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黛玉失言说起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郎咸勇  2017年04月20日09:47

黛玉不幸,少年丧母,投身贾府,作客外祖。

由于天生小性多疑,再加寄人篱下,使得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初到外祖家,贾母问寒问暖,无微不至,从饮食起居,到健康状况,一直到读书识字。

初来乍到,不知浅深,于是黛玉信口就说了这么一句“只刚念了《四书》”,请读者诸君千万别小看这句透着谦虚、内涵丰满的话啊。

试想想吧,“四书”是什么,“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啊,这是中国古代先贤的著作集子啊,当年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黛玉小小年纪,还“只刚”,你谦虚得也太骄傲了吧。

当然了,初来乍到,又加上黛玉敏感多疑,且已深深感受到了“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不可能是真骄傲;尤其是,聪明绝顶的黛玉确是真的读完四书了,是事实;更加上,黛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丫头,说这些话,实在是出于有口无心啊。

但当她礼貌的回礼,问及姊妹们读了些什么书时,贾母轻描淡写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贾母乃是位尊年之人,母仪天下之人,面对刚刚丧母、初来乍到的外孙女,疼都疼不过来,绝对不会言语激之,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已经让生性多疑的黛玉,心里很不得劲了,她那敏感的触须,倏地一下就缩回来了:坏了坏了,话说错了,让人家笑话了,我怎么就这么不注意呢,还只刚读了四书,要死啊你。

黛玉自知失言,于是缄口不语了。

随即宝玉出场,见过妹妹,套话之后,再次问及读书一事,这次黛玉变聪明了,想都没想就干脆利落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对读书问题的前后截然不一,就是曹雪芹设置的“化白为黑”,文字背后,作者遮掩了一大段空白,而这空白就是他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你尽可以纵横驰骋、上天入地的去想象。

莱辛说:“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拉奥孔》)

雨果说:“莎士比亚戏剧,首先就是一种想象。”

空白艺术使得诗歌放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除了能看到以下景物“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外,还可以想象黄鹤楼的雄姿,楼内的墨迹,楼外的白云,长江的蜿蜒曲折,江水的波澜起伏;甚至于远处青山的倒影,岸边的杂花,甚至沿途连绵不断的繁华。而这些,恰恰是诗人留给我们联想和想象的。

再如,《木兰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整个过程,仍然给我们留有许多空白,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沿途要经过多少石桥,要在多少驿馆歇宿,那跋涉千山万水的辛苦,这些均非短短两句诗所能言明的,于是叙事方面的空白就显而易见的派上用场了。

尤其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更是这方面的典范。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是典型的问答体诗歌,仅有答句而无问句,但诗句通过答句,便可猜测出问句的内容,从而达到赏析的目的,可谓惜墨如金。

首句“松下问童子”,问了什么,诗中无所提及。但从“言师采药去”便可推知——“汝师在家吗?”,在哪里采药啊?”,而这些内容,诗中全部掩盖了,从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艺术空间,读者通过联想,可补充出这些艺术空白之处,并由此及彼,进而更设身处地的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希望——失望——希望——失望。

淡如白水的纯白描小诗,时露时隐,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云中仅露鳞与爪”,于是就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供我们驰骋,透出无可奈何的情感起伏,供我们感受,言简而意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有尽中显示无尽。

还有崔灏的《长干歌》,也很典范的体现了空白艺术的特色。

《长干歌》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四句诗明白如画,淡如白水,却包含了很多东西,宋人评价这首小诗“墨光四射,无字处皆有字”,所谓“无字处皆有字”,当然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这“无字处”当然是指诗人设置的空白,诗歌所透出的不尽之意,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它波澜不惊,却意味深长,它的每一个字都富有弹性,都奏鸣着一种弦外之音。

是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留半句”,作为处世哲学来说是庸俗的,令人憎恶的,但作为文学作品却必须是这样,李笠翁就说过,作诗文不可说尽,十分之说的二三分,都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空白艺术特色,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