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的老师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崇文  2017年04月13日10:05

从我上学至今,已经遇到数不清的老师了,他们教我知识,予我做人的道理。在所有为师的当中,印象最深的当数高中语文老师——秦传鼎老师。

初次听说秦老师的是从父亲嘴里知道的。小学时,父亲常用十分崇拜的口吻告诉我,秦老师早在1958年就出版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红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绵阳地区出版诗集的第一人,在绵阳诗歌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七十年代中期,秦老师下放到我们五星村小学任教,我才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他。原来他是因为家里成分高,不仅父亲冤死,而且他们也受到牵连,一家人才从镇上学校下放到我村任教的。每当在校园里见到秦老师儒雅而又意气风发的身影,欣赏到秦老师精心排练的话剧、舞蹈表演,听到秦老师拉着手风琴的悠扬旋律,我总会露出羡慕不已的神色。私下里听高年级的同学说亲眼看到秦老师在河里游泳,水平高得很,我更是企盼,要是秦老师能教我该多好啊。遗憾的是,一直到小学毕业,除了有一次听他讲过“飞夺泸定桥”和“雪地抓特务”的故事外,始终没有盼到秦老师教我语文。

进入初中,我荣幸地来到了秦老师所在的学校——富驿中学,又开始渴望他教我们,能近距离聆听老师教诲。殊不知命运弄人,我是初中部,而老师在高中部,所以我只有在学校搞大型活动时才能看到老师的风采。或是语文讲座时的滔滔不绝,或是器乐合奏时的神采飞扬,或是竞赛评委时的博识睿智,老师的儒雅风流和多才多艺深深地震撼着我。

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三年初中生活倏忽而逝。幸运的是,我考上高中了。这下该有机会听秦老师的课了吧,可好事多磨,直到高三时,因原来的语文老师生病,由秦老师顶替其工作,我这才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先生教诲。

先生上课从不迟到,也不像其他老师一样抱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籍资料,往往是几页纸张就着一本教材。一上课,他总是那么文质彬彬,语调不紧不慢,平静自然,显得十分逻辑理性。在课本上的知识讲完以后,他往往会给我们讲自己的写作心得,谈文章的构思创作过程。我至今还记得,他说,为了写好峨眉山,曾经两登峨眉山,还查阅了上万字的文献资料,最后才在自己的文章里作了百余字的描述。的确,不久前我曾在《四川日报》上看到过他的几篇散文,其中《古刹新尼》的开头就是这样的准确简练。

除了讲自己的作品,他更多的是讲名家名作,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在讲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时,他说,这篇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没有结构上的刻意求新,没有辞藻上的华丽堆砌,而是及其平淡地将一块石头的遭遇娓娓道来。它不像一般的散文,仅能给我们带来轻松和愉悦,它分明就是一篇饱含深邃哲理的散文,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所以这块其貌不扬的丑石就能引起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很多人将这篇文章看作贾平凹的夫子自道,其实从那块“丑到极处”又“美到极处”的丑石身上,我们何尝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呢?自此,我才知道作家语言字字珠玑和文章里的若干玄机。先生讲文章,善于从字里行间来寻找信息,而不是从作者生平介绍中去贴标签,先入为主,从而误判文意。

除了讲文章,先生更讲文章以外的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做人的真谛。老师正直热忱,待人谦和,关爱学生,淡薄名利。在我患了重感冒期间,主动为我熬药做饭,并用休息时间为我补习拉下的功课。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他还为自己的文学梦苦苦坚守,挑灯夜战。炎炎夏日,数九寒冬,夜深人静之时,常会瞥见老师窗前的一抹灯光和老师挥笔疾书的清矍身影。

大学时,我曾产生从事写作的念头,向老师征求意见。很快就收到了他的来信。书写工整大气,一如他的为人,他说写作的人恬淡沉静,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要持之以恒。多年后我初入文道,方知先生乃肺腑之言,倾心相授也。

参加工作后,诸事缠身,和先生联系渐少,以至于无。前年惊闻先生仙逝,唏嘘不已。记得父亲曾说先生早就想写一部反映红军在川活动的长篇,奈何准备的几筐资料遗失,尚未如愿,至今斯人已去,终为遗憾。我痛感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失去了一位好作家,失去了一位人生益友。愿在天国的先生笔耕不辍,成绩斐然,也望在人间的我能承蒙先生荫庇,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