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梅花梦”的粤剧人 中国戏剧梅花奖在穗举行 两位粤剧名伶参与竞逐
苏春梅《搜书院》剧照
曾小敏(左)《白蛇传·情》剧照。
越剧《心比天高》剧照。
●记者 周豫 实习生 韩梦菲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本期导读
5月8日至23日,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在广州举行。本届梅花奖进入终评的共计16台剧目,苏春梅和曾小敏两位青年粤剧演员将分别以经典粤剧《搜书院》、新编粤剧《白蛇传·情》参与梅花奖竞逐。一个是红派艺术传人,自幼师从名师,以传承“红腔”精髓为己任;一个文武兼长,敢于创新,可塑性极强。两个人成长经历不同,但都活跃在粤剧舞台一线,对于当下传统戏剧艺术的发展现状、创新方向以及观众审美习惯的转变,都有着切身感受。从她们两人的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粤剧“中生代”在面临困惑与挑战之中的坚守。
1 拜名师,不能改的是“初心”
艺术的海洋里,从不缺搏击风浪的泳者。苏春梅说自己是一位闯荡艺海的“痴顽者”:“痴顽,让我自人生懂事始,至今所爱之事,唯粤剧而已。”
5月9日晚,红派艺术传人苏春梅主演的《搜书院》登台亮相。上千观众从四面八方赶到友谊剧院,为其捧场。
“颇具红腔韵味”是苏春梅收到的最多的赞誉。红线女曾亲笔送给苏春梅一句明朝张居正的名言:“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苏春梅的艺术生涯就是从红线女的“慧眼识珠”开始的。
1992年,苏春梅还在广东粤剧学校读四年级。有一次,在老师安排下,她当众唱了一曲《昭君出塞》,这是红线女的代表名曲、难度颇高,小春梅却唱得有板有眼。但她不知道,台下有一位听众正是红线女本人。
一曲未罢,红线女已然拍板:“明天就来上班,可以吗?”翌日,苏春梅便去了红线女一手组建的红豆粤剧团。
几个月后,红线女便委以重任,让苏春梅出任正印花旦。“接印”之时,刚好团里签了一个连演三晚的演出合约,当时离演出时间已不足十天。红线女对苏春梅说:“赶快熟曲(背台词),大家都在看着你呢!”
苏春梅不敢怠慢,日背、夜背、站着背,躺下也在背。用了十天时间,苏春梅硬是把三晚剧目都背了下来。
不久,红豆粤剧团应邀首次到香港演出。香港观众会看戏,一个初次登台的新人一旦出了岔子,往后就难以在梨园立足了。苏春梅深知这一点,疯狂排练,没有让香港观众失望。可是,超强的工作负荷和压力却把她击倒了——演出后不久她就进了医院,被诊断为患上了甲亢。
回到广州不久,红线女忽然宣布离开红豆粤剧团,筹建红线女艺术中心。踌躇满志的苏春梅一下没了主意,左思右想,决定到深圳粤剧团工作。在深圳工作期间,为了提高技艺,演好“杨排风”这个武功高强的烧火丫头,苏春梅天天在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之孙张善麟的指导下练功,还跟昆剧、京剧、越剧等剧种许多名家交上了朋友。不管多忙,她总是抽出时间,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一封封书信,寄给恩师红线女。
两年后,苏春梅到广州主演《杨排风》。演出结束后,红线女当场表示,苏春梅可以称为“红线女艺术传人”。她更题词送给得意弟子:“春梅,为粤剧拼搏,是我对你的期望!”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值戏剧表演黄金年龄的苏春梅却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与舞台暂别,一晃就是八年。八年时间,她并没有放弃练功,而是继续关注各大剧种及剧目,又找来老师的文章勤加研读。渐渐地,她感觉自己身上那股灵气好像又重新被“激活”了。
如今,重新踏上舞台的苏春梅,更珍惜每次演出的机会。她一直记得恩师红线女昔日的教诲:“最大的乐趣是学习的过程,最大的满足是演出时得到观众的认同。”在观众面前,苏春梅变得更加自信、从容,水袖功、圆台功、跪步、踢袍功,无不生动丰满。
“我对戏中角色的理解加深了,而我本人也更加热爱生活。”苏春梅说。
2 求艺术,最关键是“沉得下来”
相比苏春梅的经历,曾小敏“入行”时可谓是“一张白纸”。
她原本打算从事的艺术领域是美术,参加粤剧考试之前,她甚至从未接触过粤剧,“考试试嗓音的时候我唱的还是儿歌。”想起当年,曾小敏忍不住笑了。
在粤剧学校读书时,她就出了名地“要强”,如果哪天上课没有受到老师的表扬,下课后,她就一个人在练功房苦练。凭着这股“倔劲”和出色的成绩,曾小敏毕业后被招进广东粤剧院,不到一个月就获得了担纲主演的机会,而且搭档还是粤剧名角丁凡。没想到,那次让曾小敏本以为是人生第一个“小高峰”的演出,却使她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涩。
那一次,她先是因为紧张出现忘词,“头脑一片空白,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走圆场,走了两三圈,才听到乐器师傅在大声提醒我。”接下来一场戏,曾小敏转身亮相时,假发上的饰品出现松动意外地掉了下来……大幕落下之后,她一个人跑进化妆间哭了很久。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次挫折,曾小敏反复说的两个字是:感恩。“我觉得非常幸运,如果不是这样的经历,可能我不会沉下心来,去真正地思考,去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曾小敏苦练基本功,演技日趋成熟,长水袖、高抢背、后趴虎和圆台功……她常常练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
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她还一个人远赴北京、上海向名家求教,把学到的东西融入粤剧表演中。她的心得是:“新人一定要找准适合自己的路,不能逆着自己的特长去演不适合自己的角色。”
终于,在中国戏曲演唱大赛中,她以一折《投江》获得了大赛的最高奖项——红梅大奖。那一年,她只有24岁。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箴言在曾小敏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路上,曾小敏得到了师父丁凡和郑培英、关国华、关青、倪惠英等老一辈名家的培养,唱念做打逐步成熟。倪惠英曾评价她说:“曾小敏对艺术执着追求,尤其是她不浮躁,沉得下来。”
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曾小敏却一直老老实实打好武戏基础,看过她武戏的人都会对她一招一式印象深刻。5月15日晚,她将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以一部新编粤剧《白蛇传·情》角逐本届梅花奖。
在这出戏中,曾小敏将在花旦、青衣、刀马旦等不同行当之间自由转换,尤其是“昆仑山求仙草”和“水漫金山”两场戏,舞长水袖、踢枪等场面都充分显示了她深厚的基本功。
从艺多年,面对荣誉和掌声,如今的曾小敏所流露出来的更多是朴实和谦虚,没有一丝傲气。
曾小敏总觉得,把台上台下看得真切,分得清楚,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表演者的本分。
3 寻创新,最终要的是观众喜欢
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文艺评奖改革后第一次评选,梅花奖名额由原来的30名压缩到15名,竞争异常激烈。不仅如此,本届梅花奖评委全部年轻化,大都来自基层剧院一线的知名艺术家,不少人曾经获得过“梅花奖”甚至“二度梅”。
苏春梅《搜书院》在广东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也是大多数粤剧演员的必修课。想让观众耳目一新,苏春梅首先想到的便是行当的变动。
以前演《搜书院》,红线女都是以青衣的行当来演“翠莲”,而这次苏春梅却用小旦这个行当去演绎,理由之一是“翠莲很主动地去争取自己的幸福,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性格更适合用小旦来体现。不仅如此,以前的《搜书院》缺乏“搜”字,而这次特别排了一场“搜”的戏,让翠莲在最危急的关头更加显示出她的聪明与机智。
为此,苏春梅特意找来了几位老师帮助自己打磨小旦、小生的做功和身段,还加一些婺剧的表演手段,比如水袖功、跪步、踢袍等。“我已经40多岁的人了,要练习10几岁孩子的功夫,真的很辛苦、很难,但也觉得很新鲜。排练了3个月,摔伤了腰,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我身体能演绎的极限。”苏春梅言谈之间充满感慨。
《白蛇传》同样是在粤剧舞台上历演不衰的经典大戏,这次竞逐梅花奖的《白蛇传·情》已经是该剧的第五版。曾小敏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打造这个戏。”“我们以‘情’为主线贯穿全剧,核心精神是情的内涵,爱的实质。”
该剧通过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让粤剧与交响乐、舞蹈完美融合,给人青春靓丽、浪漫唯美的艺术享受。“我们在做‘加法’的同时也做‘减法’,把一些韵味不足的枝蔓删掉,让戏分越来越集中,更具有爆发力。”曾小敏说。
例如,《白蛇传·情》第一场“游湖”,白蛇与许仙相遇时,删掉了一些划船的程式;第三场“求情”则从传统的白蛇佩剑“盗草”改为了“求草”。最终白蛇以一番真情诉说感动了仙童,这也更符合整部剧的感情基调。“人若无情人亦妖,妖若有情妖亦人。”在曾小敏看来,这句台词是对整部剧最好的概括。
“这种创新并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实实在在地从内容出发,更充分、更有力、更完美地揭示剧本的精神内涵。”曾小敏说。
此前《白蛇传·情》在校园巡演时备受年轻观众欢迎,也为曾小敏增加了很多“粉丝”。广东粤剧院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该剧的票一放出来,就被年轻戏迷买走了一大半。
不论是《搜书院》还是《白蛇传》,都有“珠玉在前”,如何在继承经典的前提下发展创新?不论苏春梅还是曾小敏,在她们看来,一切外在的表演形式都只有走到观众心里,才得以成为完整的戏剧。
曾小敏有一番话特别耐人寻味:“越是大众所熟知的故事越难演,正如平淡幸福的片刻越容易被忽略。而戏剧的存在,是为人们的平淡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剧场落幕,曲终人散,最终都要回归生活之中。能演活一个角色让人念念不忘,就是演员莫大的荣幸。”
延伸阅读
16个剧目好戏连台传统戏剧焕发光彩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一评,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本届梅花奖进入终评的16台剧目当中,除了粤剧,还涵盖京剧、昆剧、黄梅戏、梆子戏、秦腔等传统戏剧品种。这些剧目让人看到,中国戏剧界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戏剧的“本体”有多么重要,越来越深信传统戏曲本身的价值,文化自信愈发突出。
回归本体
创新以人物情感为先
在中央扶持戏曲繁荣的春风下,地方戏有了越来越多的展示和发展的机会。在艺术上下功夫,把艺术性做得更好,成了竞演剧目的一致选择。许多剧目在演唱和表演方面都非常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表现细腻情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隔400余年,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依然令人回味无穷。2016年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此次上海昆剧团的《紫钗记》在舞美和剧本上进行了适度修改,力图再现昆曲生旦戏载歌载舞的特点,并呈现出一种颇具现代气质的视觉效果,追求审美意蕴上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
作为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次改编自秦腔历史剧的《卧虎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表演、舞美呈现等多个方面都力求创新,做到老戏新演。“考虑到秦腔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因此舞台气氛的渲染不仅要对人物的表演给予有力的陪衬、烘托,还要加深情感的发挥,创造出更深意境。舞台语言切不可喧宾夺主,要少花钱、多办事。”该剧主创说。为此,他们创新性地以泼墨的大写意来构成主画面的背景,创作出属于秦腔《卧虎令》的“个性”符号。为了给表演提供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支点和道具,舞美也只在环境上做到“点到即可”,留下更多的余地,让演员通过表演来展现剧中具体的环境和气氛。
移植改编
“混血”戏剧呈现令人期待
本届戏剧梅花奖的竞演剧目中,移植改编的作品也相当普遍。过去曾有一段时期,不少剧团喜欢“另起炉灶”,很多移植、改编剧本还没有完全消化就又开始创作、编排新戏,造成一些戏的“短命”。而这次意在“折梅”的不少剧目,在“求质”的方向上显然走得更加扎实、稳健。
1906年,“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逝世,越剧诞生。100年之后,两者之间再次擦出缘分的火花。这次由易卜生戏剧《海达·高布乐》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也将冲刺本届梅花奖。《海达·高布乐》在欧洲广为人知。剧中主角海达贵为将军之女、大家闺秀,却嫁给了在她眼里平庸又无趣的学者泰斯曼;她渴望拥有一个品位高尚的社交圈子,在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浪子勒夫伯格身上寄托着难以道明的情感期待,却又一步一步把他带向毁灭。易卜生在这出戏里表现了人在能力和欲望、意志与限制、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重重矛盾。
海达所期望的世界是美的世界,当她发现这种“美”在自己的生活里遥不可及之时,她会如何呢?改编后的《心比天高》,故事背景发生在中国,“海达”穿着越剧的服装,唱着越剧的唱词,但是唱念做打仍保留着易卜生原著的内核。越剧《心比天高》曾赴挪威参加易卜生戏剧节,以东方艺术神奇地解构了易卜生的剧作,剧组因此受到挪威国王与王后的接见。剧中饰演“海达”的,是国家一级演员周妤俊。5月12日,她将用翻转腾挪的“水袖舞”,诠释海达内心深处的熊熊烈火,用中国戏曲艺术表达原著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