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对话:纪念任中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
论坛现场 骆通/摄
2017年4月8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扬州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文学艺术高端对话:纪念任中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在扬州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院所的八十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五十多篇。与会学者先到任中敏先生塑像与“半塘”碑前鞠躬献花,以表达深切的怀念;扬州大学的学生朗读了由李昌集教授撰写的《祭任中敏先生文》。在大会开幕式上,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叶长海教授分别致辞。与会学者就任中敏先生在唐代音乐文艺学、词曲学、敦煌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展开探讨,并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命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对任中敏先生的追忆和研究。纪念任中敏先生诞辰120周年是此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所以对任先生的追忆和研究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所作演讲《任半塘先生指导我读书》,深情回忆了当年攻读博士学位时,任先生如何指导他读书,如何教会他从资料出发、以资料分类和整理为基点的研究方法。任先生要求王小盾在治学时不能搞“蜻蜓点水”,而是要“大禹治水”,即网罗资料,不使遗漏。这种方法至今仍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有效门径。扬州大学车锡伦教授介绍了任中敏对所著《词曲通议》的批注与校订,充分体现出任先生重视实证、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江苏师范大学王立增教授阐述了任先生“歌辞总体观念”的学术意义,并提出了建构“歌辞学”的设想。扬州大学柏红秀教授对任中敏“唐艺学”的建立过程、学术内涵、学术影响进行了梳理和阐发。苏州大学王福利教授新发现了任中敏与龙榆生的三通信札,这对补充任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其研究重心之变迁,均有价值。扬州大学程希博士则对任中敏先生的诗、词、散曲作品进行了辑考。凤凰出版社樊昕先生翻译了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所撰《任、饶两大家围绕敦煌歌词的论争》,在展现这一段学术论争的同时,也显示出任先生富于批判的学术个性。葛云波的《浅谈任中敏先生的学术机缘与治学境界》,罗婵媛、戴伟华的《关于<敦煌歌辞总编>》、陈冠明的《<唐声诗>:“诗乐合一”集结的第三座丰碑》、曹明升的《任中敏先生<散曲丛刊>的文献学价值》等论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任中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和治学特色予以总结和揭示。
对古代歌辞及音乐文艺的研究。任中敏先生开创了唐代音乐文艺学这一研究领域,此后不断有学者致力于文学与音乐之关系研究。复旦大学蒋凡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之关系漫谈》,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从发生学上考察,在上古本同出一源;秦汉以后,文学与音乐的分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蒋凡先生还指出,古代诗词的吟诵大致可分为朗诵、吟诵和歌唱三类;学习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恢复诵读和吟唱的优良传统。扬州大学刘勇刚教授具体介绍了吟诵的特点、规律和功能,并对中兴吟诵提出了很好的建言。中国社科院周广荣研究员提出了“佛戏弄”的概念,探寻了秘密佛教中的仪轨与戏剧间的关系。兰州理工大学杨晓霭教授通过对李清照所云“乐府声诗并著”中的“乐府”与“声诗”的考察,探讨了宋人的乐府、声诗观。扬州大学许建中教授考察了无名氏散套《情》由南套增补北曲而构成南北合套的过程,深化了学术界对南北合套构成方式的认知。华南师范大学蒋寅教授的《乾隆时期诗歌声律学的精密化》,以李锳《师法易简录》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了山东诗学传统与清代诗歌声律学间的关系。温州大学伍三土副教授从苏轼与李清照的音乐水平切入,对宋词中声辞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扬州大学倪晋波副教授、明光副教授、张晓兰副教授分别对秦国歌谣的存在形态与文史价值、扬州唐代戏剧的活动情况、清代学人之曲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古代作家作品及文学观念的研究。中国社科院陈才智研究员以清代《琵琶行》书迹著录与流传为切入点,指出了白居易诗歌的图像化传播在经典化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香港岭南大学汪春泓教授对东汉冯衍的身世、文学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价值和地位作出了揭示。扬州大学郭院林教授对乾隆帝在南巡时所作诗歌的内在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云南大学张之为副教授从音乐形态、写作方式与词体定型等角度,对李白《菩萨蛮》的真伪问题进行了辨析,认为该词乃宋代作品,而非李白所作。扬州大学戴健副教授从汪懋麟题赠柳敬亭的两首词入手,考察了汪懋麟的文学个性与王士禛词学态度变化后对清初词坛的负面影响。此外,朱德慈的《边寿民事迹新考》,段莉萍、曾莉的《论王建边塞诗》,陆永峰的《论贯休诗》,王逊的《明后期的宋诗“发现”与诗学转型》等论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家作品和文学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
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在笺注欧阳修词时,总结了以词证词、以诗证词、以文证词、以史证词、以物证词、以律笺词,以典笺词、以乐笺词等原则和方法,非常有助于推进当下的词集整理工作。四川大学何剑平教授对俄藏符格编三六五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进行了重新考察,从录文点校、材料抄写、撰写时代等方面梳理了它和唐代《法华经》相关注疏间的关系。扬州大学何仟年副教授对《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的“解题”予以了补正,对域外文献的整理工作颇有启迪。阜阳师范学院张明华教授对唐代传奇小说中的联句诗进行了勾稽和整理,并揭示了这种联句诗的特征和意义。扬州大学宋展云副教授以嵇康的《琴赋》为中心,对两汉的音乐赋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商丘师范学院韩洪波副教授对郑州图书馆所藏宝卷文献的版本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辨,并对这些宝卷文献的学术价值予以了揭示。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任中敏先生的学人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展开了认真的讨论,畅所欲言,时有争论,保持了任先生敢于争鸣的学术风格。与会学者一致表示,要继承任中敏先生的“硬骨头”精神,挑战学术难题,以扎实的文献工作和创新的理论成果来切实推进唐代音乐文艺学、词曲学、敦煌学等领域的研究。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