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书情缘

来源:文艺报 | 林金壹  2017年04月28日07:28

世间缘万种,相遇方式各有差异,带来的惊喜或温暖的体验却多相似。《书海扬舲录》便是由奇妙的情缘线编织而成的书话体散文集,作者沈津用平实而饱含真情的文字将点滴情缘铺陈开来,笔墨生香。

“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蠹鱼。”沈津的“书福”可谓不浅。作为一名版本目录学家,他和书打了一辈子交道,过眼的书,尤是古籍善本类绝不在少数。做这一行的,要想培养出过人的鉴别能力,必须要多看多对比,并善于思考归纳。大凡讲中国书史,一些学者在述及元刻本时多认为其显著特点之一是赵体字,即元代刻书字体类似赵孟頫,但沈津却以为不完全是这样。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举出大量实例,对不同的元刻本作了比较,认为元代刻书的字体大致可以分成赵体、宋体、匠体、仿宋体等几类,不可一概而论。其博学和细致严谨的考证态度不禁让人折服。

作者回忆,《书城挹翠录》是其处女作,其中收录了一些他此前过眼的罕见善本书。因为这种书的读者面不广,为了将其出版,作者还倒贴了钱,却未曾料到印得不多的书竟很快售罄。苏州大学图书馆的瞿冕良还特意来信附上一张勘误表,看得自己“心惊肉跳,羞愧之极”。后来,沈津主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为这本书,他携家小奔赴美国,在哈佛燕京图书馆18年,每日以3000字左右的工作量伏案写作。当时在该馆工作的戴廉赠词:“经一篇,史一篇,书志撰成百万先,小楼人未闲。风一天,雪一天,废寝忘食志不迁,世间难此缘。”这样浩大的编写工程背后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但对于沈津来说,这也是一个能接触大量书籍的绝佳机会。生活虽略显单调,可只要有书作陪,“老蠹鱼”仍是乐在其中。

一直以来,让沈津引以为豪的是师从顾延龙、潘景郑和瞿凤起三位大家。在上海图书馆的30年里,顾延龙严格要求翻善本、做记录、练毛笔字等,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作者打下了扎实的版本目录学基础。在做人方面,几位先生更是以身作则,他们“待人接物谦虚谨慎,不摆架子,不张扬,也从没发过脾气。问他们什么,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沈津爱和书打交道,也因对书籍的一份赤诚之心结识了众多爱书人士,以书求师,以文会友。他们之中有学界大师如徐森玉、昌彼得、饶宗颐等前辈,还有民间收藏家如林章松、韦力、田涛等好友。沈津写下他们交往中的趣闻轶事、谈话点滴,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他们,进而体会潜藏在这些人士所作所为背后的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期盼大众能看见这个复杂时代里的文化良心。

(《书海扬舲录》,沈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