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写出普通人的尊严与追求——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研讨会发言摘要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04月24日07:30

3月31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常州市委宣传部、《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焦建俊,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光辉,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韩松林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从思想性、艺术性、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叙事结构等方面,对《桂香街》进行分析和研讨。专家们认为,《桂香街》是当代第一部以社区生活为视角的长篇小说,揭示了社区治理、社会和谐等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其主旋律题材和小说艺术的高度融合,为中国现实题材作品提供了成功范本,作品塑造的社区干部和普通小人物为文学画廊增添了新形象。

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

范小青多年来一直是紧贴生活的作者,没有跟时代脱节。桂香街是当今社会一个缩影、一个窗口,范小青将这个街道的前世今生挖掘得很充分。《桂香街》这部作品,有温度、有情怀、接地气,充满了正能量。对范小青来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这个实践是非常成功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小人物,范小青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挖掘出崇高,写出小人物活着的尊严与追求,并给予这种尊严与追求以肯定,以写作的方式向这些人物致敬、向生活致敬。主旋律小说容易被主题束缚,但《桂香街》结构宽大、构思巧妙,以桂香街几个主人公情感故事为线索,串联出底层人们广阔的日常生活,可读性很强。《桂香街》的语言也是贴着现实生活的语言,有现实感的同时也富有地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小说非常成功的地方。

韩松林(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范小青是我们江苏文坛的领军人物。在她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从早期的主要描写苏州小巷风情人物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桂香街》是一部充满生活张力的作品,描写了社区工作者的柴米油盐,把读者带进了当下的生活场景。范小青运用了大量可知可感的生活细节和独特的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语言,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这里面包含着范小青对居委会工作的理解、尊重以及对社区工作的深情。范小青的创作有几个特点:一是有坚定的人民意识。她长期扎根人民,对生活怀有一颗敏感的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社会历史的内涵变迁,以芸芸众生构成了一个当代世情的万花筒。她是一位贴着大地飞翔的作家,坚持从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又用自己的作品反哺土地和人民;二是有执著的理想坚守。范小青对文学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文学是她终生的梦想和追求,为了这份坚守她从未停下求变求新的脚步; 三是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范小青怀有一颗悲悯之心,作品中很少有大奸大恶,而是以荒诞色彩揭示出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以丰富的情感和连绵的善意展现出温情脉脉的生活画面。《桂香街》就是典型的温情之作。

徐宁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江苏的文学创作、江苏作家群在全国都有广泛的影响,作为江苏作家的领军人物,范小青一直以影响力昭示着作家的责任和姿态。《桂香街》就是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创作导向的成果。小说的原型、令人尊敬的社区主任许巧珍也因为《桂香街》这部跨越时空的作品而获得了不朽。这次研讨会不仅仅是对范小青具体作品的研讨,更是给了作家群体,特别是年轻作家一个示范、一个影响、一个指导,希望江苏作家们更好地坚持关注、引领,创作出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希望作家们坚守文学梦想,不改文学初衷,勇于开拓创新,为江苏文学的发展不断注入生命力和创新力。

徐光辉 (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范小青的长篇小说《桂香街》以常州为背景,以普通的社区干部为主角,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是我的左邻右舍。从这部作品中,我不仅看到生活的朴实美、本质美,更感受到作者对普通大众的关心和深情。正如范小青后记中所说,是许巧珍的动人事迹促成了她《桂香街》的创作。许巧珍是“全国最美小巷总理”,曾两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退休后主动到社区工作,五次被社区居民写联名信挽留,直到85岁生命结束的那一天。文学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在这点上范小青为常州市所有的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做出了表率。我代表常州市委宣传部对范小青为我们呈现了好作品、树立了好标杆、弘扬了好精神表示感谢。

张建康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范小青的多部作品都是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长期的合作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基于这种友谊,范小青把她的新作《桂香街》又交给了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们高度重视且倍感荣幸。范小青的创作一贯扎根现实生活、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新作《桂香街》也延续了这种创作风格,以居委会工作为主线,表现了普通居民的鲜活故事,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居委会主任形象。范小青饱含深情的描写,充分展示了一个作家对火热生活的洞察力和责任感。祝贺范小青有了个人创作生涯新的里程碑,也希望《桂香街》成为我们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王山 (《中国作家》主编):

我对范小青写作有充分信心,她的《桂香街》缘起于常州居委会的一群人物,这些人物是鲜活的也是生动的,但是如何将他们融为一部长篇小说,这个过程实际上非常艰难。《桂香街》成功地将火热的、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基层民众的工作生活,以文学的形式进行了一种重新的编制和呈现,是一部不折不扣充满了正能量的小说。书中刻画了很多有深度的人物,其中居委会干部小陈就非常有意思,是一个神来之笔。小说结尾将林又红认定为一棵树,是一种意味深长,饱含文学家深沉的感情,体现了作家对老百姓、小人物、基层工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温情关怀。书中虽然写了很多社会问题,但整体上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美好、信任和理解。这种写作方式为我们如何针对现实题材进行创作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经验。

丁帆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说《桂香街》是当下中国第一部写社区生活的长篇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小说延续了范小青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井小巷人物的写法。小说以市场为主线,以情场、商场、官场为辅线,整理出人物的谱系,所描写的桂香街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为本书增添了很多风情化色彩。主角林又红的性格是多元性的,她从老总的身份转换为一个最基层的干部,这样的转换轨迹看似是不合理的,但由于作家精心以性格决定命运来设计人物新的路线图,显得合情又合理,这是小说非常成功的地方。小说的场景设计也具有多样性,将最前沿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同时对人物描写以一斑窥全豹,揭示出一线社会的生活状态—— “不是我疯了是世界疯了”,林又红这句最精彩的话也正是小说的文眼。我觉得作者需要思考的是:林又红最后的选择虽然满足了普通读者大团圆式的阅读期待,但这对于整个小说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是弱化了的,不利于体现小说人物的复杂性和对于生活的深度揭示。

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桂香街》是一种类型创作,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遵命文学”。因为带给范小青创作冲动的是常州模范人物,她觉得自己应该要把她写出来。范小青为这种类型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很重要的经验——把命题纳入到自己的文学思路之中,而不是让自己的文学思路跟着命题走。《桂香街》充分体现出范小青的创作特点,我将其归纳为“寻找”的主题,即以“寻找”作为主线索去完成一种精神的寻找,最终寻得桂香精神就是居委会这个群体。进一步往深里寻找,可以发现桂香精神是与文化传承有关联的。虽然潘家大宅消失了,但潘家大宅种下的无形的桂花树保留了下来,历经文化精神积累,拥有桂香树的桂香街才得以弥散桂香精神。范小青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姿态,也得益于她对未来和未知充满了兴趣,始终拥有一种寻找的冲动,所以在她的小说中才不断有新的东西出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现如今,作家个人的创作与走势是同地方政府、国家民族密切关联的,这种现象要求作家和城市之间的力量互相叠加,用一个热词来说就是IP。常州是一个老IP,请一位著名作家来写这座城市,就将作家的形象、IP力量与城市沉睡的力量相叠加,从而激活了这个城市IP。小说中,桂香街是一个IP,而与之相关的家族是一个IP,当桂香街的历史与家族的文化与相配,就是两个IP叠加,所以很有力量。当江重阳出现时,桂香街这个IP已经不复存在,是小说开始重新激活残存在桂香街内部的所有人文情怀,激活曾经蕴含在桂香街内部的所有内容。小说有一条实线一条虚线,实是时代的实,虚是桂花的香味和人们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条虚线,小说就成了报告文学。范小青笔下的老常州民间底层的人文形象和林又红所代表的IP基础,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配合,可以形成具有特殊性的大IP。

李建军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范小青创作《桂香街》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具体人物的动人事迹,她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使得整部小说生动、有趣,并不沉闷。小说一开始林又红被群众当成蒋主任的情节就很有意思。所谓的“蒋主任”其实是一个活在无数人们想象中的人物,她贴心可靠,无所不能,一直被人们所期待。林又红个性善良、热情、疾恶如仇、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所以经常会被当成蒋主任。从林又红身份的错位可以看出现实的荒谬,这种荒谬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而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行为,又与作品深层建立的荒谬、反讽构成了一种对照。范小青对主题结构很有想法,以强烈的揭示感提供了更深层的叙事内涵,最终成功地呈现出一个有批判自觉和反讽自觉的叙事文本。

王尧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范小青对现实满怀感情,她的现实题材作品,特别是近些年创作的作品,是对小说艺术的尊重。《桂香街》是由常州市民事迹所引发的创作,但意义已经超越了桂香街、超越了常州,从艺术上提供了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文学文本。现实生活素材其实非常难处理,范小青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从日常特别是世俗生活当中表达出现实的复杂以及人物的命运,把世俗生活写得惟妙惟肖、体贴温和。小说的人物有一定的影子,书中几个人的关系构成了小说重要的部分。小说的叙述语言也有比较大的变化,相较于之前叙述语言的柔软,这次叙述语言有较大的突破。范小青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做了处理,非常不容易。《桂香街》是范小青个人创作历程上的重要收获,也会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文本。

栾梅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代文学中,农村、乡土的题材相当多,我们写都市、潮流、青年的作品也很多,但惟独写小巷的很少,这类题材是容易被忽略的。范小青《桂香街》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文学文本,是对我们当代小巷文学缺失的重要补充。这部小说以人物内在性格演变逻辑为基础,生动又合情合理。林又红本来是机关公务员,后来又去外企当了副总经理,怎么可能到底层的居委会去工作?实际上范小青写小说的时候在性格推演方面有很自然的交代与铺陈。林又红去外企面试时能够对考官提出尖锐的批评,从中可以看出她爽快、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性格。因着这样的性格,就有可能促成她最后的角色转变,很自然,不突兀。所以通过举例可以发现小说环环紧扣、浑然天成。把这样一种小巷文学、市井故事编织得如此精致、完美,范小青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吴俊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小说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主题上来说,范小青的作品给所有的作家提出了一个在市场上开拓文学创作的途径,即文学创作若要正面揭示主流价值观,应该进入社会底层和基层。这一点上,范小青的作品和以往的文学实践都是当前文学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从文学表现的形式和技巧上来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当正面表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是遭遇挑战的,即作品的形式方面会显得比较勉强、脆弱。《桂香街》在文学性的探索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示范。可以说,范小青可能是中国当代主流作家中写正面价值题材的作家里面,最好的一位。这与她的常年积累和艺术修养有直接的关系。《桂香街》的写法,其实也得益于她二三十年前对于江南里巷文化的艺术表达,在艺术上积累了大量的基础。

何言宏 (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桂香街》体现出范小青对转型时代的一种抉择和承担。这样一种承担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桂香街》的城市写作。小说笔触深入到居委会,将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揭示、体现出来,也直面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非常可贵; 第二,《桂香街》的女性人物塑造。范小青的女性人物形象有一个谱系——塑造女同志。林又红是女同志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她非常实干,又非常有担当,像桂树般温暖、阳光、芬芳,体现出当代女性非常重要的独特性;第三个是小说选择。在这个时代,要比较好地去理解、呈现、表达中国的现实,现实主义是最有效的方法。《桂香街》的人物塑造、悬念设置、叙事模式、语言表述都是值得肯定的,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小说在最后写到了一棵树,没有言明是什么树,但通过盲人闻到的气息已经暗示出来是桂花树,让人不禁联想到,正是林又红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得作品弥漫着灵魂的香气,这种香气也是作品本身的一种精神气息。

谢有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桂香街》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个案和范本,即今天的作家和知识分子如何来认识、书写和对待当下日常的生活。小说中对市民的随机采访,非常能够说出当下中国的情绪,每个人的回答都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这个世界疯了,人人不满意,人人都怨气冲天。这样一种现状我们感同身受,这种情绪时刻困扰我们,但其实并没有多少作家愿意像范小青一样俯下身来感受这种情绪对中国的伤害和困扰。范小青拥有细部雕刻的能力,能够在小说中快速地刻画出人物,以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组成小说的血肉。更难能可贵的是,范小青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体会不同人的难处,真正将心比心,融入不同人物的生活之中。现在很多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被一种浓郁的抱怨情绪牵着走,一味地站在制高点上进行谴责。《桂香街》以平等的姿态去书写,在适度体谅和理解的基础上,鼓励人们真正行动起来,从个体、社会等各个角度去解决现实问题。小说中写到许多不平事,但是你看不到那种怨气。比如书中的小陈一天到晚嘴上不饶人,但该做的事情还是会做。能写出这种又细腻又坚韧,还带着日常生活既温暖又无奈的感觉,很难得。这也是《桂香街》所给予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张光芒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独特的艺术空间, 非常深刻地写出了当下社会生活的一种运转关系,并且告诉我们当下社会这样一种生活的运转逻辑出现了什么问题。《桂香街》特别注重表达和表现当下社会人心运行的逻辑,将人物的心理、动因作为小说发展的动因。人心也许不能改变生活方向,但是决定了小说的方向。小说中林又红之所以能做居委会主任是由她的文化心理决定的,她的人性体现了小说的动因。小说特别注重写人心、了解人心、体验人心、解决人心,很多情节都是通过人心逻辑来构建动因。比如说在于老师和林又红的对话中,林又红明确表示不当居委会主任,于老师说话就喊林又红“林主”,“任”字没有说出来。这样一种语言的细腻表达,反映了人物内心活动一种流程。所以说“人心走向”,人心的逻辑虽然出了问题,但人心也是解决社会逻辑问题的方向,小说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有特点。

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就《桂香街》,我简单地谈几个观点。第一,小说的第一部分关于桂香街的过去,虽然篇幅很短只有一章,但对于认识小说的大结构其实有重要的意义。小说从桂香街的历史写到小吃街的“桂臭街”,写到结尾的桂香精神,这当中呈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世俗、人情的改写和重建过程。小说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小的居委会,但其实含有一个大的中国社会、文化、世俗、人情的视野。第二,从这部小说当中能看到范小青整个的创作变化。《桂香街》虽然写的是常州,但这个常州是属于大的江南文化区域。范小青在书写现实的过程中不止于描写小巷的世俗风情,更有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关注。《桂香街》关注的就不是城市大的方面,而是关注于小的局部在今日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在结构设置上,小说也有“寻找”的意味。一个小小的居委会面对最底层最普通的老百姓时,也会有许多别人解不开的谜。这个不断解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的过程。再一个,范小青在人物叙写方面,特别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种日常的荒诞,然后把人物放置于日常荒诞中去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林又红不断地被误认为是蒋主任,就是一种人物日常生活荒诞中的命运,这样的人物值得关注。第三,从文学生产上,这部小说值得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从写作生态来看,这种写作类型被称作主旋律或者正能量写作,不仅被文学史关注得不够,且某种程度被歪曲得很厉害。范小青的《桂香街》让我们看到,所谓的主旋律小说、正能量小说可以这样去写。

黄小初 (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

看到《桂香街》的稿子我觉得非常亲切。范小青在江苏文艺出版的许多书,包括她本人的文集,我都是责任编辑,她的文字我非常熟悉。小说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老家,在我生长的南大街不远的地方,感觉非常亲切。小说感动我的首先是人物塑造。林又红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非常要强的人,但个性过于要强,又非十全十美,显得饱满而真实。范小青小说刻画的普通老百姓有名有姓、有血有肉,并非面目模糊的一个抽象群体。他们善良、通情达理,也有短视、贪婪、自私的一面,甚至还有一点蛮横。小说也给现在的领导干部上了一课,人民群众不一定都是预设中通情达理的,在推进工作时要考虑到他们也有人性当中不堪的一面。有这样的认知,预案也就能做得更充分,矛盾发生的机率就会降低。这是范小青小说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黄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分析《桂香街》这部小说有一点非常重要,即如何理解小说的叙事动力。这部小说比较“动”,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探索桂香街的由来是一个叙事动力,探讨老书记和新书记的关系是第二个叙事动力,日常生活和以江重阳与三位女性为中心的个人情感构成第三个叙事动力,这三个动力存在着博弈关系,呈现出小说一直不稳定的面貌。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运动性,小说较为深刻地表现出一个转型期中国的时代性。

范小青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今天心情非常激动,非常幸福。我一直以简单态度对待生活,写作让我不知老之已至,也不害怕老之已至,因为写作让人永远年轻,写作就是我心里的小妖精。《桂香街》是我写作以来最费力、最痛苦也最纠结的小说。在接触很多居委会干部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确确实实真的是在为居民无私服务。但是这一点很多人是不相信的,觉得社会上没有这样的人。怎么样通过文学让读者能够接受,至少相信有这样一部分人的存在,让我费了最大的劲,也费了很多周折。今天听了这么多鼓励真的非常感动,我表面上似乎沾沾自喜,内心还是很清醒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苏作协创研室汪楚红根据研讨会现场录音整理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