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社会建设的奉献之歌

来源:文艺报 | 木弓  2017年05月15日07:03

作家夏真、王毅在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基础上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小巷总理》,抓住宁波市样板社区划船社区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讲述了被习近平总书记表扬为“社区工作的领头雁”的全国道德模范俞复玲的生动故事,赞美了英模,讴歌了时代。这是一部积极反映当前社会建设现实的优秀作品。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党的十八大明确将其列入“五大建设”之中。但是,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抓住这个题材的作品还不够多,还不够深入,《小巷总理》具有独特的发现,可以说,这是作家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入生活的一部精品力作。

社区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基石。社区看上去并不起眼,也很“世俗”,但它却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些社会建设大局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搞好社区工作,才能为社会建设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或者说,社区工作就是社会建设最实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社区工作主要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事无巨细、婆婆妈妈、家长理短、鸡毛蒜皮,非常复杂,非常辛苦。得把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事办好了,为老百姓服务好了,社区工作才算搞好。但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过,永远有提不完的需求,永远有没完没了的小事;老百姓通情达理,他们有情绪、不满意,甚至闹点事,责任不在老百姓,是因为社区工作没搞好,责任在我们社区工作者身上。所以,社区工作要让老百姓满意,就要做好“永远在路上”的准备。《小巷总理》写出了社工们没有尽头的辛苦,更写出了他们任劳任怨的态度,突出了一种“奉献”的服务精神,突出了“奉献”的道德力量。

俞复玲每天应对的都是社区百姓的琐碎事务,但她都能处理得从从容容、井井有条,作品写出了她善良而干练的个性。作品写到,她可以当一个出色的酒店经理,只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才当了社工,从此一发不可收,一干就是多年。实际上,作品更需要我们注意到俞复玲身上那种压力,而这种压力不是光靠她的个性和美好内心就能化解的。随着中国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进入新的深水区,大量的下岗工人和各种退出竞争、无力竞争的人群组成了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最后都落在了社区,特别是那些传统的街道社区。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都以不同的方式由社区来承受,来解决。作品中不断出现这些名词:下岗工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精神病人、幽闭症、醉汉、失独家庭、单亲妈妈、流氓地痞、矫正人士等。这些词汇描述下的社区工作会是什么样子,社工们要承担什么样的压力,可想而知。俞复玲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生态和环境里展开他们的社区工作,很多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克服困难,化解矛盾,必须有大爱。俞复玲本人也曾经是一个下岗工人,深知弱势群体生活艰难。她不缺少爱,也不缺少对弱势群众的尊重。但是光有爱和尊重是不够的。俞复玲不是“义工”,也不是一般的志愿者,她是共产党员,是社区的党委书记,是一只领头雁,更需要对党的忠诚,需要理想信念,需要对事业的责任担当,需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只有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只有党员自觉作为,社区工作的困难和矛盾才能真正化解,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小巷总理》正是从这样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读解俞复玲的,看到她的个性深处这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内涵,突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的精神。她和社区社工共同努力,化解社区的各种矛盾冲突,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把社区建到老百姓心上,凝聚人民群众的信念和力量,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有了这样的精神信念,俞复玲的思想格局、性格品质和境界就与众不同,她的“奉献”、她的道德,就有了更丰富的时代精神的气息,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都连着社区群众的利益,哪怕是再细小,都不能掉以轻心。所以一方面要有认真的态度,一方面又需要创造性的智慧。俞复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为残障人士办起了“梦工坊”,为老年人办老年大学和养老机构,创造了“俞复玲365工作法”,把社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务实又活跃,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从而更深入探索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建设的新途径。

《小巷总理》情感真实,立意高远,语言明快,写出一个真实可感的俞复玲,也写出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丰满的报告文学人物俞复玲。报告文学就应该这样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