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字般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江苏张镭  2017年04月26日09:34

一直认为,人的知识非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学习与人生历练的结果。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这层意思。但南怀瑾先生在他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里却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么一个人物——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个剃头的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清朝的时候,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的时候,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哪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候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傅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候鸦片烟瘾发了,鼻涕、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南怀瑾讲述的这个故事里的这个人物:杨剃头,杨和尚,很显然地,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可真是怪了,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怎么就会知道得那么多呢?连真正读书的人都难不倒他呢?

南怀瑾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个杨剃头、杨和尚“悟了道”,于是什么都懂,无所不知。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难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的人都是“悟了道”的?照此说去,那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的人都是不曾“悟了道”的缘故?

持有南怀瑾先生这种观点的,至少还有一个赵翼,一个袁枚。

赵翼是清朝人,是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晚年写过三首很有名气的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意思是说,年轻的时候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

“书到今生读已迟”,此句出自清朝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说的是宋朝大才子黄庭坚转世的事。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字山谷,江西修水人。修水县志及许多文人笔记都记载过这个故事。

故事说,黄山谷得中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今芜湖)知州,就任时才26岁。有一天他在州衙内午睡,梦见自己走出门外,来到一处乡村,老远就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婆婆,一个人立在家门口的香案前祷告,口中喊着一个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见香案上供着一碗还冒着热气的芹菜面,香味扑鼻,便不自觉地端起来大吃,吃完后回到衙门休息。一阵敲门声,把他的觉吵醒了,方知刚才做的是梦。不过,咂了咂嘴,很奇怪,自己的嘴巴里怎么留有芹菜香味?

想不到,次日午睡,再梦如昨。山谷醒来,再也坐不住了。遂起身步出州衙,循梦中道路行去,欲探个究竟。

行至一村落,所见景物竟同梦中完全一致。他径直走到一户人家,叩门而入,正是梦中所见的白发婆婆,便上前施礼,问婆婆何故在门外喊人吃面。老人答道:“昨天是我女儿忌日,她生前最爱吃的便是芹菜面,每年我都这样做。”

黄山谷感到惊奇,问道:“女儿故去多久?”婆婆说:“二十有六年了!”山谷突然意识到,自己今年不正是二十有六了吗?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啊!遂再问老人女儿在世之情形,老人说,她只有一个女儿,生前特喜读书,信佛吃素,非常孝敬老人,但就是不肯嫁人。并发愿求来世转为男身,做文学家。到26岁那年女儿生病竟随病而去,死前对我说,她会回来看我的。

山谷大惊,急问:“她的闺房在何处?我可以看看吗?”

老婆婆手指着一间旧房说:“这就是!你去看吧,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进得房间,房内陈设竟令他有些眼熟,靠墙立一大柜,上着锁,山谷问:“这里面是何物?”

“全是我女儿生前所读之书。”老人回答。

山谷说:“我想看看,不知可否?”

老人说:“锁匙不知被女儿放置何处了,自她去后我再也不曾打开。”

山谷想了想,说,锁匙应在何处,伸手一翻,果然找见。打开书柜,里面果真是许多的书稿。翻了翻,山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了,这些书稿中竟都是他每次应试的文章,而且一字不差!

天啊!山谷恍然大悟,自己前生曾是这个女儿之身啊!此地是前生的老家,白发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于是山谷跪拜在地,仆伏老人脚前,含泪叫了声娘!母女隔世相认,自然悲辛交集。

黄山谷的梦,抑或故事,令诗人袁枚大为感叹,“书到今生读已迟”,可见,袁枚是深信不疑的。

看来,这世上的人,大凡要有所成就,就得有黄山谷那样的运气。而一个人若要想什么都懂,无所不知,那你就得有像杨和尚、杨剃头那般“悟了道”的本领。

如此一来,人生真是有趣得很了。如果一个人的成就完全地归因于前世的积造,那今生的情形便颇有点像“富二代”了,即不需要任何劳作便可丰衣足食,安享人生。这样的情形倒也不错,只可惜,我这个俗人所见的人生实在都是依靠今世的劳作而存活下去的。即便那些“富二代”们,他们的享乐也非前生而是享他老子今世的成果。

也许佛家要传达的那些东西,只有他们能说得清楚,弄得明白。所谓他们,当然是指信佛的那些人。而我自己既谈不上信,也谈不上不信。这种状态,其实很糟糕。我在文学上的毫无建树,朋友说,与我至今没有皈依某种宗教有很大的关系。我的糟糕也许正在于此:偏偏,我就是不相信这样一种关系说。

尽管我承认,宗教完全可以作为人类的信仰,这丝毫没有问题,但信仰能否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任何人都不能武断地说“是”还是说“否”。

不过,说到文字,我的确觉得它有些意思,甚至于玄。同样是文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同样的文字,有人就能写得令人叫绝,有人则写得如同白开水,没有一点味道。说话也是运用文字,和写作是一样的。会说话的人,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就像那个杨剃头,什么都懂,无所不知。而有的人一开口就让人皱眉头,不是把话说得生硬别扭,就是把话说得低俗不堪。有人写文章能写成名,写成家,有人说话能说出名,说成家——口才好,也能成为家的,演说家便是。主持电视节目的那些个人,出镜的频率高了,便也能成为“名人”,“名嘴”,这个时代要出名,也委实不难。

读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知道了一个词:般若。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但你并不能据此而认定,般若即智慧。南怀瑾说: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的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文字般若,简单意义上的理解,就是文字的智慧。

南怀瑾说: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我因为没有皈依佛教,所以,我悟不了道,就只能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懂。即使写文字,也写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来。文字般若显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的宝贝东西。它不止需要“悟了道”,比如杨剃头那一种,还需要前世是个读书人,比如黄山谷那一种。如果一个人既不能“悟了道”,又没有前世之功,那么,可以肯定地,你此生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受苦受难也好,做牛做马也罢,都不必有一句怨言。有许多俗人把自己悲苦的生命归因于自己的家庭、父母,或者某一个时代,这都错了。一切的一切都与这些无关,而完全在你自己。在自己哪里呢?一,没有“悟了道”之悟性,二,前生也是一个懒人。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并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只有“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才特别高,不光这辈子的事他想得出来,就是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辈子读书是为了来生读的,别指望现学现用,至少,袁枚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