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在全球化时代的写作方向
生活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所有的作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如何才能写出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生活大同小异,地区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没有一个人可以回避或视而不见。比如说城镇化,比如说由城镇化带来的乡村空巢问题……即使是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城镇化对于原来生活的巨大冲击。而过去那种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年轻人纷纷离开原来的土地,到外面去工作与生活。面对越来越相似的同质化的生活与同质化的时代,“怎么写”“写什么”成为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仍然像过去那样埋头苦干,我们的写作很有可能就是无效的。
具体到我们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80后”、“90后”写作者,相较于前辈作家,面对的困惑肯定更多。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到我们对于创作题材的选取,当然,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生活的看法和表达。
对于“50后”这一批少数民族作家而言,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可贵的担当精神,他们在写作时可能会自觉地去描写本民族或他们出生与成长的那个地区的生活以及风土人情,因为那才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同时,他们也因为书写了这种有别于他人的东西,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不一样的阅读经验而在文坛受到认可。
时代在变化,我们“80后”、“90后”的写作者,即便是出生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在十来岁的时候到外地求学,继而一直在那些远离故乡的地方工作与生活,往往对本民族和出生地的认识非常有限。对我们而言,民族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性的东西,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尽管很多东西永远都会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
因此,在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上面,我认为“80后”、“90后”这两个代际的写作者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如果说有,那就是“80后”这一代作家对民族文化可能表现得更为自觉一些。毕竟,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对社会的深度介入,会让我们认识到,在这个越来越趋于一致的世界里,什么东西对我们来说最重要,什么东西最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关注和思考、花笔墨去书写和表达,什么东西最具有文学价值。
如果说我们正在积极地从我们千篇一律的琐碎生活中走出来,去有意识地书写与本民族和出生地有关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以说,我们正在走向成熟。因为我们已经走在了寻根的道路上——我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家族乃至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惟有知道自己的来处,才看得见自己的未来。事实上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写作者,只有弄清楚自己的精神谱系和身份履历,为自己的创作寻找和建立一个坚实可靠的背景或者说根基,才能写出成熟而厚重的作品。
而“90后”这一代写作者,由于更年轻——他们基本上是与互联网和新媒体同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带有全球化时代的鲜明印记,而与本民族和出生地的关系甚少。正是这样,他们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会更加随心所欲;他们要表达的东西,会更丰富多彩。而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成长与生活环境,也会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相对而言,他们的写作更为纯粹,更为自由,更为轻松。这大约也是为什么“90后”作家刚刚冒出来就比较容易受到关注的原因。
我还想说,在文学创作中,要成为区别于他人的“这一个”或“那一个”,非常不易。而我认为我们作为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写作者,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只要你想表达不一样的东西,或者说具有这方面的能力,你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的背后站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还有一个在精神上永远不会消失的出生地。它们确实是一笔巨大的文学资源。只要你有能力用文字把那种隐藏在民族符号之下的不一样的民族特质表达出来,它们就有可能变成你写作上的根据地。另外一点,全球化确实在弱化我们的民族族别,而且这种弱化不是无形的,而是用眼睛可以看见,用鼻子可以闻到,用耳朵可以听到的,我们的优势也随之被弱化,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恰好可以借此机会将我们的民族和出生地置放于全球化这个背景下进行考察和书写,这未尝不是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