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电影美学论坛”举行

来源:文艺报 | 任晶晶  2017年05月10日06:53

“中国电影美学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建议——

挖掘中国电影美学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蕴涵

近年来,中国电影面对市场持续增长、好莱坞大片引入、媒体和舆论环境变化等挑战,对电影观念、思想文化价值、电影审美价值等基础理论的拓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电影创作越来越呈现出多品种、多类型、多样性并存的局面,“互联网+”持续深入的影响,这些都要求中国电影在美学视野上寻找新的支持。4月26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的“中国电影美学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中国电影的美学走向”为主题,围绕“电影美学与创作的方法论”、“中国新生代观众电影审美的趋向”两个分论题进行探讨,以关注中国电影独特艺术风格与美学学理建构。

重提电影美学这个命题,对当代的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可扬认为,对中国电影美学的界定是中国电影美学理论领域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中国电影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停滞状态,其原因一是实践上缺乏美学方面的突破和探索,二是对电影美学自身的界定不清。这导致电影美学被纠缠在许多其他学科中,甚至一度与电影艺术学、电影理论等混为一谈。史可扬认为:“电影美学的核心问题应是用美学精神来分析电影文化。”它与电影艺术学和电影理论的最大区别就是,电影美学有更高的理论层次和更抽象、更深的内涵挖掘,美学只研究电影中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的内容,它以美学方法为主,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艺术。从学科的性质来看,电影美学更富有哲学意味,而电影理论对电影的研究则侧重于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殊性,现实性更强。

“电影”和“美学”都是舶来品,电影美学在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蕴,中国电影美学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时代气息。有专家表示,到了建立独立于西方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时候了。中国电影现在越来越有文化自信,更多的中国元素,包括审美都在电影创作里有所体现。电影的表现领域已经开始先行了,理论研究还需要有更大的野心。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认为,电影美学的研究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美学的讨论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现实主义及如何理解民族化、电影特性和电影语言等方面,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美学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家开始关注商业美学、数字媒体带给电影的变化,引发出电影与资本、电影与大众关系等问题的讨论。“美学”这个词再出现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时代对电影创作和电影形态有新的要求的时候。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商业电影在视觉上是《男人装》审美,展现男人的刚强和男人的欲望对象,而在主题上弘扬一种“小确幸”的价值观,反映的是年轻知识白领及新型业态从业白领在高压都市生活中的追求。而对于艺术片来说,过去我们能在艺术片中看到很多隐喻或意象,现在的艺术片为了迎合与揣测商业院线的口味,镜头越来越多,语言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当下主流的、年轻的观影群体审美变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由电影技术的更新所带来的诸多美学问题的探讨也是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以实例具体阐述了“3D电影的美学”这一新兴论题,他认为,目前国内缺乏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对3D电影美学或者艺术语言、艺术形式方面的不了解,影响了中国电影创作人员对3D电影创作的兴趣。国内电影创作人员在找不到相关的研究和成果时,就会依靠国外的团队,这样势必会影响中国3D电影技术的发展,难以形成中国的3D电影美学。李迅表示,要在了解国外3D电影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开展起来。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刚提到,媒介的变化是电影美学理论需要重新梳理的重要原因,就像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几次大的电影介质变革都带来了美学上的改变。今后的电影可能会涵盖虚拟影像技术,手机数字化影像等,这都需要从美学上进行新的探索。(任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