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对话会在南宁举行

来源:文艺报 | 黄尚恩  2017年04月14日06:40

以青春的激情担起民族的责任

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对话会在南宁举行

4月10日至11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作协联合主办的“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对话会”在南宁举行。来自18个民族的40位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汇聚一堂,与前辈作家、评论家一起,围绕“‘80后’与‘90后’作家的差异”、“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表达”、“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创作的影响”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议题展开探讨。

与会青年作家结合创作经历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大家谈到,因为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的身上总会带着无形的民族传统文化印记,并不自觉地体现在写作之中。但是,因为很早就出来求学、工作,他们对传统的理解和体验并不那么深刻。这时候,不同的人就有可能采取不同的写作策略,有的人尽量去除民族的元素,就写校园、写当下的都市生活,而有的人则返回故乡,重新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因此,同样是少数民族作家,同样是“80后”或者“90后”,其内部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甚至就某一个具体作家而言,可能起初是“决绝出走”,在经历精神的彷徨之后,又会走上“毅然回归”之路。另外,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特别是从边疆走向大都市的作家,当面对生存的困境,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事物,如何静下心来,找到个体、时代、民族的关联点,写出具有突破性的作品,成了需要共同挑战的难题。

与会的“50后”、“60后”作家、评论家对新一代写作者的创作提出了建议和期望。大家谈到,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的作品还是太少。他们的写作技巧都比较好,但思想深度还不够,还没有抓准属于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青年作家们喜欢在作品里建构“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以此来对抗外部世界的不完整性。但是,他们需要有更大的抱负,从“关于个人的写作”走向“关于时代的写作”。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不必太纠结于题材问题,既可以写民族题材,也可以写非民族题材,关键在于什么题材内容与自己的心灵贴得最近。在书写民族题材时,不要只是关注民族的符号性元素,而是要写出整个民族的心灵和信仰,写出普遍的人情人性。另外,年轻人有体力、有朝气,不要年纪轻轻就写得缩手缩脚,一定要大胆地去尝试、去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写作路子。在喧嚣的环境中,要保持一份定力和毅力,要尽量抛弃功利之心,不断打磨作品,写出独具特色的精品佳作。

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朱华,《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副主编赵晏彪,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广西文联副主席石才夫,广西作协名誉主席冯艺,广西作协主席东西等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