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春风
春风又绿,麦苗青青。“二月里来好春光”的余音还在耳畔萦绕,倏忽之间便到了细雨纷纷、祭扫亲人的清明时节。这个清明,回了一趟老家,扫墓上坟,挥别至亲。我在祖母的坟前跪了许久。
跪在坟前,不禁勾思起三十四年前我上大学时的情景。当我离家上学念书时,年过八旬的老祖母身体还算硬朗。但在上大学第二年寒假时,祖母离世,心中悲痛欲绝,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答祖母春风般的养育大恩。
回想当时高考以后的暑期里,接到了日思夜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兴高采烈地跑到祖母的身边,祖母一听到这个喜讯,乐得嘴也合不拢了,竟像小孩一般地哈哈大笑起来。接着又连夸:“我孙子有出息,我孙子有出息!”我当时也踌躇满志,暗自庆幸这一个脱掉布鞋、穿上皮鞋的人生良机。
暑假就要结束了,开学的日子日益临近了,我似乎发现祖母不那么高兴了,有时还会坐在我的身旁,默默地看着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祖母有着十分矛盾的心情,既高兴孙儿有了梦寐以求的上高等学府的机会,又舍不得孙儿远离自己而去。而我只是想,一学期不就是一百多天的光阴吧,过年时又能见到祖母了。
回想起当时我离家上学的情景:我父亲帮我带着行李,母亲扶着一定要给孙子送行的祖母。我多次劝祖母回家,但祖母十分执着,非送我不可,最后还是母亲发话:“就让你祖母送你出村吧!”
出了村,我和父亲骑上自行车上了自行车。回头看时,只见祖母和母亲高高地举着手,不停地向我们动,这时我这个远去求学的学子眼睛渐渐地模糊了,眼泪也不知不觉地从脸颊上流了下来。
母亲后来告诉我,自从我离家上学以后,祖母说话明显减少,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坐着。有时也会问一句:“黎明(我的小名)几时可以回来?”母亲说:“一个月就回来一趟吧!”可是祖母总是摇摇头说:“学业要紧,让他安心学习吧!”
祖母一生经历了千辛万苦,她是一个极其坚强的人。
我们老家是黄河北岸的一个自然小村。一家生活全靠几亩多耕田和当教师的父亲的微薄工资度日。祖父去世的早。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难情况下,祖母仍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其中的艰辛和祖母的坚强是可想而知了。
随着光阴不断地推移,我父亲成了人民教师,一家生活也有了一些转机。后来有了我们姊妹四个。这可乐坏了祖母,她老人家视我们为珍宝,真是放在手上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以后,我和祖母一起的生活时间越来越多,一起睡,一起吃。我越来越不能离开祖母了,祖母也视我为她的精神支柱。
母亲和祖母婆媳之间有时也矛盾,这都是由我引起的。母亲对孩子要求甚严,当我做错事时,母亲管得严,这时祖母就会出面护孙,弄得母亲十分不高兴。好在过一会儿就会风平浪静,婆媳和好如初了。
祖母离世已整整三十三年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她对孙子的爱是那么的原始,却又那么深沉。我母亲常说:“大人对小孩的爱像路一样长,而小孩对大人的爱像筷一样长。”是的,不管老人对小孩的爱是原始也好,或者被当今人们称为“隔代亲”也罢,这种感情是最真情的,最无私的,最伟大的,它是一种永恒的爱。
春风的脚步总是来去匆匆。如今祖母的遗骸已深埋地下,但我每年清明都要去祭奠一下她老人家,表达孙儿对祖母的哀思和怀念。扫墓,是纪念,也是对话,也给予我们一个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机会。在对亲人的怀念中,人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认真省思人生的意义。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厚养薄葬”,生前好好尽孝心,以后常来看看,一草一木都是一种寄托。