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作之能起人心

来源:文艺报 | 朱首献  2017年05月17日07:10

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作家群体中,朱晓军勇于开拓新题材、新疆域,不懈搜索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胸中有丘壑,笔下寓乾坤,大作迭出,显示出他作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拥抱现实的情怀和艺术上自我超越的精神。《快递中国》拙朴笃思,技深艺高,以“快”破题,借“三通一达”的创业传奇,反映出起于青萍之末的桐庐山民靠着智慧和韧劲,开创让全球物流巨头折服的业绩,生动地诠释了走在前列、敢为潮头的浙江精神,延续了其报告文学创作一贯的优秀品质。

布封说过,一个好作家绝不可能只有一颗印章,朱晓军就是这样绝不在原地打转的作家,他的写作从来都是在不断追求突破,《快递中国》就是如此,它倾力于艺术思维复杂性的实践和审美表现力的创新,形成了大美至简、论深议准的文学品格和思想魅力。

一方面,作品中涌动着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仅有文学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文学性之外,它还必须要有足够的生活穿透力,要有能够让读者折服的理性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报告文学的思想力量。很多作家不是没生活素材,也不是缺乏想象和语言能力,但是没有思想。例如,有的人把报告当成报道,这样,他眼中的报告文学就变成采访素材和文学化叙述的拼贴。实际上,他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素材要成为报告文学中的报告,必须经过思想的穿透,只有在思想的穿透中,素材内部的价值和事件背后的蕴涵才能真正地活起来。《快递中国》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部作品倾入了作者深切的思考,例如作品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对快递业恶性竞争的思考,对小农意识的思考,对快递业发展模式的思考,对快递业兼并和盲目扩张问题的思考,对中通后来居上问题的叩问,对中国快递和联邦快递起点和发展道路的思考等,这些思考都有着非常强的思想穿透力,醍醐灌顶,发人深省,既体现着作者强大的思想建构能力和关注现实问题、解答现实问题的经世情怀,也体现了作者拒做材料的搬运工,坚持将报告文学的报告特质切实落地的创作理念。

另一方面,《快递中国》在艺术思维和美学品性上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思想力贫乏的作家在艺术力上的爬升空间也是有限的。《快递中国》以深邃的思想力有效地推动了作品在艺术上的突破和在审美高度上的提升。有作家抱怨语言是一个牢笼,但对优秀作家来说,这个牢笼是可以冲破的。《快递中国》的语言即情即景,质朴明净,随物赋形,和作品叙事主体的身份高度契合,让人读起来没有丝毫的违和感。例如,作品中写做生意要投资,就这样写:做生意就像压井,得先把一瓢水灌进压井的肚子里,然后才能把井里的水压出来。这样的语言很生动,很形象,凝聚着一种农民智慧和生活哲理。若非作者有观察、有深思,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灵动却又充满着哲理的话语的。

什克洛夫斯基说过,文学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且他还特别强调文学是程序的相加。其实,他指的是文学需要讲究一定的技术,尤其是在叙述上的技术。文学的叙述,不仅仅是一个“怎么写”的问题,更是一个“为什么要这么写”的问题。朱晓军、杨丽萍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清醒。就作品的横向叙述来看,其叙述主体涉及“三通一达”四家公司,这其中必须要有主次的安排,而且也不宜单线直进,没有旁骛。《快递中国》非常巧妙地处理好了这个问题,它在叙述上以中通为核心,不断进行插叙,将另外三家的创业故事有效地引入进来,阻断了常规的单线叙事链条,避免了叙述上的呆板和扁平,这种叙述程序的设置使作品内在的复杂肌理充分显露出来,也有效地展现桐庐快递家族的整体风貌。从作品的纵向叙述来看,作品的叙述背后有叙述,文本的下面有文本,构成了作品在纵向上的层次感。作品在表层叙述上指向的是“三通一达”的成长奇迹,但在深层次上,作者事实上对中国农民的出路问题,对“三通一达”发展模式的同质化问题,对中国快递走出去的问题,对快递行业竞争的残酷性问题,对农民企业家的小农意识问题等等,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一种忧虑,这样的问题意识构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体现出了作者在架构作品叙事上的复杂性艺术思维,也使作品在纵向层次上更具多样化和丰富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的笔端带着睿智的思考,带着对中国农民的敬意、对快递从业者的深情和对报告文学的真诚,为读者呈上了这部精品力作,其顺利入选省市文化精品工程,并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赞誉,的确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