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母亲讲过去的故事
近几年,因每年除夕要陪妻子一家上山,与在养老中心的岳父吃团年饭,我和妻子都是大年初一上午乘车回老家与父母团年。因此,我家的团年饭不是在年前,而是安排在初一的晚上。
往年的年夜饭都是母亲当主厨,小妹和弟媳当帮手。因年前母亲在厨房擦拭燃气灶的抽风扇,下凳子时一脚踩空,右手掌撑地,导致右手腕轻微骨折,所以鸡年的年夜饭, 右手吊着纱带的母亲只得退居二线,指挥小妹和弟媳在厨房忙碌一下午,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围坐一起,碰杯敬酒, 相互祝福,在欢声笑语中吃完年夜饭,然后陪伴父母,围着火炉,一边嗑瓜子摆龙门阵,一边观看央视播放的春晚节目,一家人其乐融融,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里。
看了一阵电视,父亲抬头望了望墙壁上挂钟说:”时候不早了,你们都回家吧!”于是,弟妹们各自携家人走了,闹热的屋子一下安静了许多,屋外的鞭炮仍响声不断。父亲走进卧室躺在床上继续看春晚,母亲则张罗烧水洗脸洗脚。我看见母亲右手吊着纱带,行动不方便,赶忙上前从母亲手中夺过水壶到厨房烧水。水烧好了,我拿来洗脸盆和洗脚盆,摆放在沙发前:“妈,今天我来帮你洗脸洗脚!”母亲回答:哪个要你洗哟,我自己得行!我说,如今你的手有伤,行动不便,就让儿子给你洗一回吧!十分要强的母亲仍不松口,妻子则在一旁帮腔:妈,你儿子长年在外,平时难得回来尽孝一次,你就让他帮你洗一回吧!母亲这才笑呵呵地同意了。我扶母亲坐在沙发上,先给她洗脸,接着给她脱袜子、捞裤脚,掺热水让她泡脚、洗脚,母亲脸上洋溢起甜蜜的笑容,沉醉在幸福美满里……
边洗脚边闲谈,母亲情不自禁地讲起过去的一些往事。她说,你的命真硬!当年我怀起你时,有一次挑粪上坡淋麦子,不慎摔倒,竟然没有把你摔脱。母亲还讲到,那年我才一岁多点,她带着我住在老屋一吊脚楼上。有一天晚上,我大妈参加大姑与新姑爷的见面会亲后夜深了,就在我们住的楼下睡觉过夜。凌晨,大妈起床回家时,出后门门时将楼梯搬到一边,忘了放回原位。第二天早上,母亲起床抱着我下楼梯时,一脚踩空,从近3 米高的楼上摔下来,她的腰部受伤严重,爬不起来,我却无大碍,仅脸部有轻微擦伤。后来母亲长住外婆家,还多亏一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精心调治数月,才把她腰椎骨折伤治愈。母亲乐呵呵地说,那时候年轻体质好,经得起折腾,自那年治好以后,几十年来腰病还没犯过,担煤挑水挑粪,样样能行。只是近几年腰部老毛病才经常复发。
第一次听到母亲讲的这些往事,我是百感交集!没有想到我儿时还有这么一段大难不死的惊险遭遇和多灾多难的经历。我想,那次母子从楼上摔跌下的险情,应该是母亲护子的本能将我紧抱怀中,危难中用自己身躯做铺垫,宁可自己粉身碎骨,却让我化险为夷!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在给母亲洗脚时,我发现母亲当年那双秀美结实的脚已经衰老了,脚背脚底皱纹密布,两脚拇指骨突出且内拐严重,一个脚指缝内还长有鸡眼肉刺.看着母亲那双衰老的脚,我心里油然升起一丝酸楚……
想当年,母亲年轻时身体结实健壮,两脚迈出的步伐是那么轻快有力。她凭着这双结实健康的脚和一双勤劳的手,撑起我家一片蓝天。当年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半载难得回家一次,只是按月寄几元钱给母亲打零用,家里家外,全是母亲一人打理和支撑。母亲拖着5个子女艰难度日,尽管她与男人一样挑粪、插秧、割谷,重活累活抢着干,是全队妇女挣工分最多的一个,但还是因为家里孩子多,劳力缺,年年是生产队的补钱户, 人均分得的口粮数全队最少!如何利用有限的粮食养家糊口,母亲应对原则是厉行节约,具体措施是“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因此,稀饭、包谷羹是我们一家人的常年主食,即是农忙时,也是包谷粑、带麸的麦粑、菜多米少的酸菜饭主打。红苕出来了,母亲总让我们先吃两碗红苕,最后才吃一小碗米饭。在那段艰难日子里,为让我和弟妹们吃饱穿暖,母亲常常让我和弟妹们吃米饭、吃鸡蛋挂面,她却背着我们喝稀粥、吃包谷羹、啃红苕、咽菜团子。由于母亲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每年二三月间青黄不接时,生产队里好几户人家断粮揭不开锅,我们家里还有半柜稻谷、几罐包谷,从未闹过粮荒。我们虽然生长在农村,没几件象样的换洗衣服,但勤劳爱整洁的母亲经常缝补浆洗,并象变戏法似的以大改小,以旧改新,总是让我和弟妹们穿得干干净净!每年春节,家里经济再困难,母亲也要想方设法给我们给每人亲手缝制一套新衣新裤,让我和弟妹们穿戴一新,高高兴兴过年!
父亲常年在外地上班,无暇照顾家庭,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和培养子女。母亲一肩挑起家庭重担,一肩担负起敦促我们上学读书的责任。母亲小时候没有上过学,还是解放初期上过几天扫盲识字班。她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知礼节明事理,对我和弟妹们上学读书一事尤为上心。家里劳力再缺,手头再紧,她都极力支持和鼓励我们读书,决不让我们其中一个辍学。尽管她不能辅导我和弟妹的功课作业,但为了我们学习上进,她从生活上给予关爱,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让我们吃饱肚子,精力充沛地去上学。她还时常提醒、督促我们复习功课,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摆谈一些发愤读书人的故事激励我们,常用一些老话、谚语、歇后语敲打点拨我们,引导我们好学上进和为人处事。母亲当年的教诲,确实对我们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裨益匪浅!
母亲养育我们的故事不胜枚举,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我今生今世难以回报! 我甚至悔恨,前些年只顾自己奔事业忙工作,很少回老家探望父母,关爱母亲不够,尽孝太晚!如今,年俞83岁的母亲,个子变矮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腰腿病还常犯,但她仍然不服老,秉性难改,每天起早贪黑地悉心照料我那年迈多病的父亲。摘菜煮饭,打扫卫生, 从早到晚,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着! 母亲干活时是精神百倍,从不言累, 一旦闲下来,她一坐上沙发就打瞌睡。为了父亲和我们,她含辛茹苦,毕生忙碌,不到累倒的那一天,她决不会主动歇息!母亲与生具来的秉性,恐怕今生难以改变。因此,我只能经常默默祈祷上苍保佑母亲健康长寿,更期盼母亲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