏用的多变而不散乱,时空流转自然顺畅,映出的历史真实人物照片与台上演员扮演的角色相得益彰,附以字幕和旁白,以及恰到好处的音乐音响效果,营造出了纪录片电影和舞台剧完美结合的、真实可信的、动人心魄的强大气场。当然,《詹天佑》的成功肯定离不开演员的精彩表现,对人物的内心体验、台词的功力、节奏的把握应该说个个都是胜任的,尤其是詹天佑的饰演者宋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詹天佑》是一部大手笔、有筋骨、有温度的好戏。

触摸灵魂的史诗

□赵惠芬

话剧《詹天佑》以詹天佑回顾式的叙事视角,以自主修建京张铁路为主线,以大量可考的史实为参照,在历史史实与人物内心情感、理想追求高度契合的追求中,深刻表达了晚清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表现了他们在积贫积弱的中国为民族复兴艰难求索的生命历程,揭示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之所以成为詹天佑的历史必然性,塑造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一代仁人志士忍辱负重、敢于担当的感人形象,堪称一部有温度、有筋骨、有格调、有情怀的史诗力作。

《詹天佑》采用传记体文献剧的样式,从詹天佑的个人视角进入历史和戏剧,用回顾的形式穿起全剧,以更宽广的视角展示了民族发展的沉重历史,深刻真切地揭示出詹天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困惑、理想追求。黄维若说:“詹天佑一生修了两条路,一是心路,一是中国人的铁路。”我们更熟悉的是他修建的铁路,是他克服外国列强的干扰,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终于建成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话剧《詹天佑》则着重表现了作为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詹天佑的心路历程。严峻的现实让他深深体会到,面对列强的觊觎和瓜分企图,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惟有从经济上强大起来,才有抵御列强侵略的力量,才有抵抗列强环伺的自信。他立志要修建中国自己的铁路,认为:“无论发生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多修一里铁路,国家就能增强一分。”可是,他面对的又是怎样的现实呢?“千疮百孔,危如累卵!朝廷僵化腐朽保守达于极致,列强侵略瓜分我们几近疯狂。”因为留学生们没有向前来视察的巡视官行跪拜礼,官员认为他们大逆不道,一本奏折,便使他们中断学业,被召回国内。分配工作时又完全不顾专业乱点鸳鸯谱,致使詹天佑修建铁路的梦想24年后才有机会实现。更有甚者,为了一些莫须有的荒唐理由,清政府竟然出大价钱买下由英国修建的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目的却是为了拆掉它。为了所谓的风水龙脉,开平铁路上竟然让马拉火车运煤。

因为深爱自己的祖国,詹天佑可以忍受任何委屈和艰难。为了实现修路的梦想,他虽然觉得官服远没有工装舒服,还是违背内心去捐官;虽然愤怒,他还是答应皇族广宅的条件,为其祖宗执幡戴孝;他讨厌应酬,却不得不与官场上那些昏聩官吏虚与委蛇;他冒着可能失败而被流放甚至杀头的风险自荐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有几场戏令人动容。当因为铁路设计要从皇族广宅家的祖坟经过时,广宅以破坏风水为由,蛮横阻止修路。官员们都退缩不敢惹,詹天佑只得去求广宅的族亲庆亲王。这段戏,舞台处理和演员表演都十分细腻,具有一种仪式感。有部下拿来官服,一步一步走到詹天佑跟前,他像木偶一样伸袖戴帽。慢慢转身,脚步迟滞,似乎有些站立不稳地跪了下去。那一转身的背影,那微微抖动的后背,那充满悲情的一跪,不由得让人潸然泪下,感喟不已。庆亲王提出的稍微修改设计,他说“行啊,王爷”;庆亲王说要挖一条小河,要为广宅的先祖立一块碑,并纸马响炮地祭奠,他也说“行啊,王爷行啊”,这两声“行啊”说得无奈而又小心翼翼,只要铁路能修下去,委屈点又算什么呢?当庆亲王提出让詹天佑这个三品官员在广宅家祖坟上孝服白幡以告罪时,他爆发了,可为了修路,他又答应了。詹天佑,一个堂堂三品官,却手执白幡,披麻戴孝,为了这条铁路,他忍辱负重,把自己的姿态放到了最低……4年后,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年轻的詹天佑说,真认不出你来了,你才49岁,就这样沧桑和憔悴……詹天佑,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高高伫立在民族复兴路上的伟人。

剧作的语言充分展现了话剧艺术的魅力,充满激情和张力,一段段充满思辨和哲理的独白式的叙说,如飞瀑流水,汩汩荡荡,倾泻而下,痛快淋漓,同时也凸显了该剧史诗剧的风格。而为实现文献剧的风格要求,该剧采用了大量的视频影像,它们既如实展示了史实,又形象展现了故事背景,同时还有效烘托了戏剧氛围。全剧的表演风格鲜明、独特。角色之间看似无交流却又时时相关照,演员与观众时时在沟通却又常常被间离,表现与再现融合在一起。饰演詹天佑的宋波把握住詹天佑内心的纠结和无奈,准确诠释了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了一个丰富又单纯、深沉而又富有激情的詹天佑的形象。

本版图片摄影:秦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