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朱自清的背影》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7年04月27日08:00

《朱自清的背影》

作者:高维生 著

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

ISBN :9787552111897

定价:46.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一部关于朱自清的踪迹史。本书考据翔实,文笔洗练,把朱自清的行踪、写作、交游、地缘进行了极好地壁和,由此展开了朱自清风雨兼程、焚膏继晷的心路历程。

读《朱自清的背影》

郭春艳

初读《朱自清的背影》一书,便有一股清气扑面而来,宛然朱先生卓立纸上。

作者在序中说:“阅读朱自清不是为了重温少年的记忆,而是对他生命的考证。”这句话草蛇灰线,成为一条文脉,引索了整本书的思绪,从而将朱自清这个人物从一记文学符号还原为一条血肉之躯。

朱自清的一生,极其认真。认真在写字上,每天最多写500字,先斟酌后动笔,写完不用修改,平时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外语水平。认真在读书上,他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王力、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认真在教书上,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但他仍如常去讲授、考试。认真在做事上,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准备办理移交时,特意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让继任馆长当恶人。”认真的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所综合性大学沁入一股绵远流长的人文气息。

朱自清的一生,极其清贫。1916年,正是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生逢乱世,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生朱自华娶妻武钟谦,并改名自清,改字佩弦,以示污浊中濯缨濯足、行藏在我,保持一己的独立和清白。他追崇的“自清”从其日记中便可窥一斑。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拮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他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因此日记中常有他胃病发作的文字。他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总是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授课,成为当时联大一景。因为借不到钱,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寄售各种物件。尽管极端饥饿,他仍第一个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愤然道:“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他在弥留之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是他最后的遗言,去世时,他的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的去世而降半旗志哀。众友人纷纷盛赞他,沈从文说他是“纯粹的君子”、李广田称誉他具有“最完整的人格”、叶圣陶则称他拥有“完美的人格”。

本书文字干净,没有椎心顿足的哭泣,没有义愤填膺的议论,没有矫情造作的煽情,作者只是娓娓讲述一个现代文人的故事,看似云淡风轻,却是至情至味,读后潸然泪下。他将朱自清的人生轨迹分成“少年记事、情缘回想、纯洁心性、旧时影迹”四部分,清晰了然,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背影、清华荷塘月色、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而这样的文字风格,也正契合了朱自清的认真和清白气质。

吴越文化滋养的朱自清文字清秀爽丽,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他积得一身傲骨,认真地做人做事,为了清白而甘于清贫,关键时刻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这是作者高维生意欲表现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他做到了,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有尊严的文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也许,朱自清的背影并不伟岸,但却真实,足以让我们对着沉沉时光远去的他致以注目礼。(来源:青岛日报2017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