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澳文学论坛: 在“一带一路”的新时代,我们的文学交流恰逢其时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编辑:周茉 超侠  2017年05月09日23:52

中国文学一直在聆听世界的声音,也向世界讲述着中国。5月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广东省作家协会承办的第四次中澳文学论坛在广州举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创作的作家们在小说、评论、翻译、诗歌、出版等领域进行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既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也是文学永恒生命力的见证。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辞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谈到:“2017年,欣逢中国和澳大利亚建交45周年,中澳两国在政治互信、经济互惠、人文互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郝金斯教授所说,在‘一带一路’的新时代,我们的文学交流恰逢其时。在‘一带一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互利共赢’理念的指引下,加强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将有利于增进民心相通,而文学交流是各国人文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过去30多年来,我们两国的文学交流日益加强,作家互访不断,两国作家作品的互译出版更有助于增强两国作家和民众之间的深入了解。中澳文学论坛就是我们友好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作协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间的文学交流,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差异中探寻共性,在包容中尊重多元。持续的对话和交流丰富了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和不同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多彩的生活样态、精神脉络和文化积淀。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文学交流的领域和模式,不断深化和扩展思想表达的内涵和视野,进一步在文学翻译、创意写作、网络文学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为世界文坛的百花齐放贡献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详细】

小说单元:文学、流动与地域

亚历克西斯•赖特:我该如何解放思想,写出不同的东西?

我研究澳洲以及世界各地的故事已经多年,这是我一直觉得我必须要做的事情,以便让我的工作具有实用价值。令我越来越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影响我讲故事的能力,让我的故事传遍世界各个角落?【详细】

盖尔•琼斯:复杂的文化环境或许有助于写作

“唐人街”位于布鲁姆市中心。尽管这里也有一些殖民时期风格的建筑和白人经营的商铺,但是只有挂着唐记、荣记和方记这类招牌的中国商店才最吸引我。除此之外,阳光电影院也是一个充满了想象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他们生性自由,珍爱这些独特的异国风情,还追求不同体验带来的快乐。我并不是想感伤童年时代或者描述那段时光,我感兴趣的是流动而富有活力的想象力为何能够在这里产生;以及这些想象力又是如何在与其他事物的种种邂逅中形成。【详细】

魏微:迁徙与欧美文学

迁徙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了,非但在中国,众所周知,澳洲、欧美等国也都在被这个话题所席卷。那些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城与乡之间的大量的移民和迁居,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少数几件为各国、各地区所共有的事实之一。【详细】

王十月:流动,近四十年最主要的中国经验

流动。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景象,数亿农民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固守的地域,在大地上流动。而这流动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的改变,这背后的酸甜苦辣,这背后的国家意志与个人梦想,造就了中国神话。这近四十年来,中国最主要的真实。如果中国作家无视这个巨大的真实,回避它,不去书写,这代作家是不称职的。【详细】

阿来:文学就是一个充满流动性的地域

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向着世界敞开。这不仅是这个国家的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开放政策。更重要的是,从一百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群体,就已经向着世界全面开放。到今天,在很多时候,在中国,一个作家成就的衡量,并不是以其用中文这种语言表达中国这个地域的各种经验是否充分,而是以其在西方世界的别种语言中是否受到欢迎为标准的。【详细】

出版单元:出版的前景与理由

伊沃·印迪克:在澳大利亚做文学出版商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概念性”的出版商,而不是商业出版商。这是因为,当我出版一本书时,我所关注的概念总是超过这本书或作者,即关注澳大利亚文学的概念;或更笼统的,关注整个文学的概念,甚至更理想化的,关注我们的子孙后代。【详细】

刘方:纸质书将继续是出版的主要形式

虽然数字出版等新的出版形式越来越成为出版的重要构成,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中国阅读市场中纸质书应该还会继续是出版的主要形式。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阅读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尤其是中年以上阅读者,他们习惯了纸质阅读介质,阅读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还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详细】

朱燕玲:出版的前景与理由

在人类文明史中,语言文字是进步的基础,包括其衍生产品在内,无论载体有何种变化,出版物者都是思想者、知识界和读者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承担着文化和知识传播的重任。优秀出版物的交流,也是历来各国人民间深入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的出版人,我这样看待我的工作:我坚持做的,无外乎是促进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详细】

翻译单元:文学与翻译

韩静:翻译是沟通,翻译是跨文化交际

翻译语言就是翻译文化。翻译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识别并翻译源语言文本中隐藏的和无形的认知和文化语境,以便目的语听众理解。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种语言和文化不存在同一性。翻译过程中如果要寻找对等时,我们需要明白不存在无差异的对等,而且对等不等于复制。【详细】

李尧:让我们的作品,有尊严地走向世界

汉学家也好,中国学者也罢,在翻译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时候,都不能以外国读者不熟悉、不了解、看不懂某一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为借口,就肆无忌惮地删节、修改中文原著。翻译的功能之一,恰恰就是要把别的民族不熟悉的东西,包括所谓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介绍给他们。【详细】

评论单元:批评的价值

安东尼·欧曼:评论的价值

关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评论家有某些基于社会形态和同代人的价值评判模式,他们会就文学在社会形态框架内所能扮演的角色对文学做出评价。教“慢读”的老师们呢,对价值有着不同理解。这种对“价值”的理解,很不幸和开始时我提到(且一直会首先提到的)的“直觉”的概念一样引人深思。【详细】

本·丹汉姆:生态,多样化和文化

BBC系列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二季》第六集名为《城市》,它讲述了生存在世界各地城市中心的动物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和其他动物文明的诸多碰撞,而这些动物或是面临致命结果,或是成功地适应城市环境。虽然通常是其他动物被迫适应我们人类构建的环境,但《城市》在结尾描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愿景: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高密度城市,为比城市中现有的更大的物种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详细】

谢有顺:为批评立心

何为批评之心?我以为它至少包含义理、实证和文体这三方面。其中,又以义理为最高。批评的义理,不仅是指思想或哲学,它也是指文学的道义与艺术的原理。不合义理的批评,即便姿态勇猛、辞章华丽,终归偏离了文学的大道,而难以服人。【详细】

李朝全:批评是一种选择

批评是一种选择。选择的结果一是推介给读者观众,引导阅读欣赏风尚,提升受众文艺艺术素质。一是面向作家,引领创作思潮与趋向。一是对优秀作品进行经典化、历史化,使之进入文艺史、艺术史、文化史。文艺批评的力量包括其本身所具备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也包括对文艺创作的反作用力和推动力,读者阅读鉴赏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详细】

诗歌单元:诗歌与社会

大卫·马斯格雷夫:诗歌中的听觉场景分析与声音

正是由于我们容易误听、误解且选择性地接收信息的倾向,才使我们找到一些重要的可能途径来取得进展:请容许我强调,此处我并不是在说“虚假新闻”,或是对气候科学的顽固无知;而是把评论限制在诗歌领域。与我们对古典信息论的期待相反,比起在全是寂静的孤立状态下听取打断的言语,人类大脑在拥挤或吵闹的环境中,更容易正确听取并理解受阻信息。这就是阿尔伯特·S·布雷格曼(Albert S. Bregman)所说的“听觉场景分析”,我认为它对我们思考诗歌中的“声音”有些启示。【详细】

杨克:从对现实深刻关注的有限中看到无限

1980年,我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不仅是我,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是从这本书开始,第一次读到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我十几年前曾写过文章,提及当年第一次读里尔克的《豹》这首诗时对我的精神冲击。从此,可以说在几乎整个80年代,我们都在狂热读西方现代后现代作品,包括各种文艺理论和哲学,深受欧美文学和拉美“爆炸”文学的影响,强调自我,认为如何写比写什么重要,如梁小斌所言; 一块蓝手绢,从阳台上飘下去,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详细】

郑小琼:将庞大的事物钉在诗歌的墙上

诗歌中的词语具有无限可能性,词的多种意义像不断交叉的路径,不断地蜿蜒伸展交错,让我们的表达有了无限种的可能性。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时,将一些具体的事物,比如图纸,铁锈,机台,钢针,螺丝,胶片,合格纸等,不断通过某种暗喻来呈现内心的精神感受。这些支点性的词语有时如一枚铁钉,能将庞大的事物钉在诗歌的墙上,它让图纸铁锈等日常事物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比如斑驳的铁锈便可以隐喻起伏不定的人生,“铁”可以隐喻不同的内心情感,忧伤,疼痛,喜悦等,大大地拓展了“铁”在艺术表达中的美学意义。【详细】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