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永远把光明摆在面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作谈

来源:人民政协报 | 谢颖  2017年04月17日08:53

▲片中老共产党员陈岩石手举火把维护职工权益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片花

■播出集数过半,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节节攀升,依然在社交媒体等平台持续“刷屏”。4月1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主创人员及专家认为,《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成为“现象级”作品是因为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展现出从严治党与改革开放齐头并进的、深广的当代社会图景,印证了党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

以责任感书写

党坚定不移的反腐壮举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能引起如此火爆的反响,是编剧周梅森和整个创作团队没有预料到的。不过,这部作品能获得中国社会各阶层很多观众的肯定和喜爱,周梅森觉得很正常。

“当这个电视剧只写了三集的时候,主创团队确定了一个目标,要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的政治、社会形态做一次准确、全面的描述,要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反腐败,把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壮举展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给历史一次回应,给世界一次展示。”在周梅森看来,这部剧作从开始就怀有一种期待,他希望反映出自己十多年对时代的思索。

有人说《人民的名义》是“命题作文”式的创作,周梅森不以为然,“最高人民检察院来找我时并没有给我规定任何任务,我一生的写作没接触过命题作文。”周梅森依然记得魏鹏远案公布时自己所感到的强烈震撼———想象不到腐败竟然到了这种程度!于他而言,如此严峻而壮阔的社会现实,作家是必须面对,不能缺位的。

目标确定后,要做的事情很多。周梅森给自己的创作确立了一个不可违背的原则,那就是不论谈到现实中的多少问题,阴影有多大,永远要把光明摆在观众面前,永远不要忘了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要忘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给中华民族、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这种伟大的成就,是不容否认、必须正视的,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来谈问题、确定立足点的。”

反腐、政治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有难度,周梅森感到,问题在于要寻找最大公约数。影响这个公约数的有很多因素,包括官方的、民间的,有人民的期待、有作家自身的创作等等,所有因素要在一部作品里进行统一处理。周梅森认为,不能先把自己限制死了,但处理中也有妥协。值得高兴的是,最终电视剧的热播证明这个最大公约数找到了。“政策的宽容度给了我们创作很大的空间,使我们作品接了地气,接近了我们的生活。”

创作中感受到难度的,还有导演李路。“这样的大戏我之前没有把握,清明上河图式的人物谱,又有诸多方面的坐标。”李路发现,剧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词汇、内容,比如公检法特殊的专有名词等,对于剧组同志,尤其是一些80后、90后的演员来说是很陌生的。由于周梅森在这方面有常年的研究,于是李路经常请他到剧组朗读剧本。一开始有人不太懂,为什么要读剧本?但是慢慢地,领略到了其中的好处,剧组形成了读剧本的好习惯。“只有认真读了才能看到其中的深意,没有捷径可走,这样才能把一些瑕疵在剧本阶段就修掉。”李路说。

作为导演,李路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请来30多位老戏骨共同出演。《人民的名义》播出后,一下有大批粉丝追随这些老戏骨,达康书记表情包火遍社交媒体。不过,把这么多认真的老戏骨一个一个说服过来颇为不易,李路解释道:“因为接这个戏又耽误时间又挣不了太多钱,还只能当绿叶。”最终能够成功,李路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题材和创作队伍,另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因为这些艺术家有情怀,他们明白,演这部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责任。

“现象级”的反响源于反腐深入人心

“看完一集还想看下一集”“老中青三代在家里不抢遥控器的情况,已经很多年没有了”……在传播媒介如此多的今天,在传播内容也如此丰富的今天,一部关注现实的反腐题材电视剧能吸引这么多观众,尤其是很多90后、00后观众,成为“现象级”文化现象,原因何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表示,这源于《人民的名义》与党中央反腐倡廉的英明决策产生了共振,与中国社会的现实产生了共振,与中国广大群众的人心和意志产生了共振。

工人股权质押、拆迁、光明峰工程项目,《人民的名义》开篇不久,一个大风厂和山水集团的纠纷引出了一连串事件,各色人物相继登场。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看来,行业的集中、问题的集中、窝案串案,一下子就把观众抓住了。“它把当前我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包括新形势下腐败的特点表现得比较精准、比较得体,满足了广大群众一种欣赏期待。”

“《人民的名义》以抽丝剥茧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一类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一类是打着人民的旗号干着贪赃枉法的勾当”,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主任陈超英指出,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任何以人民的名义打着人民的旗号贪赃枉法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这是本剧留下的一个启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赵彤也认为,激浊扬清是本剧追求的社会意义,它让荧屏前的观众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看到,权欲熏心必受惩处,漫不经心必受警戒,不忘初心更需坚韧不拔。

大众追剧的火热情景,让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感到反腐已经变成全体人民的事,反腐成为一种全民的文化。《人民的名义》创作者通过影视把道德传播出来,深入人心,很有建设意义。

现实题材的深刻性使作品魅力无穷

据《中国电视剧2016产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9月,共备案电视剧892部、34946集,数量再创新高。不过,虽然有这么多的电视剧,但在题材上与现实相关的却非常有限。一段时间以来,观众已习惯了IP剧、玄幻、穿越、宫斗、抗日神剧、生活爱情剧等霸占荧屏,正因如此,有观众把《人民的名义》称为“一股清流”。

IP与原创、魔幻与现实、颜值与价值、口碑收视与各种评价等等孰轻孰重,一直是业界热议的话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京盛指出,《人民的名义》不仅是这一部电视作品的成功,也是现实题材创作的成功。“现实题材依然是当今电视剧创作的主流题材,是最能够抵达思想深度、社会深度、人性深度的题材。一部电视剧的魅力从哪儿来?我觉得,深刻性是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它的思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度使大家在喜欢之余也有艺术性的认可。”

做现实题材,是导演李路的初衷。他认为“说人话”,不来半点假的,才能温暖观众,形成共振,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作品才会被大家接受和赞颂。

现在,很多人对现实题材尤其是主旋律作品抱有刻板的态度,对这个现象,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一些传统的主旋律电视剧包括电影可能存在着一些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问题,跟年轻观众的接受存在着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影视剧创作和生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中寻找富有正能量、富有内涵的中国故事,并且用符合影视艺术呈现规律的方式加以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理论创新,我们应该坚持用艺术创新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