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直抵民心的现实主义力作——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来源:文艺报 | 高小立  2017年04月14日06:59

《人民的名义》热播,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

在没有颜值担当,没有大IP,没有特效大场面情况下,一部现实反腐题材连续剧火到街谈巷议,无人不知,观众层面不仅是电视机前的中老年传统观众,更有在网络、移动终端追剧的“80后”“90后”“00后”。微博、朋友圈、头条等诸多社交媒体、自媒体也被这部剧刷爆。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鞭挞丑恶、弘扬正气、直抵民心。电视剧一开篇,以侯亮平为代表的高检反贪局撕开某部委项目处处长的外衣,在其机关房改房的家中被反贪总局问询。他衣着朴素、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高唱“人民”、“党和政府”,生活也扮成苦样子,他每个月只给乡下的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房子家具装修土得掉渣。而最终,在他的另一处隐蔽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2.3亿多巨额现金。这是《人民的名义》剧中查办的第一个案子,我们大都不陌生。这个原型就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小官巨腐,能贪这么多,你敢想象到吗?”令观众触目惊心之后是少见的大快人心。随着侯亮平空降京州查处反腐大案的剧情深入,处级、省级乃至副国级干部被绳之以法,都昭示了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刑不上大夫”一说。或许,普通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遇不到贪腐的高官,但是老百姓在和政府机关打交道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推诿扯皮,经历“门难进、脸难看”的遭遇,也有像大风厂的企业职工,在官商勾结下,他们的利益被出卖,人格被践踏。所以,当剧中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怒斥信访部门用小而矮的窗口刁难群众后,多少观众从心底发出了共鸣。

2004年之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反腐题材电视剧逐渐淡出荧屏,几乎有10多年的空白期。而在此期间,曾写出《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小说的作家周梅森也陷入了创作困境,几度搁笔。转机出现在2015年初,伴随着国家反腐工作“永远在路上”和“零容忍”、“不封顶”的大力推进,反腐权威部门的影视剧中心三顾茅庐,力邀周梅森参与创作。来者有一句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应该缺席”,最终打动了周梅森。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创作,现实主义、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永远是代表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可以说是近10年来中国影视创作中难得一见的批判现实主义题材大剧,他用冷静、客观、辛辣的文学手段,全面立体展现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痛苦转型情况下,人民群众利益与贪官腐败之间已然渐成水火之势,从内外因素、法制建设、权力监督等方面深刻剖析贪官的权、钱、色诸多方面堕落之路,在这个层面,不啻于当代“官场现形记”。 前不久,中纪委出品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文学艺木界颇感尴尬与窘迫。“生活已经远远走在了创作前面。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达到《永远在路上》的深度了吗?我们现在的文艺要紧追紧赶,才可能追上火热的时代”。

有人担心,电视剧高调直面贪腐,揭示问题,涉及面之广,贪官角色职位之高,会不会有损党的形象,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笔者想说,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打败了侵略者,赶走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新中国被西方基于意识形态而长期围堵打压,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结果呢,短短改革开放30多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力量。打虎拍蝇猎狐,党中央对腐败零容忍,就是要纯洁党的肌体,就是为百姓谋福祉。事实胜于雄辩,周永康、徐才厚被依法惩处,社会没有乱,经济没有垮,党和政府在这场反腐败战役中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共识。有人担心和害怕老百姓对社会失去信心,但通过这部《人民的名义》看到,揭露问题、揭露现实,是惩治,落脚点是反腐,是对腐败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这是得到老百姓信任、得到观众喜欢的正义行动。《人民的名义》也告诉了人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邪不压正,正义战胜邪恶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我们说,大量时代楷模的正面党员形象的塑造是传播正能量,但反腐永远在路上的反腐成果更是给老百姓带来希望,带来信任和信心,充满正能量的正剧。

《人民的名义》没有简单地将反腐斗争中的人物刻板地进行划分,而是从角色所处位置、生活环境、人物自身性格等方面来刻画塑造人物,使得角色立体、丰满、可信。例如地方检察长季昌明、地方公安局长赵东来,他们对于高检反贪局长侯亮平的到来,从一开始略带明哲保身般的观望,错失抓捕贪官丁义珍致其外逃,揭示了反腐既有高层腐败官员的庇护与通风报信,也有基层纪检公安干部长久以来对反腐工作中出现的走过场的担忧,从该剧的这个开篇叙事反映了贪腐对官场政治生态的严重破坏。随着叙事的推进,季昌明、赵东来从侯亮平敢于抓捕李达康书记前妻的行动中,看到了从中央到以沙瑞金为代表的省委对反腐上不封顶的决心,转而坚决和腐败分子斗争到底的思想变化。《人民的名义》不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反腐主战场,同时对反腐高压后,某些基层干部懒政现象也作了深入剖析。剧中孙连成作为区长,官场晋升无望而大发牢骚:“无欲则刚”。这个无欲不是贪腐之欲,而是失去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和担当,失去了对解决老百姓疾苦的责任,贪腐不可怕,有党纪国法惩罚,怕就怕这种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基层官员懒政。剧中省委沙瑞金书记和市委李达康书记研究提出的“干部回炉”政策,即干部能上能下政策,通过办学习班、人民监督、民主评议、党内生活等措施,杜绝懒政和不作为现象。

《人民的名义》紧紧围绕反腐展开剧情,同时,又从顶层设计、法制建设、权力监督角度思考未来治理腐败之路,从老百姓情感上对腐败的深恶痛绝,到法理上对腐败去根的理性思考。“负责监督职务犯罪的检察院名义上既接受上级检查部门垂直领导,同时又受同级地方政府领导,这就出现检察部门无法有效对同级政府官员进行监督。”主创借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与李达康的这段对话说出了一些反思,同时,在李达康书记所在的京州市开展试点,任命省级干部为京州纪委书记,有利于让各种制约和监督成为编织严密的“制度笼子”。

在现实的反腐斗争中,老百姓只知道哪个贪官被抓了,不了解抓捕背后复杂、惊险和斗智斗勇的善恶较量。而查办腐败案件离不开刑侦、经侦的配合,《人民的名义》把丝丝入扣的刑侦、经侦情节紧紧交织在一起,剧中危机四伏、惊心动魄、抽丝剥茧的类型叙事使得故事更好看、更吸引人。台词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既有老百姓熟悉的警句,也有剧作家感悟出来的新警句,不仅量大,很多台词都是警世恒言,比如“用权力得来的利益终究会被新的权利所没收”就很深刻。“我们要用制度来改变这种循环”可谓一语中的。正像周梅森通过该剧要传达的“让权力不愿受制约的官员们意识到,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对他们自己、家庭并不是什么好事”,对现实起到了震慑力。

关于剧情有些拖沓的评论已很多,不再赘述。笔者倒是认为大风厂为职工争取权益的工会主席郑西坡儿子的形象是个败笔,网名毛毛虫的他不务正业,整天沉迷网络,典型一个底层混混形象。这样的人设值得商榷,如果他在剧中是一个懂网络、有技术、有正义感的时代创业青年,能够利用自己所长为父亲、为大风厂职工权益奔走,就不会让观众感觉这个角色是多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