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春日里访红安(马誉炜)

来源:人民日报 | 马誉炜  2017年05月08日08:20

在大别山区龟峰山上杜鹃花盛开的四月,我来到名闻遐迩的“二百位将军一个故乡”的革命老区——湖北红安。

远远望去,满山遍野的映山红,灿若丹霞,像一簇簇火焰,映红了朗朗春日的天际。

一提起红安,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想起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壮烈牺牲的无数英烈。在红安县城关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里,我看到这样的诗句:“血染沙场气贯虹,捐躯为国是英雄。四民安享新生活,奠洒供花岁祭隆。”红安,作为革命老区,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黄麻起义揭开了鄂豫皖土地革命的序幕,绘制了创建鄂豫皖工农武装的蓝图,奠定了鄂豫皖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基础。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红安是鄂豫皖苏维埃政权的中心,苏维埃军政机关就设在红安县的七里坪镇,当时的七里坪曾被命名为“列宁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就诞生在这里,并从红安的黄柴畈开始西征转战。由于这个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强大,还曾在这里举行过国共合作谈判,后成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安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解放战争的重要依托,这里的人民群众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作出了巨大贡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生前曾多次叮嘱家乡的负责同志:“红安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大啊!四十多万人口的县就牺牲了十三万四千多人,真是血流成河!那时群众支援革命,什么都拿出来了,把我们当成他们的儿子,他们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太大了。如果我们不关心他们的疾苦,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就对不起他们,就是忘本啊!”

如今,我怀着敬仰之情徜徉在红安这块热土上,这里到处都流传着当年赤卫队、游击队和红军奋勇杀敌的故事。1927年11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时的黄安(即今红安)、麻城一带三万多不甘压迫和剥削的农民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整个红安大地,到处响彻着“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歌谣,令敌人闻风丧胆。鄂东军在人民群众的协助支援下,多次打退黄安反动势力和国民党军的进犯。但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被迫突围,总指挥潘忠汝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黄麻起义,成为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党领导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及其后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其中从黄麻起义中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四位,开国将军有二十五位。加上后来的革命斗争历练,仅红安县,就走出二百二十三位将军,这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也不多见。有人总结出独具特色的黄麻起义革命精神是: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我在位于红安县城陵园大道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里,看到一本已经有些泛黄、二十多年前由红安县委党史办公室主编的名为《黄安战役》的小册子,里面记述着黄安战役从开始筹划到最后胜利的详细经过,深为革命先辈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不屈的精神所感动。红军指挥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佳话。秦基伟将军在一篇回忆录中特别提到:“战斗中,我们都摸到一个规律:哪里的战斗任务最重,哪里的情况最危急,徐向前总指挥就出现在哪里”。在黄安战役的总攻阶段,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陈昌浩亲自坐上一架刚刚从敌人手里缴获过来的飞机,到黄安上空扔炸弹,散发传单,骚扰敌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总攻时带领该团一、三两个营攻打西南角的溜坡山高地,先是以火力侧击敌人,继则拔出大刀,冲入敌群,与敌肉搏,砍得敌人血肉横溅,魂飞胆裂。第十一师三十一团团长赵赐吾,经常带领赤卫队员乔装打扮,神出鬼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拾敌人。在一次战斗中,带领部队向敌人冲击时,不幸负伤,他仍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杀,直到身中数弹,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的事迹也被乡亲们编成歌谣传唱:“黄安有个赵赐吾,革命坚决胆子粗;土豪见了吓得哭,白军见了直叫苦。”在红安,像赵赐吾这样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先烈不胜枚举。1931年12月,为纪念黄安战役的胜利和表彰黄安人民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县改为红安县。`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看一看当年鄂豫皖中央分局下发的那一份份“补充新兵”“动员群众参军送粮”“筹集粮食支援围攻黄安城作战”等“万急通知”“紧急通告”,就能想象得到当时的境况。红军经常是在几乎断炊断粮的情况下行军打仗,他们既要根据需要征集兵员、筹集粮食等生活物资,又要严格执行政策纪律,最大限度地保护民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在自己安全无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源源不断地向自己的队伍输送子弟、捐献一批批的粮食和其它物资。红安县呈现出“男女老少,全力以赴;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动人情景。

我在这座革命历史纪念馆写有“革命母亲”字样的一面墙前驻足良久,听解说员讲述数位“革命母亲”中,一位名叫周家姆的大妈“牺牲亲子保护红军”的故事。那是在一次战斗中,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时任红军团长王树声遭到敌人疯狂追堵,情急中他躲进农村老大妈——周家姆家里。当几十个荷枪实弹的敌人来到这位大妈家“要人”时,周家姆进屋叮嘱王树声一定要藏好,然后把与王树声藏在一起的大儿子王正道拉出来,给他带上一顶红军帽子,交给敌人带走。不一会儿,村子附近的河滩上响起枪声,敌人抓到的“王树声”被残忍地杀害了。村子里的周大妈顿时晕倒在地,醒来后她并没有落泪,只是紧咬着牙关……这位“革命母亲”,一辈子生了四个儿子,二儿子、四儿子相继参加革命牺牲了,三儿子也被还乡团杀害。红军战士们都称孤苦伶仃的周家姆为“干娘”。新中国成立后,身经百战的王树声将军探亲回到家乡,步行十多里路找到周家姆大妈,跪倒在“革命母亲”面前说:“娘!我是国伢(王树声的乳名),树声!是你的亲儿子,是你的正道!我养你……”

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神圣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血浓于水啊!据红安的乡亲们介绍,在红安,革命战争年代曾出现过许多的“绝户村”“寡妇村”,一些村子至今还有当时战后被一起掩埋的“万人冢”。这里,还有被张国焘错误路线“肃反”杀害合葬的数个“红军坑”。在纪念园长长的“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上,按姓氏笔画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戴雪舫戴先伯戴先诚戴先治戴克敏戴华堂……汪立明汪宗新汪明秃汪昌祥汪喜林汪显华……郑植玉郑国长郑炳柏郑国像……方忠兰方思利方思祥……

红安的土地,每一寸都在滴血。

在大别山地区,一北一南都生长着一种富有诗意的山川红叶。位于桐柏山北部的栲栳山上,生长着一种俗称“黄鹿柴”的植物,它的叶片是红的,那红叶每年从寒露开始红起,一直到严冬数九天气,花儿的叶片圆圆的,连茎脉也是红色的,每朵花儿从花蕊红起,然后连成一簇簇、一片片、一丛丛,如同山里渐渐燃起的篝火。高低错落的山川峡谷间,又像一件件悬挂着的红战袍,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而在长江以南,离红安不远处的麻城龟峰山上,漫山遍野绽放着红红的杜鹃花,这种花儿是在每年清明过后的暮春时节开放。同是杜鹃花,色彩却各不同,有粉红的有枣红的,有浅紫色的有大红的……有的深沉,有的恬静。姹紫嫣红,昂扬向上,争相吐艳。在我的眼里,她们是通人性的呢!仿佛纷纷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块热土上日益久远的故事。

春日里的红安,一派勃勃生机。那漫山遍野火红的杜鹃花,不正是毕生为追逐人民幸福梦想奉献牺牲的先辈们那一张张笑脸吗?!

听,远处传来悠扬动听的歌声——

夜半三更呦盼天明,

寒冬腊月呦盼春风。

若要盼得呦红军来,

满山开遍呦映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