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落幕 “一带一路”助力中外文化交流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05月17日06:43

据新华社电 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15日落下帷幕。在本届文博会上,各种“文化+”新业态呈现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更加丰富,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文博会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文化产品出口额达786.6亿美元,是2006年的8.1倍。面对出口大潮,我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进一步发力?在本届文博会上,一批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新渠道引人关注。201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景德镇学院申报的“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获得通过。教席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大学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间进行经验知识与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更多的事实表明,传统文化“走出去”正逐渐与国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域上和美集团是一家从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企业,目前正在柬埔寨和尼泊尔分别布局以四川文化和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来自重庆苗族地区的苗绣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挎包、围巾、饰品等创意产品受到欧洲消费者青睐。据苗绣技艺传承人陈国桃介绍,意大利威尼斯一家博物馆已为苗绣开设专馆。

在“一带一路·国际馆”内,一位戴着红色头巾的手工艺人盘膝而坐。他将一根红、绿、金三色相间的胶条捏成圆环,置于一个小电炉的铁板上,接着将一个金属环嵌入胶环内,随即又套在木制柱状工具上,就着电炉的温度不断热烘。

这位来自印度的手工艺人伊克巴尔·谢赫正在制作象征好运和富足的紫胶手镯。来自北京的参展商刘晨在看完手镯制作过程之后,随即向伊克巴尔定制了3只手镯送给家人。“这些手镯的纹样色泽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异域特色。”刘晨说。

记者了解到,本届文博会的“一带一路·国际馆”共邀请了3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在埃及展区,数百件铜雕艺术品、彩绘玻璃石膏制品、镶嵌贝壳的木艺品引来了大量观众。据展区负责人塔里克介绍,文博会期间,埃及手工艺品广受欢迎,前3天共卖出逾650件手工艺品。

“去年文博会期间,埃及展区以展示为主,今年增加了销售环节,我们将更多更好的手工艺品带到中国,希望中国人关注埃及、了解埃及,未来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塔里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