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我出生在秦楚交界的商洛大山里,父母是农民,兄弟四个之间年龄相差只有两三岁。非常感谢爹妈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年四季在贫瘠的山地里操劳养活我们一大家人,还要含辛茹苦供养我们兄弟四人读书。我爹说:“再穷也要好好念书,就是将来务农,没得知识你连庄稼也务不好。”
小时候的玩乐是有限的,除了帮爹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外,时间全部用来了读书学习,从不敢懈怠。
我小时候读书,除了小学离家只有二里路外,初中高中的学校要翻山越岭走上几十里,吃住都在学校里,常常两三个星期才能回一趟家。爹妈省吃俭用,给我们弟兄带足上学的干粮。记得好多次,我爹来回步行一百六十多里山路,给我和二哥送干粮,从花瓶子深山到龙驹寨县城,饭都舍不得吃。
读书让我知道了山外的世界是多么精彩,学好功课外,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课外书。那时的学费虽然不多,但爹妈挣钱也艰难。没有钱买书,我喜欢的书都是借来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一弓等作家的书,只要能借来,往往整个通宵读得身临其境忘乎所以。那时家里点的是煤油灯,要凭票购买,我妈说:“娃喜欢,就让娃看吧。”
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兄弟都高考落榜了。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我们觉得愧对父母,爹妈却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端不上铁饭碗,只要学下真本事,日子还一样过。”
在老家花瓶子庙沟小学当了两年代理教师,我下定决心去到西安打工。我大哥给我买来服装裁剪书,说:“你去学个手艺吧”。我学会了裁缝,在西安李家村当裁缝,老板是南方人,裁衣服,熨衣服,每天要劳累十七八个小时。但我读书的爱好没有变。古城认识的人少,我就开始用微薄的工资去买书,多年来,没有攒下多少钱,书却珍藏了好多。
正因为爱好读书,让我在古城打工中不寂寞,也是因为爱读书写作,还得到了文坛前辈的鼓励和呵护。在每天只有五个多小时休息的时间,我硬是挤出时间参加陕西日报新闻培训班,读完北京鲁迅文学院报告文学写作班的课程。著名作家贺抒玉老妈妈给我说“有志者事竟成”,我崇拜的作家老乡贾平凹鼓励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感谢咸阳作家李春光老师,他说:“爱好读书写作,用手中的笔为献血宣传不是更有意义吗?”他推荐我来到咸阳血站宣传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公益宣传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又开始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感谢血站领导和同事的关怀鼓舞,通过苦读,很快通过全国采供血机构上岗考试。好在单位有一个阅览室,专业的文学的社科的书样样齐全,在工作之余,我又能静下心来彻夜读书。我想,在读书的同时,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是更好吗?
心中有爱,读书就是快乐。先前的爱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磨练,已经觉得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非常庆幸的是,如今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可以静下心来写作。我不负众望,宣传无偿献血公益的书《感谢您挽救我的生命》出版,加入了省作协,获得了陕西省首届慈善文艺作品创作奖,还被纳入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我觉得文学缪斯女神在向我款款走来。
活到老学到老,当我的长篇小说《黑磨坊》创作完成时,著名作家方英文老师给予高度评价“于国良同志痴爱写作几十年,成果比较显著,长篇小说《黑磨坊》写乡村老师和普通百姓奋斗人生。充满正能量,请予支持关照。”回到商洛大山,我给爹妈叙说我的工作,我爹欣慰地说:“好好学,只有读书,你这辈子才能对社会有点用处。”
于国良,陕西丹凤人,爱好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报告文学创作函授班。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血站《西部献血》报编辑记者。著有无偿献血公益宣传报告文学散文集《感谢您挽救我的生命》和长篇小说《黑磨坊》,现居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