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去找郑和——访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故乡散记

来源:光明日报 | 景宜  2017年04月21日07:44

在云岭高原昆明滇池的西南岸,有一个叫晋宁宝山乡和代村的地方,它就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故乡。数千年前晋宁是古代滇国都邑和郡县,也是滇文化和青铜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除汉族、彝族外,700多年前有很多跟着元朝军队从中亚、西亚、新疆等地过来的穆斯林军人、工匠留在这里,与云南各族人民杂居,代代繁衍生息,形成滇池流域庞大的回族群体。其中一位叫作赛典赤·詹斯丁·乌马尔的勇士曾经是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由于功勋卓著,官拜燕京路总管,地位仅次于丞相。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后封任为云南平章政事(省长),他就是郑和的六世祖爷爷。

郑和是我们云南老乡,他家住在滇池岸,我家住在洱海边,有缘有分地成为云岭高原的居民。虽然600多年前郑和就率领大明朝船队去了西洋,但在我们云南人心里,他还是近在身边的老乡和世代称颂的英雄。我曾无数次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到滇池南岸,拜访那个月山西坡上的小村庄,而今天也是为一部作品再次来找郑和。

三月的昆明滇池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云还是这样的云,天还是这样的天。当赛典赤·詹斯丁·乌马尔将他的儿孙们安置在滇池岸边时,面对茫茫滇池他可曾想起中亚细亚的浩瀚沙漠和印度洋的万顷波涛,因为在冥冥之中一个与他有着同样颜色眼睛的孙辈——郑和,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第一位伟人,是郑和将地球的海上丝绸之路勾连起来,推动了气势恢宏的世界海洋文明的探索,打破了人类各大洲各地区封闭隔绝的状态。从中国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开始,一个海洋时代宣告来临。

滇池岸边的月山西坡,山形南北走向,像一弯新月被称为月山。600多年前这里是滇池西南岸最大的捕鱼水域和货运码头。而如今滇池远去,当年泊船的港口码头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城镇,城镇附近大片的湿地成了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沿着月山西坡拾阶而上,和代村的居民都已搬进城镇的居民楼,而这里变成了人们纪念郑和的一个公园。树林和花木掩映着郑和家的小院,郑和家曾是滇池岸上的望族,赛典赤·赡斯丁·乌马尔有五个儿子,第五个儿子叫马速呼也做过云南平章政事(省长),祖父袭滇阳侯,由于长期与各民族共居,按照汉族的姓名中首字为姓,就改为姓马,所以郑和原名叫马三宝。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这一家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色目人,把毡房变成了中国的泥瓦房,留下了这座云岭山乡的小院落。

叩开木门后我用当地村姑的口语喊了一声:“三宝老爹咯在家?”应声走出一位老人风趣地答道:“三宝出门了,下西洋去了!”当地人尊称郑和为“三宝老爹”。郑和在南京和北京都有居所,北京德胜门内大街也有一个“三不老”胡同,原来叫“三宝老爹”胡同,也是云南人的叫法。听见我叫三宝老爹,引来一阵欢笑。笑声中我们认识了这位老人,他是郑和博物馆的老馆长,也是研究郑和的专家,人称徐老师。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看清了这个小院。也许是故乡人对郑和的思念与自豪,600多年来他们精心守护着这个小院。院中开满云南山茶花和垂丝海棠,花木茂盛处有一尊少年郑和听祖父给他讲故事的雕塑——头戴穆斯林缠巾的老祖父,搂着年幼的郑和遥指云天高处……他在讲什么呢?讲沙漠和大海,还是讲云南的回族马帮的故事?云南马帮,穿越东南亚热带雨林,到达加尔各答,再乘船穿越印度洋,然后踏上阿拉伯土地,在广袤的沙漠和炎炎烈日下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方可走完朝觐的圣途返回到中国。祖辈们与恶劣环境搏斗的勇气,和无论在天涯海角都要回到祖国故乡的精神,使郑和后来在茫茫大海上从不迷航。

院中郑和纪念亭立柱两侧有一副楹联,上联:涉重洋航海先驱扬帆破浪;下联:增情谊友好使者遍访亚非。这位航海英雄顶天立地屹立在云水之间的力量来自于使命、信仰和故乡。

这就是郑和出生的小院,也是600多年前那场浩荡航海起始的地方。郑和七次下西洋,率领海员27800多人,大小船只200余艘,先后28年时间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汉唐陆地丝绸之路后的海洋开拓者。郑和船队规模之大,人员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航海技术之先进令人叹为观止。与之相比,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航线进行了4次航海活动,人数100至1500人,船只17艘,时间比郑和航海活动晚8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进行了一次航海活动,发现印度航线,人数160人,船只4艘,航海时间比郑和晚9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由5只船,234人组成,时间比郑和航海晚116年……

小院里还有一个水池,据说曾经是郑和小时候挖的一口水井。郑和会挖井,这使我们想到大明船队从南海航行去印度洋,七次途经马六甲海峡,有一次船上的士兵到岸上取淡水,听乡民讲由于长期没下雨,岸上的百姓备受干旱煎熬。郑和听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全体将士上岸为百姓开挖水井,当淡水从井里涌出时,百姓们深深感谢郑和以及大明将士。马六甲人民为永远纪念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郑和,至今还在城里保留着一口井取名为“三宝井”。此外,还有三宝庙、三宝港、三宝城,印度尼西亚岛上的三宝垄、三宝船,新加坡的三宝山,斯里兰卡的郑和碑,苏门答腊的三宝公庙,印度的郑和像,非洲索马里、肯尼亚的郑和屯,南洋诸岛中的郑和群礁等等。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不侵略占领,不掳掠豪强,而是满载丝绸、瓷器、医药、货物与沿途国家百姓平等贸易,友好结盟,使中国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横跨亚非海域联系欧洲。在辽阔的海外贸易区内展开大规模的国际交流,传播了中华民族与四海友邻“共享天下太平”的思想。

山风吹来阵阵山玉兰的清香。我们走出小院来到郑和公园的罗盘广场。2005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云南省和晋宁县在这里举办了大型的纪念活动。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的外宾聚集在这里,向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致敬。站在这个用罗盘绘成的广场中间,指南针准确地指向中华文明的光辉历史,正是有了中国高超的古代科学支撑,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才能在茫茫的异域海洋上航行,运用天文、地理、海洋、气象、水文及数学知识,开辟了一条条往返亚非各国的准确航线,为世界航海技术作出卓越的贡献。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的航海史,将人类经济文化互动中心从欧亚大陆转到了海上。浩浩荡荡的中国船队从东方驶来。白天大海上千帆竞发,黑夜里海洋上万盏红灯,由庞大船队组成的一个水上船楼竞耸的城市从东方漂来……这不是神话,这是伟大中国留给人类文明史的壮丽画面!

据说郑和小时候还喜欢跟父辈们学习造船。滇池边上的船匠用云岭高原的木头打造渔船、货船时削下来的小木片,被郑和与小伙伴们捡来,粘成一只只小木船,用麻线拴成一串放进滇池。于是我耳边又响起了滇池边的一首童谣:“月亮出来走一走,轻脚轻手,船上睡着小花狗……”这与船相连的童谣,在600年前那被惊涛骇浪颠簸的大宝船上,是否曾萦绕过郑和的梦乡,在那孤寂的天涯之夜,人生的苦泪可曾悄然滴落在他的枕边?这种巨大的生命之奥秘谁知道?谁能说?三宝老爹,如今我来找你,哪里去寻你当年的海上之梦?问高天流云,问苍茫宇宙……

顺着山坡我们登上月山顶部的三宝楼。这是当地政府和人民为纪念郑和下西洋,按照宝船造型修建的,整座宝船塔楼雕龙画凤流光溢彩,楼门上方悬挂着近代学者梁启超题写的“海上巨人”四个斗大金字。登楼远眺,滇池烟波奔来眼底,犹如驾驭宝船驰骋大海,无限豪情涌上心头。山与海是两个差距较远的词,郑和这位开拓者却将云岭高原与西洋大海连在一起。放眼我中华大地,哪片沃土不养人,哪位英雄无故乡,正是这些英雄的开拓者勇往直前,把生命编织成中华文明的辉煌史诗,让我们噙泪阅读……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也就是1411年,回故乡祭扫祖坟。于是在月山西坡松柏树下,在他祖辈的墓前,郑和真正理解了祖国的概念,它来自于云南这个多民族交往、大融合的历史,来自于远航天际也要归来在自己脐血滴落的地方。当我们来到之时,只见马哈只墓前山花烂漫,一丛丛杜鹃山茶,如梦幻般绽放。从这些绽放的梦想中,我们仿佛看到中华民族先辈的笑容,笑看郑和船队连接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崭新的航道,今天的中国正迎着初升的太阳扬帆远航。

(作者:景宜(白族) 系作家、编剧,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影视作品《茶马古道》《金凤花开》《茶颂》《丝绸之路传奇》先后获中宣部第十、十二、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要文学作品有:中篇小说集《谁有美丽的红指甲》,长篇报告文学《金色喜马拉雅》《东方大峡谷》《节日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