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如何看待“西游文化”的当代传播? “二O一七《西游记》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17年05月19日07:50

在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作品像《西游记》一般,既能以学术研究、专业译介传播到全世界,也能在文化衍生层面通过影视改编、游戏动漫等形式被全球大众所熟知。它融神话、童话、喜剧、传奇于一身,兼具本土性与世界性,它的读者不分年龄,也不分国家民族,今天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也可以从这样的名著中发现经济文化交流所根植的历史土壤。可以说,“西游文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标识”。

近日 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2017《西游记》高端论坛”上,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的30多名研究专家共同探讨了21世纪以来,围绕《西游记》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其中,对《西游记》原著者身份之争与当代全球传播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两个议题。

20世纪初,现代知识分子以“整理国故”为缘起,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资源,以便去芜存菁,与新思潮一起为中国进入现代文明做好准备。这其中也包括对“四大名著”的研究和争鸣,原著者的身世之谜,几乎存在于每一部与名著相关的研究中,《西游记》也是如此。从胡适、鲁迅、董作宾到郑振铎、孙楷第,当时的考证几乎都认定《西游记》的原作者就是淮安儒生吴承恩。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特别是近十年的学术界,对《西游记》的作者争论不断,其结果是“大陆学界原本呈一统天下之势的吴著说有所消退,非吴的倾向渐成气候”,论坛主持人、华东师大教授竺洪波以他多年的文学史研究角度如此说道。

为何原本有基本共识的学术研究,如今又有了争议?淮阴师范学院蔡铁鹰教授提及,这个争议的最大来源,是上世纪80年代章培恒先生发起的讨论,事实上,那场持续十余年,涉及上百位专业领域专家的大讨论,仍没有提出比吴承恩更有信服力的人选。相对于其他研究者提出的作者如丘处机、李春芳等人,并未像吴承恩一般有完整的“证据链”。与会者还提到,在1929年故宫发现的吴承恩诗文集 《射阳先生存稿》中,有一篇《禹鼎志序》,提到了 自己为何书写志怪小说的原因,而目的则是“微有鉴戒寓焉”。

所谓知人论世,作者之争往往是打开作品背后创作思想的钥匙,但也正如竺洪波所指出的,《西游记》的作者研究看起来是揭示出了更多论据,却并未离真相更近,许多假设先天就有缺陷,乱象丛生,值得学界检讨反思。而即便没有作者的生平来加以参考,也并不妨碍《西游记》获得当代读者的欢迎喜爱。从这本名著中,读者少有地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展现出的神奇想象力和强烈的个体意识,也少有地看到了对个性和童心的张扬。胡适在考证时,说它不仅是神话小说,也是童话小说。研究者黄来明、徐国华通过研究晚明文人李贽的“童心说”来揭示,《西游记》 的童话精神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相互呼应,也便出现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独立不羁、个性张扬的人物形象,它的“真如本性任为之”的品格获得了当时读者的共鸣,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更进一步而言,之后多个作者出于喜爱而续写的 《西游记》版本,把明朝的社会心理更加透彻化,青年作家张怡微在研究明末清初的《后西游记》时,观察到其中新的情节补充了《西游记》未能所及的金钱观和商业道德,也反思了资本萌芽对当时社会与人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西游记》的续写到了当代,改头换面成了影视剧、游戏动漫,但内核却是不变的。美国好莱坞影视剧对“西游题材”的大量改编,采用了“平行宇宙理论”,剧中人物穿越时空无所不能,这与《西游记》本身记载的“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国产影视剧更是发挥了现实化的想象力,观众看到了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唐僧,一个更可爱可憎的孙悟空,这些现代形象饱受争议,但在研究者看来,也并非无一来处,比如孙悟空的形象本身存在历史变化,从佛教中的温和的猴子到与道教故事中的顽劣的猴子两个形象逐渐合一,它身上有善有恶。至于师徒四人穿越到当代做起了现代人,也未必需要以扭曲原著来指责,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就曾写过类似情节,对孙悟空形象的喜爱甚至直接促使他走上漫画创作的道路,也给了他灵感创造出“阿童木”这一形象,他的改编观念展示了传统文化应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从而拉近与现代年轻人的心理距离。

对于大多数当代改编者而言,他们并未忘记这本原著的核心精神———反抗权威、个体独立,以及人生答案需要自己去冒险求取。这些来自中国明朝小说的观念,同样也是当代世界所推崇的价值观。这或许是 《西游记》 能够成为全球文化“IP”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要注意的是,如研究者王新鑫、朱明胜在观察影视改编这一现象时指出的,《西游记》 本身包含了可以被解构的因素,通过重新解读来获取这部经典名著的现代启示意义,但也要警惕无原则过于庸俗化的改编倾向。

《西游记》的全球传播和现代续写,从18世纪起便开始了向外交流之路,去年底德文全译本的推出使得大众对它的译介传播过程有了更多认识。一直以来,它的一部分精神被国外研究者放在与荷马《奥德塞》、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歌德《浮士德》等西方名著进行比较中,另一部分则是大众读者熟悉的中国的功夫和神话世界。今后,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拓展它在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心中更完善的形象,需要学界更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