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新福村
清晨,一场春雨过后,满山苍翠的胜天红岩山笼罩在乳白色的雾岚之中。时令为惊蛰,往年这个时候,阳光灿烂,气候温暖,菜花黄,麦苗青,桃红李白,盎然的春意早已荡漾在山坡原野之间。而今年是润六月,气候乍暖还寒,通往红岩山的乡村公路旁,一棵棵李子树浸透在寒冷的湿雾中,铁黑的枝杈湿漉漉的,只冒出些微的白芽点,透露出新春的讯息。
我们达到红岩山时,遗憾没见到满山花海的景象。路边的一个老农乐呵呵地说:快了,只要天放晴,一天的太阳晒过去,满山的李花就开成海了!
老农的笑纹,犹如枝头上春意初萌的蓓蕾,正等着一场爆炸似的春阳倾洒,便开怀畅笑,汪洋恣肆了!
此时,我们的车在红岩山下没有继续往流米村上驶去,而是赶往山的另一面,一个叫新福的村子。红岩山景区,在山下的游客接待中心分了两条岔道,一条是继续上行,去流米村观赏李花,拜佛流米寺;另一条是右行赶往桫椤海,体验有“活化石”之称的古老树种的神秘幽趣。桫椤树树型独特,纺锤状的树干上,扇形般生长着交错层叠的树叶,树冠犹如蜘蛛网似地遮盖着一片疏密交织的天空。据资料介绍,桫椤树存在于地球上已经有三亿多年的历史,同期的恐龙都早已消失于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极为珍贵,被誉为植物中的“国宝”。胜天红岩山中生长着上万棵原始茂盛的桫椤树,沿山岭沟壑铺天盖地浓绿成海,穿行浓荫下的山道上,犹如潜泳碧海之间,恍惚间有穿越上古之感。
然而,因为工作的关系,此行我们去的新福村,从半山腰上就要分道绕过桫椤海而去,未能畅游体味桫椤海的神韵。从公路指示牌分道后,穿行在茂林修竹间的乡村公路变得寂寞起来,游人的踪迹寥寥。同为红岩山中的村落,流米花海和桫椤海人流如织,村人们享受着游客蜂拥而入带来的生活崭新变化,而新福村比邻而居,却僻处山之一隅,冷清地相迎春花的烂漫,相送秋叶的静美,原生态的优美鲜有人问津。
此时,我们进入新福村地界,路边的林木竹丛湿漉漉的,漫山遍野都象浸泡在初春浓浓的汁液中一样。忽然,袅绕在山岭沟壑间的云雾化作一阵馨润如酥的春雨,绵绵密密飘洒而下,洗浴着路边的蓬蓬翠竹和远山苍翠的树林,悠扬的雨滴声从竹林上空漫漶而下,酥酥地敲击着空蒙的心灵。山林间犹如闺女般羞羞闪现的一块块菜花地,在春雨的浸润下呈现出明艳的金黄。那边的山岭脚下,一湾水田里停歇着一群悠闲的白鹤,不时有两三只白鹤追逐飞翔而起,雪白优美的翔姿映衬在苍翠的林带背景上,生机勃勃,令人悦目。红岩山蜿蜒而下,至新福村后形成一座座圆润的山岭,森林覆盖,宛如精致叠翠的青镙,此时氤氲在缥缈的雾霭中,风姿更加绰约。山岭脚下茂密的林子边,多建有一座座古旧的老屋,石基木壁黑瓦,歪斜着身子,沧桑着容颜,房前屋后陪衬几棵蓓蕾初绽的桃、李,以及枝干挺拔、树冠葳蕤的老香樟、老桢楠,在春雨的飘洒中益发显露出岁月的沧桑。远眺一个戴着灰黑色草帽的老农提着锄头,从老屋走出,麻利地走过春雨潇潇中弯曲的田坎,一种乡愁,便从心上汩汩淌过。
新福村有多少古老的民居,有多少文物的遗存,就隐藏在青山叠嶂的密林深处。沿着一条新修的乡村公路,我们来到通往凌峰寺的半山腰处。在村里老龚的带领下,我们攀爬上一条古老的石径。石径穿越枯藤老树之间,路边被山民砍伐后遗弃的老藤,质地坚韧,虬曲盘绕,纹理古朴,惹人喜爱。凌峰寺曾建在突兀的山顶,周围山岭田坝一览无余,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凌峰寺原址已经倾覆不在,当地村民在一山凹处搭建了一座临时拜佛的所在,而就在这座简陋的烧香拜佛处的周围,顺着崖壁穿凿着一个个岩穴,据当地人流传是古僰人的崖墓。透过树丛,我们俯瞰着山脚下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农舍田亩,乡村的幽雅恬适萦绕在心间。
站在一旁的老龚说:新福村的森林覆盖和原始生态,以及古风犹存的民居、民俗文化,应该是红岩山中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果桫椤海那边的旅游环线开发过来,将新福村原生态的美丽呈现于世人,既增加了红岩山的新景点,把游人停留在红岩山景区的时间延长,同时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新福村人的致富门路,兴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品,实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的愿望。从老龚的口中我们得知,新福村是今年必须脱贫的省级贫困村,他是村上的一名负责人,村两委换届结束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脱贫工作紧锣密鼓推开。乡村旅游,该是新福村要谋划的重中之中的一项工作。
其实,新福村有一批明白人,早就打划起了搞乡村旅游的念头。老龚带着我们下了凌峰寺后,绕过一道山湾,去认识一个叫戴元清的村人。据说,戴元清从城里打工,积累了相当一部分资金,回来后发展种养业,同时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在自家老屋旁修建了接待的场所,目前已经初显端倪。
在柔滑细腻的如丝春雨中,背倚满山葱翠的凌峰寺山峰,村民戴元清一家古朴苍凉、高大厚重的石砌围墙格外醒目,红岩山独有的殷红条石,修砌得横竖端直、棱角分明,历经多少年的日晒雨淋、风欺霜打,斑驳深沉的石面上透显出一个家族遥远奋斗的记忆。石墙内,一座木板壁老瓦屋,闲静地横卧着,犹如一个化外高人,对世事的沧桑变幻浑不在意。一条大黄狗,神态自若地瞧瞧我们,又步态优雅地绕过我们,不扑咬不狂吠。古墙老宅,就是有这种古意悠远的气韵。
在石墙外,我们遇到了正在忙碌的户主戴元清,一个诚朴憨直的中年男人。按照他的指点,我们在他家屋前的斜坡上看到了圈围着放养的鸡、鸭,还有一口稻田改建的鱼塘。春雨飘洒,春水粼粼,不时有鱼儿轻跃出水面。沿着田埂,细心的主人还栽种了一丛丛花草,正开着星星簇簇的粉黄色的鲜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益发娇艳欲滴。再朝坡下走去,只见一垄垄坡地,都深挖成了一口口鱼塘,只是现在还未蓄上水。听戴元清说,利用凌峰寺山上清澈的水源,把开挖的水塘蓄上水后,准备搞特色水产养殖,比如牛蛙、泥鳅等,不用饲料,一定保证是全生态的,以此来吸引到红岩山旅游的人,也到新福村,到他家来走以走,耍一耍。他说,新福村是省级贫困村,最希望把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好,这样,新福村的农户也会象流米村发展农家乐一样,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
与戴元清交谈,听得出他是一个有思想见地、有拼搏干劲的农村人,很难得。从他的家景可以看出,他通过前些年在城里的打工挣钱,现在的生活不需要再劳心费力,小日子应该是过得很滋润的。我感到疑惑,就问他为啥还这么努力呢?
戴元清说:如果清闲下来,人就变得懒惰,游手好闲,甚至成天打牌混日子,儿女就会不知不觉跟着沾染起懒惰的习气。一个家庭,只有靠着一代代人的努力拼搏,一代人为下一代人树立好榜样,这样的家庭才会兴旺发达!
戴元清的话,让我感到震惊!在红岩山偏僻一隅,竟然有这样一位对家族传承负有历史责任感的农民。
春雨霏霏,山野苍翠,当我眺望着新福村绵延起伏的山山岭岭时,对这个山区贫困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张学东,男,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高县作协主席,已在中、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数近百万字,有作品入选多部报告文学集、诗集,已公开出版散文集《爱在家园》、《这方水土》、《且行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