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还鲊”教子廉
三国时期,吴国江夏(今湖北鄂城)有位名叫孟宗的人,因避孙皓字,后来改名仁。他曾任光禄卿,负责宫廷膳食,有一次,他因别人的敬酒多喝了几杯,哇哇吐了起来。大家看到他吐出的竟是一摊麦饭,深为惊奇,都想不到他成天与佳肴美酒打交道,自己吃的却是普通的麦饭!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做注时,特别补注了孟母教子的故事。原来,孟仁的清廉自守,与母亲对他从小的教育分不开。
孟仁少年的时候,母亲把他送到远离家乡的南阳,拜当时的著名学者李肃为师,求取学问,母亲还特地为他缝制了厚厚的褥子和又宽又大的被子。有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问孟仁母亲。她回答说:“我的儿子年少,品德修养不够,还不能吸引和招致众多志同道合的人。而无论是求学还是治学的人,大多数都家境贫寒,所以我缝制了厚褥子和大被子,是想让那些有道德和学问的人借以御寒,也让我的儿子有机会多和他们接触,向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和治国的学问。”孟母的话传到孟仁耳朵里,他深为感动,于是更加发愤读书,从早到晚一点也不敢松懈。他的老师李肃对孟母也很赞赏,并鼓励孟仁说:“你好好读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孟仁学成以后,开始在吴国骠骑将军朱据的军营里做办事员,同时把母亲也带在身边。孟仁颇有学问,志在建功立业,但是眼下觉得自己职卑位低,心中总是有些闷闷不乐。一天夜里,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屋子到处漏雨,孟仁母子无处安身。这又勾起了孟仁的心事,他坐在那里长吁短叹,悲伤哭泣,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对不起母亲。孟母看见儿子意志消沉的样子,便批评他说:“大丈夫立身处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意志坚定,决不屈服。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话,就是这个道理啊!你眼前的这一点小困难算得了什么!你反而更应该以此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有什么值得悲泣的呢?”经过母亲这么一番开导,孟仁豁然开朗,重新振作起来,从此更加勤奋做事了。
不久,朱据听说了这件事,对孟母教子赞不绝口,也十分同情他们母子的处境,就把孟仁调去当了一个管鱼的小官。孟仁想到母亲数年来的含辛茹苦,于是自己动手织了一张网,捕了一些鱼,又腌制成鱼干,派人送给母亲补补身体。谁知他的母亲却把鱼干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并且严肃告诫他:“你担任管鱼的官,反而送鱼干给我,别人会怎么议论你呢?当官的人应该避免嫌疑,而你这种行为却违反了避嫌之道啊!”听了母亲这一番语重心长的教导,孟仁十分感动。从此,无论在什么官位上,他总是牢记母亲的教诲,尽职尽责地处理好各种政事。
古有名言,“教育子女有五条:引导他的性情,开阔他的志向,培养他的才能,鼓励他的气势,纠正他的过失,五者偏废一者都不行。”孩子的心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母是孩子心灵这块土地的直接耕耘者,如何播种,播什么种子,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孟母教子,因势利导,注重“德量涵养”,如水,润物无声;如歌,余音绕梁;似光,照亮迷途。孟仁修身,知过就改,砥心砺志,勤于“躬行践履”,终于有所成就。这种“贤母使子贤”的效应,真是让人“看遍了星空,却没有发现哪里有比母亲更灿烂的容颜。” 身为父母,希望子女长大成人有出息,能不学学孟母教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