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扮靓篓子石
站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向东远眺,有一座大山自北向南,逶迤起伏,绵延百余里,犹如苍龙出山,直奔长江而去。
在这座山脉的最高峰,有两座巨石,一东一西,兀立于此,海拔均在1270多米,形似篓子,平分秋色,相得益彰,似乎缺一不可,如天外飞来,镶嵌其中,巧夺天工,格外引人注目。在两个巨石之间,还有一个较小的圆柱形巨石,这是传说中的仙人插下的打杵。千百年来,这三大巨石顶天立地,傲视四野,历经风雨雷电而不倒。晴天丽日,方圆几十里可见其巍然屹立,着实为大自然“神来之笔”描绘的画卷,铺陈于大别山腹地。
自古至今,这里地名一直叫篓子石,属英山八景之一,素有“仙人挑担篓子石”之说。相传一位神仙挑担巨石助女娲补天,途经大别山歇息,闻听远处公鸡打鸣,知之为时已晚,只好搁置于此,弃石而去。
这两个篓子石,位于英山县石镇叶山村和草盘镇上沟村交界之地,彼此相距约100-120米,直径都在50-60米之间,高约35-55米。在两个巨石之间的圆柱形巨石,高约8米,直径3米左右。从地质学来讲,这三大巨形花岗岩石乃因地壳运动,历经风雨剥落而成。因其地处江淮要地、吴楚咽喉,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篓子石那里仍有旗杆石、舂米石等遗迹。 据一些老人讲,山顶昔日还建有龙王庙和神社。如今,石庙、神社大部分已坍塌,依稀可见其旧时踪迹,但前往祭拜者甚众。
登上篓子石,天高地阔。虽有攀高之劳累,但脚踏山顶,顶天立地,眼界辽阔而悠远,同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惠风徐来,吹走汗水,疲惫渐消,心情格外舒畅。尔后,看远处大小山丘起伏,心旷神怡,万事皆空。尤其是小雨霏霏之时,登上篓子石,则可见云雾飘渺,篓子时隐时现,还有一缕缕白云飘舞半山之上,似玉带缠腰。遇上晴天丽日,站立篓子石上,举目远眺,目光没有尽头,东可观红花咀水库、国家森林公园--桃花冲,西可看张家咀水库、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主峰风景区,南可望羊角山、英山尖之神韵,还可放眼“西河百里换新天”等等。看罢美景,你倚靠在篓子石上,想一想篓子石,任由风吹雨打而不倒,节气非凡,或许能忘却日常之苦恼,让烦躁身心得以休整,达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无奢求品自高”的境界;抑或能让你让心境似岩石般沉静,对世事人生有所思、有所悟。这,难道不是登临篓子石的收获么?
篓子石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在篓子石山顶和山腰,目前已发现有大红、粉红、紫、白、黄五色杜鹃,花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25日—5月15日之间。一些大的古杜鹃林,树龄在500年以上。
每到春末夏初,那漫山的杜鹃花,竞相绽放,红的红似火,黄的黄灿灿,白的白如雪……娇艳欲滴,彼此争艳,相得益彰,煞是好看。每当清风徐来,那些五彩杜鹃花儿微微律动,纷纷向你点头、微笑,似乎欢迎你的到来。遇上雨雾天,登上篓子石,如入仙境,杜鹃花儿时隐时现,犹似万千仙子,个个玉唇带露,沁人心脾,美得让你思维有些紊乱。千百年来,篓子石毅然挺立,气宇轩昂,环视江淮,显得那么从容和淡定。那些天然的杜鹃花儿,缠绕着篓子石、依偎着篓子石,装点着篓子石,与篓子石相依为伴,甘守寂寞,摒弃浮华,至诚不愈,似乎演绎着人间大爱。
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篓子石因杜鹃而魅力大增,杜鹃因篓子石而吃香闻名。
观五彩杜鹃,拍篓子奇石,摄日出云海,看民俗风情……近年来,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加、精神生活的丰富,篓子石及其杜鹃以其多彩多姿的特色,吸引着合肥、南京、武汉、黄石等大江南北的摄影人、驴友和普通游客。尤其是每年都有大量摄影人到此采风,一览美景。有些拍客还一年之中数次登上篓子石,或夜宿山顶,或早出晚归,拍出了许多精美的照片。
如今,地方政府与商家已秉承“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联手打造篓子石特色景区。相信明日的篓子石,将会以更加迷人的风姿,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大别山生态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