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厚重而开放的力作——评郭梅新著《杭州戏曲史》
检视浙江的戏曲发展史,可以发现杭州的地位举足轻重,说“一部浙江戏曲史半部在杭州”并不为过。但与杭州戏曲的重要地位不相称的是对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可喜的是郭梅的新著《杭州戏曲史》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些缺憾。该书共60万字,共计八章,其研究对象涵盖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直至当下的杭州戏曲,既有翔实的史料发掘与陈述,又有专门的剧作家研究,既有戏曲政策、戏曲运动等宏观层面的审视,又有剧团、剧目等个案剖析,并广泛涉及戏曲笔记、演剧习俗等,内容繁复。阅览该书,可以发现开放的视野、纵横开阖的结构框架、丰富的文献汇集和述评式的写作是其几大特点。
首先是开放的视野。作为古典文学专业的学者,郭梅没有将自己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古典戏曲领域,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将20世纪以来的杭州戏曲一并纳入研究视野。在文学史意义上,这一时段属于现当代文学范畴,通常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涉足的并不多,而这一时段的戏曲有学者称之为“现代戏曲”,以示与古典戏曲的区别。郭梅的《杭州戏曲史》打破所谓的专业、学科界限,以地域为集结点,将杭州上至宋元、下至当下的戏曲现象、戏曲作品、戏曲作家统一进行研究,体现了一位学者不拘一格、勇于突破的可贵品质,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确保研究对象的完整性,为研究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由于整体研究视野的拓展,《杭州戏曲史》的结构框架亦显得开阖有度,大气磅礴。全书自宋元始、讫于当下,在纵向上清晰地厘定了杭州戏曲“史”的框架。在横向结构上,针对不同历史时期杭州戏曲的发展特点,选择各异的切入点进行拓展性研究,如对于元、明、清三个古典时期,便以代表性剧作(剧评)家为切入点,以人带戏,第四章第五、第六、第七节中对吴吴山三妇、刘清韵、陈小翠几位女性戏曲人的论述更是拓荒性的研究,对于还原清末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真实的戏曲样貌具有相当的贡献;而对于地方戏勃兴的民国时期,便以剧种为切入点,以京昆为引领,重点钩沉了越剧、杭剧、目连戏、三角戏四个地方剧种,在对比中凸显了地方戏的“地方”特色及其与京、昆等传统剧种的关联;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杭州戏曲,由于历经过全国范围展开的“戏改”,而此次“戏改”的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由此戏曲是在整体面貌上发生蜕变、而非局部的改变,因而该书便选取各剧种中最具影响力的剧团为依托,以团体串联起人和戏,删繁就简、突出主题。而在第七章中,著者就杭州题材的戏曲剧作进行了专门论述,当中既有广为大家熟知的梁祝、白娘子、岳飞等故事,又有显得生冷的“小青戏”。对于前一类剧目,由于这类题材的传播早已超出江南一隅、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域,其载体亦是跨越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秦腔等多个剧种,故而作者精心摘取其中最能体现“杭州”元素的层面加以阐释,如梁祝故事是重点剖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故事在与京剧、川剧的对比中突出了越剧和婺剧本;至于家喻户晓的岳飞的故事,则是翔实厘定其起源、流变等一系列问题,将豫剧、汉剧、京剧、昆曲等多个剧种的此类剧目择要剖析,此时作者注目的并非其剧种载体,而是其间的原发性因素——杭州、岳庙、岳飞,由于互文效应的存在,这些原发性因素寄生于上述剧种剧目中,多向度地传布“杭州”信息,从而丰富该书的核心概念。对于“杭州”标签更为鲜明的苏小小故事,作者选取了独属于杭州的剧种——杭剧进行评析,不仅推介了一部新编的剧目《苏小小》,更将鲜有人知的杭州本土艺术形式——杭剧纳入公众的视野。
《杭州戏曲史》文末所列专著、学术论文、报纸、网络等各类文献近300种,正文中所涉的词曲典籍、剧目辑刊等文献更是繁杂,可以推知其间搜集、甄别、摘选工作的艰辛。但令人欣慰的是,该书并不因为文献繁杂而显得冗长、晦涩,反而充满了情趣,这得益于作者述、评结合的写作方式和灵动的文字。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学者的研究性著述变得几如天书般佶屈聱牙,业内的研究者读来都颇觉辛苦,更不要说圈外的普通读者了。而该书能将深邃的寓意寄托于清新的语句中,读来充满趣味,思来启迪良多,既是同行深入交流的平台,又为广大的戏曲爱好者开启戏曲之旅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