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书缘
说来幼稚可笑,小时候,贪玩的我,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一天傍晚时分,听着门口的小伙伴摇头晃脑地摆龙门阵,吹得眉飞色舞,吐沫星直溅,他摆的是一件奇事,天上的月亮落到水井里头去了,猴子到井水里捞月亮。
啊哟哟,天上的月亮每天晚上都高高的挂在深蓝的夜空,怎么掉到井水里去了呢?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呵,居然有十余只猴子去捞月亮,这猴子怎么去捞得月亮呢?这月亮捞上来了吗?捞上来的月亮怎么才能挂到天上去呢?于是,天真的我盯着这位小伙伴提问,小伙伴被我问的无话可答,最后才告诉我实话,这个故事是二年级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要知道结果只有看这本书才知道。可是,这本书哪里有呢?隔壁邻居的小伙伴插话说,你上学的哥就有哇。于是,等到哥放学回来,我就跟他要登有这个故事的语文书。哥想了好一会儿,告诉我,要书可以,得拿东西来换。我连忙问他:“该拿什么东西来换呢?”正在这时候,母亲烧了一锅新米粥,喊我们吃晚饭,一人一碗新米粥。我哥说:“就拿这个换。”
我们家吃高粱、苞米、山芋(红苕)已经好久了,但是,一碗粥的诱惑力难以抗衡我对课本书藉的追求。于是,那天的晚饭我没有吃,我咽着口水一直在门外玩,实际上是在等。我哥放学回来,也许肚子里叽里咕噜半天了,他一口气稀里呼噜的把粥喝完了,然后,从他放书的一只小木桶里,拿出他以前上学用过的一本书,小心翼翼地交给了我。这是一本没有封面的薄薄语文书,那天晚上,我急忙就着灯光打开语文书,找到有《 猴子捞月亮》的那篇课文,上面画着十余只猴子依次两手抓着前面一只猴子的尾巴,凌空倒挂,最底下的一只猴子双手在水里捞着月亮的影子,最后一只猴子的尾巴倒扣在一棵大树的枝桠上,一汪清水里面,一道道月影波碎。哦,猴子原来是这样捞月亮的,我明白了。月亮的影子怎么可以捞得上来呢?显然,这些猴子是白费了功夫,竹篮打水一场空。我知晓了故事的结果,但是,花费了童年里一顿味道可口晚饭的代价。
上小学了,从小远离父母亲的我,和祖母一起生活,同时还有一位上高中的表姐。三四年级的时候,在表姐那里,我经常能看到她的高三语文书和文学杂志参考书,其中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希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路》。其中精彩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往往分化了我的思亲情念,有的生字我就从《学生字典》查阅。只可惜,这些书在文革初期都被三次抄家的造反派一掠而空。
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经常到小学数学老师家玩,他的小儿子是我们低一年级的同学。他家有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栽种着各种树木和花草,一到夏天,院子里绿树葱茏,鲜花芳香。不过,真正吸引我的是他家里订阅的《收获》和《少年文艺》杂志,我们可以翻阅到《少年文艺》《收获》全年的杂志,在当年的小镇上,能够订阅《收获》杂志的人家是少之又少,小说《桥龙飙》我就是在《收获》杂志里看到的,其精彩的抗日杀敌故事,桥龙飙出生入死的神枪技艺在小说里描写得栩栩如生,至今难忘。
我的高中岁月里,学校恢复了上课。语文课老师是一位南师毕业的学子,听说文革前已经在几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多篇文章。他讲课娓娓道来,举重若轻,有独到之处,能抓住同学们的心思动态。有一次他无意在一篇课文中讲解到,意大利诗人但丁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诗歌《神曲》。那时,我正对诗歌感兴趣,结合忙假支农的情景,刚创作了一首《抢收》的诗歌,登在学校墙报上。下课后,趁着教研组办公室没有人,我找到老师,期望能否看看这本《神曲》。语文老师说,这种书在破四旧的时候已经清洗一空,学校图书馆不可能有了。我感到很失望,语文老师眨眨眼睛,对我说,你真正要看,放学后,跟我来吧。于是,放学后,老师领着我穿过树荫下的农田,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进他的居室。他从双层学生床的上铺拎下一只皮箱,谨慎地打开皮箱,里面都是他的换洗衣服,他从衣服底层拿出《神曲》三本递给我,关照不要给旁人看到。这三本书分别是《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都用牛皮纸包着,书页有些发黄,但是,书藉平整完好,显示着语文老师的细心、谨慎,显然,他是很爱惜这些书的。花了两周时间,我翻完了《神曲》,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老师。在当年的岁月,这些书可是要遭到批判与焚毁的,可以说,语文课老师冒着极大的风险,保存了这些心爱之物。
高中时一个炎热的暑假,学校安排我们班级的同学留校值班。我每次拎着水瓶到食堂打水,经过学校图书室,都看到图书室的一位曹老师,在图书室值班,他平时举止稳重,说话温和,庄重的脸颊微微发红。有时晚上,他的寝室灯都亮到很迟,我们都看到他一直在读书。好奇的我,有一次路过他的寝室门口,情不自禁地问老师,看什么书这样专注认真哟!曹老师微笑着说:“中国历史呵,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你们年轻人,不了解不行呵!”我尝试着对他说:“那,可以借给我看看吗?”曹老师坦率的递给我说道:“当然可以呵,这书是我自己买的,你看完后再拿来换吧!”我接过来一看,是《中国通史.范文谰著》,竖排的版本,厚厚一本。漫长的暑假,平时觉得老长,但是,这个暑假我才读完《中国通史.范文谰著》的四本,不知不觉,暑假悄悄地过去,学校已经开学了。
踏上社会以后,读书仍然是一种坚持与品味。每逢紧张工作后的闲暇之余,捧一本小说《白鹿原》或者其他文学作品及《小说月报》杂志,阅读行走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就觉的是一种心灵的休闲与倘佯,一种心灵的交汇与碰撞。
读书是人生思想不断探索的需求,读书是人生思想交流沟通的氛围,读书是人生思想陶冶情操的品味。读书使人宁静淡泊,读书使人大度从容,读书使人庄重涵养,读书使人明晓事理,读书使人结交好友,读书使人开拓进取。
曾经的好奇探索,曾经的纯真阅读,哪怕是童年的一份天真幼稚,哪怕是少年的一种憧憬求知,哪怕是中年的一缕理智思索,回望人生的岁月历程,我觉得都是一种对书的缘份,对人类历史前辈伟人的瞻仰与学习。
曾经的书缘,曾经的人生轨迹,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忆着人生书籍的缘份。
曾经的书缘,曾经的读书师长挚友,阳光风雨里一步步走来,回顾人生的坎坷历程,铭记人生的恩师益友书缘!(文 姜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