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直了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7年04月14日09:00

《直了集》

作者:李寂荡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ISBN:9787545610086

定价:30.00元

编辑推荐

《直了集》,“直了”一词出自《坛经》,这显示出作者希望自己的诗歌是“单纯的”“明心见性”的。作者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经验以及所思所想通过诗歌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感谢之情,用真挚的情感感恩生活,并强调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内容简介

《直了集》,“直了”一词出自《坛经》,作者希望自己的诗歌是“单纯的”“明心见性”的。明朝的李贽提出“童心说”,王国维提到词人的“赤子之心”,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又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他们所强调的都是诗人要葆有一颗“童心”“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用诗歌的真诚呈现出另一种“世界”。

作者简介

李寂荡,贵州福泉人。曾先后就读于长春师范学院历史系和西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99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参与高校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卷,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编写工作;曾担任《中国歌谣集成•贵州卷》的副主编。现为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社长、主编。发表有翻译、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作品,诗作入选多种选本。

目 录

雪的哨音飞舞着岑寂(代序)

1 背井离乡的人

3 误 会

5 我在阴间告语

6 黑暗深处的花朵

8 自 白

9 室内室外

11 灰色的马

13 牧 人

15 天黑了,我们回家吧

17 你 们

19 大雪封山的日子

21 橘子林

23 对某个城市的素描

25 火 车

27 一个人在公路上走

29 高寒地带

31 时 光

33 故乡是一段回不去的时光

35 秋之歌

36 怀抱一束稻草入睡

37 在茶道宫

39 樱花开

40 凝 望

42 春雨与我什么相干

44 悬搁的声音

45 山 野

46 去年,在盐务街

48 公 园

50 一个公务员阴暗的心理

52 贫民区

54 周末的雨夜

55 金翠湖

57 每一次

59 就在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

61 日 子

62 黄昏的忧郁

64 巷弄里的灵堂

65 雨水总是降落在黑夜……

67 隔壁邻居

70 在派出所听见鸟鸣

72 雨声随着夜色降临

74 忆及与你一起的情景

75 写 生

77 小酒馆

79 铁炉子

81 只是当时已惘然

83 午夜飞蛾

85 水 洞

87 万 山

89 陆 坪

91 科学路

94 南明河畔

96 北 碚

98 陇 东

100 西 江

102 清明的故乡

104 我的祖母

107 傍晚的森林

109 北方红叶

112 冰 花

113 在省委党校,一只松鼠……

115 山中精灵:黑叶猴

117 这些来自乡下的鸟们……

119 湄潭行

121 云阳龙缸

123 九洞天

125 河 流

126 音寨一日

128 斑 鸠

130 野鸡蛋

132 花的叫喊

134 僻静之地

135 无 题

137 端 阳

138 路 上

140 不被惊醒的噩梦

141 将枇杷种到屋顶

142 别哭泣

143 夜归人

145 我将死不瞑目

147 皖南落日

149 响水潭

150 生的两面

152 厄 运

154 岳父的葬礼

157 禽流感时期的鸭子

158 周末山庄

159 暮 饮

160 断 片

161 想到你

162 向窗户玻璃飞翔的鸟

164 双河客栈

166 马蜂窝

168 岁月的耳光

170 山中一日

172 语言障碍患者

174 珍珠溪的早晨

176 后 记

《直了集》后记

李寂荡

早在我少年时代,读初中时,我就编辑了一本自己的诗集,那时我写古体诗。读高中,大学,工作,读研,再工作,我断断续续地写诗。说实话,在文学创作上,我真没有什么野心,没有想要成名成家。从事文学,是我的学业和职业,作为职业编辑,我倒是想把杂志办好。

在写作上,有人会说我散漫,可能亦对。我写得太少了,一年可能就几首诗。我的时间和精力很大部分耗在杂志上。我以为,写作就是“虚席以待”,像电脑,内存装得满满的,你要有新的东西放进去,必须将一些内存清除。当然,这么说有自我辩解之嫌。我不奇怪写小说的会写出很多的小说,但我奇怪的是一个写诗的人能写出很多的诗——随时随地都能写诗,什么题材都能写,因为相对而言,依靠一个故事,一则消息,可能就会敷衍出一篇小说来——可能不一定是好小说,但诗歌很强调“有感而发”,哪有那么多的“感”?奇怪的同时,兴许我还暗暗羡慕,觉得这就是才华的体现。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在暗暗地自卑,觉得自己连江郎也不如。不少诗歌写作者(我不称之为“诗人”,“诗人”应是神圣的称号),隔段时间见面,他们就会送一本新出的诗集给你,几年下来,竟出了好几本。这让你感到,他(她)真是文思泉涌,硕果累累啊。但当我阅读时,就会失望,甚至厌恶,可以说,很多诗歌的写作近乎于批量生产,为文造情,很多都是垃圾。

我们的某种机制产生了太多的文化垃圾。

有时我去印刷厂的车间,在喧嚣和污浊的空气中,工人们赤裸着上身,汗流浃背。加班加点地工作,而薪酬微薄。报纸、刊物、书籍就是通过他们的劳动印刷出来的,但这些浸透着他们汗水印刷出来的东西,有多少是有价值的?那么多的纸张本是可以用作印学生的作业本、教材的,用作餐巾纸或卫生纸的,真是被玷污了,被白白糟踏了。但机器仍在运转,这样的糟踏仍在继续。大家都在干着“掩耳盗铃”的事,都在“指鹿为马”,都在赞美“皇帝的新装”。很多的书刊,报纸可能都没有拆封或打开,便完整地扔进了纸篓,然后又化作纸浆,制成纸,又进入印刷,周而复始。

明朝的李贽提出“童心说”,王国维提到词人的“赤子之心”,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又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他们所强调的都是诗人要葆有一颗“童心”、“赤子之心”,在《皇帝的新装》里,说出真相的就是孩子,他看见真相,并敢于说出真相。我们身上纯真无邪的东西是随着我们的成长、逐步融入世俗社会而逐步丧失的,诗人就是要抵抗这种丧失,“纯真”“无邪”对于诗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成人”的世界往往是功利化的——令人窒息的功利化,因为趋利避害,便会滋长出无穷的虚伪——令人窒息的虚伪。诗歌的意义大约就是对功利与虚伪的抵制,“不忘初心”,呈现出另一种“世界”。现实已有太多的功利与虚伪,所以我们才需要诗歌的真诚,你的写作矫情,虚情假意,我为什么要去读呢?因为现实的虚假已令人难以承受。米兰·昆德拉说,文学就是对现实的反动,“反动”就是矫正。

我的诗歌写作是典型的经验性的,在场的,日常性的,不同于玄思性的写作,但我不希望写作“就事论事”,或者说,“就世论世”,而是从“此在”延伸到“彼在”,延伸到人生、生命终极性的、普遍性的问题。是从“肉体”向“灵魂”的延伸。没有肉体的“灵魂”是抽象的,凌空的,没有灵魂的“肉体”是存在的,但亦就是“肉体”而已。此外,很明显,“对比”往往是我诗歌生成的一个重要机制,“对比”能生发出无穷的意味,“对比”能形成强劲的张力。而我们的一生难道不是在各种“对比”中度过的吗?

今年正月初三,我的一位亲戚老人去世,在黑夜中我去了殡仪馆。在火化场,一位又一位亡者的遗体被推进火化炉,随之响起的是一阵接一阵的痛哭。亡者停止呼吸时是一次告别,当其形容即将永久消失时,是又一次告别。同时,随着每位亡者被推入火炉,屋外其亲人会点燃一串长长的鞭炮为亡者送行。在殡仪馆,你会发现,死亡并不会因为春节而放假。就在此起彼伏的哀嚎声中,在弥漫的硝烟里,天色渐渐明朗,我看见殡仪馆对面的山岭上,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当时,我想,如果此情此景我写一首诗,题目就叫《殡仪馆的日出》。无论人类遭遇怎样的不幸和悲痛,每天太阳照常升起,在太阳的映照下,悲伤也是渺小的,生命很短暂。这就是“对比”。

正是以上的文字促成了这本诗集的出版变成现实。

因为上面的文字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被崔健兄看见,他打电话给我,他说他非常惊诧,我竟然没出过诗集。若不是他的鼎力襄助,他的催促,我诗集的出版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坦白地讲,我的诗集一直未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总有一个心理:等到对自己作品满意了再说。但怎样才算满意呢?可能遥遥无期。此外,我很不情愿翻读整理旧作。这次整理中,我发现不少诗作并未发表。我不喜欢重读旧作,就像不愿回忆不堪的往事。因此,我想尽快将此事了结。收入集中的作品大体上按写作时间来排序的,基本上是西南师大读研究生至今所写,也有几首中学和大学时期相当单纯的习作。

无论如何,我要感激崔健兄的仁义,要感谢我的师兄张桃洲百忙之中为我这部诗集作的序。

是为后记。

2016年10月于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