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孟学珂:在细处窥探复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孟学珂  2017年05月14日21:39

我以为我能读到在命运裹挟下不屈而挣扎的灵魂,以为会有石破天惊的震撼脑洞,以为能在浪掷于辞藻的行文中高叹绝妙!不过是我以为罢了,题目早就预告了答案——细民盛宴。讲得就是一群小人物的鸡毛蒜皮和得过且过啊,平淡到残忍的描述和细腻到深处的人性刻画就是作者的特色。

题目作为对世情小说的描述再合适不过,每个字都有意蕴,每个字都有情感。本书写的是民,凡人,就是描写对象具有普遍性,是生活在上海的两千五百万众人,是生存着的十四亿国人;细,是纤细,是微细,在“民”的面前作修饰词,缩小范围,让它又有了特殊性,是以主人公“我”为中心的,那一小拨,没什么钱,没什么权,不怎么谈情,也不说爱的,为了活着本身而挣扎的细小又平凡的生命。其实它叫“细民”也可以,这群在书中逼真而深刻的形象,不就是“细民”吗?可是反差又来了,“细民”后面跟的是个大词——盛宴。不愧是中国的作者写的中国故事,离不开吃,好像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本质全在吃上了。如同李安在《喜宴》《饮食男女》以饮食作为象征符号一样,“细民”的这道“盛宴”同样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活特色,是由无数鸡零狗碎和精致美味构成了场子,不管内里是烂絮还是金玉,每段人生和故事像是不同的菜品一齐摆上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场“细民盛宴”了。

即便作者叙事以主人公乔佳细腻而散漫的主观感知为主线,整体框架依旧清晰明确,主要有四个阶段:以为爷爷奔丧为开端,引入形形色色的袁家人物和一个稍微不太和谐的角色——准继母“梅娘”,以乔佳的角度乍见“梅娘”,“她显然也有卸不掉的拘束,心思沉沉,满身月色,面孔像熨斗经过后地过分衬贴,带着热辣辣的湿气,硬要屏息夹着一副矜持礼貌的面具。”她们以微妙的关系初见,从没关系变成有关系,从陌生人变成沾亲带故,“她昭示她来了。向我。而我接过这种昭示,无奈的,像路过亡人。”;以“梅娘”作切口回到过去具体讲述父母婚姻的破裂过程,又引出一个不太和谐的角色——未来继父。这个阶段重点书写了孩童在家庭变故中的敏感纤弱的心理,小心翼翼地期冀、悲伤和疼痛。母亲和继父谨慎的同居仍然给幼小的乔佳带来困惑与隐约的担忧,“在那些静谧空气底下压抑的缠绵中,我屈身为一个无能的侦探,面对直觉确凿的罪犯逍遥法外而感到焦躁。”同时文中明确地指出现代社会的问题与事实:成人总会低估小孩敏感的直觉和不稳定关系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比如母亲,“她不知道我早就警醒地意识到了生活的质变就如微生物一样在我们身边无由头地逡巡着、游移着,我已经感到害怕。”;接着第三阶段作者按照顺叙讲到现在父母的各自再婚,以及与新家庭的相处情况,整个行文节奏和风格开始滑入更加丰富而细腻的层次。这个阶段集中了全书大部分的冲突和错位,乔佳要适应新的环境,要学会和再婚了父亲相处,和“梅娘”那边的家庭相处,学会处理正式离婚的父母之间冷滞的僵持,她已经彻底告别少年时代,成为独立的个体走向更加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更为琐碎的生活中;最终乔佳长大,与青梅竹马结婚,在轮回似的的婚宴上,她感到了轮回的命运,一会儿成了母亲,一会儿成了梅娘。因此细读文本时最先感受到的是叙事主人公直观的,逼人的,抵达人心的感受,那些小小的委屈、无奈和心底沉淀的悲伤,仿佛说得就是读者自己。然而这些散乱而细小的情感并没有掩盖住它清晰的叙事轮廓,作者以时间为主干,以人物为枝叶,以情感为根,向读者娓娓道来一副完整的情节体系,就像满足“盛宴”一样,需要庞大的细节准备,复杂散漫实质有序地过程和情感佐料。

上海的“细民”既有十里洋场的开阔性,又有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心态,在“梅娘”与“霉”同音,疼爱等于“痛爱”等词汇运用中,那丝带有小心机和小手段的在吴侬软语的哼哼呀呀下仿佛抹上奇异的色彩,就连“十三点”都变得可爱起来。这里的人物我太熟悉了,他们仿佛是我的分身,我周围人的一部分,父亲的刚愎自用与自卑,袁家人的世故与单纯,那些家常理短,蜚短流长,那些错失的爱恨与来回的交际,都是我们,不是上海,不是细民,是我们,或者说,我们就是细民。

而停顿,我认为是本书最独特的行文风格。每一章节的尾声都带有顿感,作者似乎总在章节最后发表一两句见解或情感体验,但远没结束,句号后面有未尽的停顿,让读者怔住的那一下意味深长。比如“每一寸土地上曾有过多少爱恨都显得极其轻盈,也极其虚无,我们从高空抛一袋垃圾都要比它落地响亮。这就是时间的噬人之处,我们无以遁逃。”又如“父亲曾是我幽微的惘然,有时让我毁誉、疯狂,有时又让我更隐忍坚强。如是消极而绵长的刺激,是毒药还是疫苗,连我自己都分辨不清。”

小说以不吉利的丧事开始,哀伤平淡和死的氛围从一开始便笼罩整个故事,后期写到孩子流产,以即将的新生命逝去收住了氛围的口,看似要定格在压抑悲伤的基调上了,作者偏偏不这样,又把我以为打碎。她多写了一章,把我的悲惨放一放,写我给父亲做了饭,梅娘给我做了饭,又是饭,终于还是回到宴飨这个核心符号上,随时光流逝的人是物非,分分合合的离散情绪终将湮没在琐碎的细节中,但读者仍然能从细微处窥探到复杂的人性和真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