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铁马冰河》读后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雪(陈薛)  2017年04月19日10:00

肖红先生诗集《铁马冰河》出版后,我应邀参加了他的一次研讨会,由于会上要发言的文朋诗友较多,意犹未尽,很多话只能留在这里说。

对于新诗,对于新诗写作,我一直满怀关注,满眼的期待。虽然近年写的少,但读的并不少,只是太多的新潮和先锋诗作让人目不接暇,不知所云,便感觉自己离诗歌远了。

肖红先生是个写实主义者。他的诗作具有雄浑、大气、明白易懂的特点。虽然大都取材于军营边塞和讴歌英雄人物,但不会流于教化,我们总可从他的诗行中感受到军营的阳刚之气和军人的炽热情怀。在长征印象组诗中,作者是如此写过《草地》的:“茫茫草地/树不育/鸟飞绝/跋涉者没有绿州/神圣永远艰辛……这是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行军……。他们“结草为鞋”,“掘根为粮”的万里辗转,是为“信念作万里流放”。正是因为这种坚强信念的支持,才会出现“在泥泞的沼泽……许多人倒下了/生命最后的造型/定格为一段枕木/或是一块路石/支撑着无数的后来者/通过了这段死亡地带……。

读到这则《草地》,让我倏然想起了惠州画家刘伦先生的那幅叫《永生》的画作,他也取材于红军杀过草地时的背景,也是铁色云底,没有太阳的日子,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手挽着手,艰难地在草地上行进,一个战士突然陷进了泥沼,在即将沉没的那一刹那,他把握紧的钢枪高高举起,伸出水面的手青筋暴实,随着身体的下沉,污浊的水面上浮动着一顶灰色的八角帽,只有那颗红星仍在发亮……除此之外,我还想起了一则关于柳树的故事:一支红军的先头部队为后续部队过草地探路,他们已经在草地上跋涉了好几天了。整整两天,战土们除了草根、污水,再也没有进过任何食物。蹒跚的步履中已经足以看到他们筋疲力尽,一触即倒。指挥员对战士们说:“咬紧牙,再坚持一天就可以走出沼泽地,只要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弄到粮食和给养。为了支撑孱弱的身体,战士们都扶着一根带着柳叶的柳棍。只要在草地上看到斜插着柳棍的地方,便可知有一个战士在那里沉没下去再没能爬出来。后续部队看到那些用战友血肉之躯筑就的路标,默默地对着斜插着的柳棍致哀,并发誓要在红军胜利之后,重回草地,为这些牺牲的战友建座纪念碑。二十年后,这些幸存的战士回来了,奇怪的是,当年的沼泽地却长出了一片柳林,而柳林的枝条不是下垂而是如杉树般挺挺向上,战士们眼睛一下湿润了,他们齐刷刷地向柳林举手敬礼。他们想,一定是战友的在天之灵向后人昭示着挺挺向上的不拨意志,彰显出一种震撼天地的生命奇观。如果你听到了这则故事,你是否会更加认同作者,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悲壮的一页,而茫茫的沼泽,茫茫的草地永远值得我的顶礼膜拜,长征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肖红先生是个真正的军旅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诗歌,潜心创作,尤为值得敬佩。而他的军旅诗作如《马刀》、《老兵》、《深山女兵》都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个军旅诗人能够如此执着地秉承艺术定力,弘扬铁血军魂,讴歌边塞将士,实属难能可贵。虽然诗作有些直白,但直白亦是一种真诚和豪爽,读者喜欢他的诗歌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直白,读得懂,便能感受到那股浓烈的向上、向善的浩然正气。

2017年4月写于惠州枫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