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半顷田
当我们兄妹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每年学校放寒暑假,父亲就会动员我们回老家住几天,并亲自送我们回老家。有时我们并不愿意去,主要是交通不方便,下火车之后要走很远的路,累得我们歇一天也缓不过来。然而,农村生活的另一番景象,在我们少年时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今日时常想起,令我感动,令我思念,令我回忆。
在断断续续的记忆中,时常听父亲讲起在父亲小的时候,老家曾经是一大户人家,兄弟姐妹很多,因此老家的前后园子也很大,足有半顷田。
六十年代初,老家住着爷爷、老叔、老婶,还有堂姐、妹,弟弟等一大家子人。在我几岁的时候,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也是我们兄妹长身体的时候。那时不只是商品短缺,最主要的是粮食不足。农村的日子还免强度过,住在城里的人们粮食定量,按月供应,根本就不够吃。我家与其他家庭一样,兄妹四个人吃饭时像比赛一样,每顿饭吃的总是那么香。如果不是父亲“计划吃饭”的办法得以实施,我家的粮食半个月就会吃光了,用父亲的话来说“要细水长流,不然后半个月扎脖吗?”老家亲人们知道我们的粮食不够吃,非常着急。就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爷爷和老叔每年都为我家送粮食。送来的虽然是高梁米,可老家的亲人们吃的却是红薯,这些红薯就是在老家前后园子半顷田里栽种的。当时为了我们一家人不挨饿,老家亲人忍痛砍倒了很多果树,换来了红薯的倾情奉献,我们一家终于在老家亲人的关怀下,熬过了那可怕的灾荒年头。我十三岁回老家时,还曾经看见在家里有红薯囤子摆在屋子中间,里面装着很多红薯。听爷爷说是在积蓄粮食,以防万一。
九十年代初,住在城里的亲戚和我们一家三口再此回老家时,我们对前后园子种植的果树非常感兴趣,还清楚地记着有96棵果树。虽然果树的品种不多,但是,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里,老家人的生活已经是非常富裕的了。特别是春、夏两季的时候,果树长势喜人,枝繁叶茂。秋季时硕果累累,令人垂涎欲滴。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老家不但重新翻盖了房子,还将原本种红薯的半顷田又种植上了果树,而且又增加了新的果树品种,每年秋季那李子树、枣树、山楂树、苹果树、梨树等,结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夏季在园子里打井、浇果树。冬季扣蔬菜大棚,各种农机具样样俱全,又养了二百多头粮食猪。整个半顷田里如同农贸市场,应有尽有,同时也供我们远隔千里之外的亲人们回老家享用。
时至今日,每年我们兄妹都要回老家。当走进这半顷田,就会想起发生在六十年代栽种红薯充饥,将粮食送到居住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家,帮我们走出那段漫长的三年困难时期。就会明白父亲经常让我们回老家的用意,父亲是教育我们兄妹不忘老家半顷田的馈赠,更不要忘记对老家亲人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