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情怀
四周高高的白杨树,窗前一排姹紫嫣红的花池子。白杨树下齐刷刷的榆树墙,摇曳在榆树墙边的扫帚梅,朴素的花朵常开不败。课上书声琅琅;课下孩子们的笑语欢歌在绿树红花间飘荡。不慕世间繁华,没有轰轰烈烈,宁静的乡村小学是珍藏在生命长河中的一缕清泉。
红墙平顶的校舍建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交付使用的教室地面凹陷,跟学生一起用柳条筐抬土把地面填平,后来又铺上红砖。绿化光秃秃的校园,挖一个圆坑,杨树苗放进去把土踩实,再浇水。水是学生从学校西南角的壕沟里一桶桶抬回来的。
排着队唱着歌,带领学生到十几华里以外的村屯采集榆树籽。种下去的榆树籽三年才长成一面墙,为了保持整齐每年要修剪好几次。发动学生从家里带花种,挨着榆树墙种扫帚梅。苦干几年完成校园的美化,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凝结着师生们辛勤的汗水。
教师队伍,是一个精诚团结的集体。我们几个年轻人走出高中校门,就回场办小学当老师,不懂教学业务。两位老教师义务辅导我们,指导我们如何给学生上课、教我们写教案、帮我们布置班级。就连淘气的男生惹了祸,也协助处理。老教师们的付出并非上级指派,也拿不到奖金,只是从学校利益出发为了把学生教好。
老教师相继调离,我们几个年轻人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向数学拔尖儿的同事请教难题,跟英语好的同事学英语。班级的课桌、板凳破损找同事,冬天班级安炉子、清除炉筒子里的灰烬找同事,钢笔出了毛病还得找同事……仿佛这些事就应该别人做,找人帮忙理所当然。
作为老师不仅教学生文化知识,还向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尊老爱幼、谦让守信,正直、诚实、善良等。深知自己是学生的榜样,需身体力行做得更好,所以言行举止都在规范之内,决不越雷池一步。年深日久积累成的品德,即使后来脱离校园也不曾改变。
离开学校不久便下岗失业,日日栉风沐雨四处打工。尽管魂牵梦绕,却不曾踏入校园半步。怕无着的生活撞碎美好的记忆,怕心中的伤感漫无边际地流淌,淹没曾经的自信和坚强。
大病一场,从生死边缘挣脱出来。身体刚刚恢复,回到学校。
昔日完美的校园,被时光的流水冲刷得残缺不全。
旧校舍转换成农户的新居,铁院门木栅栏旁边矗立着高悠悠的柴草垛,庭院里菜园滴翠鸡犬声声。新校舍偏居一隅,若大的操场所剩不多,寥寥几个学生在墙根下做游戏。当年亲手栽植的白杨树,少株断空无法再现往日的紧密。面目全非的榆树墙边,扫帚梅的花枝已经绝迹。
新校舍充满现代气息,墙体表面装饰着色彩新潮的壁砖,灰色做底,与之搭配的乳白色沿灰色底线自下而上铺排开去。教室宽敞整洁,脚下是平展展的釉面砖,墙边立着一组组冬季供暖用暖气片。站在明亮的玻璃窗前举目远眺,蔚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轻飘漫舞,广阔田地间青青的秧苗茁壮成长。
过去每到取暖期,一排排课桌后面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引火柴,这一大堆藏污纳秽的柴草得在教室里存放一个漫长的冬季。靠近黑板的墙边是煤堆,地中间立着个挺大的铁炉子,锈迹斑斑的炉筒在铁炉上方拐个弯之后插到后墙的烟囱里。
早晨上班到学校直接进教室生炉子,看着炉膛里的火苗旺起来才去办公室。课堂上一边上课一边烧炉子,整日烟熏火燎。室内干燥且无法通风,为了避免尘土飞扬,学生打扫卫生之前先往地面上扬雪。
那时候总说,有一天能用暖气取暖,地面换成不起灰的水泥地就好了。多年的期盼变成现实,可物是人非学校早就不属于我。
本应该固定不变的校园,经不住时光冲刷。可以流动的老师,却在岗位上坚守。我们是场办学校,由于企业不景气,我离开学校的时候薪水就不能足额发放。后来每况愈下,最难的时候连续三年没领到工资。老师们凭借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一份执着熬白了头发。终于修成正果,纳入教育编制,归财政开资。
女同事脸上的稚气,蒸发在岁岁年年永无休止的更替中。几位男同事年轻时自然卷曲的长发都被剪去,头上的短发间遍布银丝。从教三十年的他们,把青春摊派在校园四周白杨树的年轮里。
绿荫掩映下的一片红墙完成使命,从历史的舞台上谢幕。残存的白杨树直抵云天,密密层层的枝叶伸展在万物葱茏的夏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