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杜甫草堂的匆匆过客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六味  2017年05月19日10:38

一踏入成都的地界,就展开旅游地图研究出行攻略。“杜甫草堂”四个字迅即引得朋友们魂不守舍,盼望一游。教科书里诗圣杜甫印在插图上那清瘦的面孔和那从年少时就飘荡在脑海的杜诗象草堂里竹叶的摇摆声般轻轻叩击着我发热的耳膜,一种朝圣的急切之情脆促着我的脚步,让我去真切地去感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辛酸和“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

缓缓走进草堂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绿,那略显大气的绿让长居北国的游客在视觉上有强烈的冲击感。组成绿的成分有一株株、一片片的楠树,有一拢拢、一丛丛的翠竹,各种珍奇树木和花卉融于一堂,相生相伴,自然辉映,使得草堂内所有的建筑都掩映在浓绿之中,并随着条条曲径通向每一幽静之地,让草堂整体包含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含蓄且具内涵意义的美学法则。迎着草堂温暖如玉的空气,听着导游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我仿佛听见远处传来唐人的窃窃私语:想不到这老杜流离颠沛、穷困潦倒一辈子,竟得到蜀地人一千多年的大爱,老杜有幸,杜诗永恒。

是的,成都人对杜甫的爱是挚热的,你看那草堂的整体建筑安排,于幽雅中平添着大气,于神圣中保留着平凡,一亭一阁,一廊一角,一松一竹,一径一坛,所有的大小建筑安排都那么得体那么耐人玩味。杜甫早年购得的草屋和门前小河,竟然保存的那么完整,沧桑百年而延续千年,真让人感叹万千。经过一段长长的竹林掩映、红墙相夹的花径,感觉在历史的隧道中行进。以杜甫早年购的草堂为中心,后人逐年在草堂附近建筑了许多景观,正门、大廊、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五重主题建筑一字儿排开藏在绿色之中,构成了现在杜甫草堂浓郁的人文景观,众多人造的景观附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要素,关键是杜甫的诗魂千年来就游荡在这片热土,蜀人固执的爱让千年的文化历久弥新,焕发着联系中华文化脉络的重彩墨香。

导游说,先生你还不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那一天,蜀地有游草堂的习俗,到时,象过节般来探望不朽的杜甫,约定俗成的习俗流传多年,让淳朴的蜀人固执地相信,一生寂寞的杜甫在这一天可得到家人般的慰问匆匆显圣,探望他的人便在这一天多少会沾点诗人的灵气,让人在一年中可以变的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杜甫带着杜诗深深走进了人们心中,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似高山,似苍海,似那悬在每个人头上的明月,给芸芸众生以心灵的慰藉。

是的,你看,这里的一草一木,多么能够激发文人墨客骚动的心,不正是沾了诗圣的灵光,它们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简单的物体忽然有了动人的意境,有了使人心颤的韵律。乱唐当年,在这安逸的地方,在这蓊郁的树木下,在这清流缓行的小河旁,有一颗颠沛流离的心灵暂时得到了疗养。盖一处简单的茅屋,躺在毛竹粗椅上,沏一壶峨眉清茶,闻着四周弥漫而来的野花馥香,没有了马嘶人乱的杀戮声,这似乎让诗圣找到了一处安放七尺之躯的家园,忘却了遥遥的思乡之情。诗圣那坚硬的生命此时第一次能够得以欣赏安逸和宁静,并能够心情愉悦地做到“柴门送客”、“江亭袒腹”。这时,旺盛的创作激情在这雅境中激发了,草堂的四年光阴里,诗圣写下了二百多首诗,占了他全部创作的六分之一,为成都,为中国,为世界文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安史之乱的平息让诗圣看到了国家的安宁和稳定,官军收服河南河北的消息打破了诗圣安静的草堂生活,身在异乡的他此时归心似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路匆匆,可怜的诗圣最后也没有回到洛阳,影孤形只地客死在了湘江。草堂里,我在一片竹林下的石凳小坐片可,柔风中我的思绪飞扬,对草堂的客观存在再一次思考,诗圣一生四处流浪,客居地颇多,却为什么单单在成都留下了不起眼的草屋呢,也许,诗圣留给成都的爱太多了,蜀人对他的情太深了,草堂的四年,让蜀人记住了这个伟大的灵魂,知道了诗圣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所在,诗圣离开草堂后,蜀人在咏诵流传经典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诗圣留下的精神和文化力量的巨大,在纪念的过程中完成了神化和圣化,使得杜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一章延续了千年,草堂也就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不变,并在千年的延续中,围绕草堂,逐渐完善和填充着纪念场所,直至到了今天这样美轮美奂、人文气息浓郁的旅游胜地“杜甫草堂”。由此可见,古代蜀人的文化根基是深厚的,对草堂的看法比今天见利忘义、不顾一切追逐金钱和财富的人们不知要高明多少,如果草堂放在其他地方,我想,它的命运真是难以预料。文化的传承得有热爱文化懂得文化的人来传承。

蜀人啊,我真为你们的文化认识程度折服,真为你们的千年不变的虔诚感动。

也许,当年的诗圣别离场面是多么隆重;也许,蜀人一再挽留归心似箭的诗圣让他停停奔波的脚步;也许,有多少离别的泪水伴着烈酒在官道旁抛撒;也许,四年来常常相聚纵歌吟诗的文友们在离别时刻互相挥墨留下了多少文坛佳话。诗圣啊,远离战乱的蜀地毕竟还算是世外桃源,纷乱的中原只能导致你不断逃遁。腐败无能的朝廷永远让你报国无门,而你听到国家平息叛乱的喜讯,竟然不顾前途风险,不顾他地的世态炎凉,以一介文人的勇气对蜀人说,大丈夫本以治国平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己任,而自己蜗居草堂,苟且得一时平安,无投身国难,酬却壮志的机会,只能以笔墨咏叹人生,徒有虚名。

可怜的诗圣啊,君不想此时的国家,军阀当家,豪门横行,用的是强权政治,一介文人空有热忱一腔,身无分文,谁会用你?乱世年代,文人的笔墨远不如刀弓箭戟的力量强大,你的壮志得不到当权者的回应,并且肯定得不到回应,而只有那些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诗作,如滔滔长江、滚滚黄河哺育了千年华夏文明。

没有留住诗圣匆匆离去的步伐,是蜀人的憾事,而蜀人保留下的杜甫草堂却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脉络丰腴的一件幸事,成为了中国文化情感所系的重要地方,它于巴山蜀水间历经千年而不衰,高高挺立在国人心中。

成都有这么伟大的历史文化遗迹,有产生伟大诗篇的伟大地方,难怪成都人的生活多么地悠哉,每一处山水都充斥着一种安逸,一种闲适,一种高尚的情调,一种诗歌般流畅的韵律。而我,只是一个杜甫草堂的匆匆过客,但却又一次接受了中国文脉的细雨沐浴,并且记住了朱德题写的匾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