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守住钟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仙正  2017年04月18日09:10

“当、当、当……”一声、二声、三声……于是,时针指向十二时整,北京时间。钟楼的钟声,不快不慢,准时响个不停。那种富有强烈节奏感的音频,传递着立体声时间标志的声频,散发出城市生活气息的旋律,声声敲心坎。

中午下班,走出单位的大门,横街东路大街横跨在我的眼前,除了平时发现常见的喧嚣街景,沿街商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外,也许察觉不到其他物质的存在。循声望去,透过对面的两幢高楼建筑,从高楼的间距缝隙中,一幕简单的景致,映入眼帘,正好能看见小南门的钟楼,令我思绪纷繁。犹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下子找回了久违的城市印记。那是来自钟声响起的源头,一座立体正方形的大钟,巍然屹立在丽都大厦的楼顶上。

内涵丰富的钟楼,必然有大钟。这是一座专门记录时间的钟,始终聚集着正能量,暗合了庄重、美学、朴素、简单、实用原理的元素,动静结合,黑白相间,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确切的时间,现在十二点钟了。大钟表面黑底的色调,上面有规则地镶嵌着“小白花”,几个白色数字和时间符号,都是静态固定的。还有,两根白色的分时指针,时刻处于动态运行状态,连同方方正正的大钟,均分布在东南西北的四个不同方向,给人以四面是钟的凝望视觉。

一座钟楼,一座城市的缩影。

钟楼曾经以其地标式、标志性的建筑出现,展示了高大壮观的城市“参照物”,引人瞩目。尽管在弹指一挥间,仅仅过去短短的几年,或许几十年,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仿佛奇迹般地矮了一大截,当年的辉煌不再,风光不再。但钟声依旧,不会疏远对人耳朵听觉的那份情感,仍然是那么的高吭悠扬,不仅仅见证了城市发展规划的灵魂,更是尽显建筑的高度,文明的高度,生命的高度,生活的高度,生态的高度,早已进入人的视线,走进生活,深入人心。特别是那些触摸得到,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细节,即便是过去了很多年,往往令人记忆犹新,心绪无法平静。要不然,还能拿什么吸引市民的注意力?谁还会把目光投向不再耀眼的钟楼??谁还能想起钟楼印记、认真思考钟声?

高尔基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钟声深处,依托计算时间的装置,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只要时间钟点一到,就会准时发出“当当当”的指令。并朝着时间运行规律的轨迹,忠实记录着百姓生活细节的品味,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用智慧的尺度,检验城市的面子与里子,硬件与软件,精神与物质。虽然,付出与得到始终难以划等号,但起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了因建设城市而付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了因城市发展而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少了因城市生态而产生的浮躁感和怨恨感。

其实,单位的面对,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许那些锐利而炫目的建筑,也许那些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进程,也许那些盲目实施大拆大建的逻辑……正在飞快地切割着城市与人的互动关系,使城市失去了珍贵的记忆,与钟楼的高度比较,与钟声的时间快慢赛跑,也是很难分出哪个高矮、哪个快慢。我不知道,每天得到的时间都是二十四小时,如何去计算测量城市原生态的高度?如果城市建筑的高度,每天以一毫米的增速,那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当于升高三分之一米,十年升高三米多。

记忆里,丽都钟楼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那个时期,当地高楼大厦很少,没有一座建筑超过十层。当时,就算黄城最高的黄岩大厦,也不过只有九层,电视台的就设在顶层,由于人武部工作关系,我去过几回。

时光荏苒,时不我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城市的生活仍很单调乏味,文化娱乐场所并不多。每逢夏夜,一股“嘭嚓嚓”的流行之风袭来,吸引着年轻人的去处,便成了一种生活的时尚,分享纳凉休闲的时光。而那时的丽都钟楼,楼顶上就设有露天舞厅,我也去凑过一次热闹,乘电梯上去后,再爬一层楼梯,门票五角,凭票入场。据说,楼顶舞厅是钟楼承包的经营项目,还设有售货部,销售冰水、矿泉水、洋菜膏、炒豆、瓜子等冷饮零食。

守住钟声,守住时间,不忘初心,就是守住一座城市的珍贵记忆,让城市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浙江:李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